怎样拯救独门绝技? 冯骥才有句名言:“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抢救我们的民族记忆,需要救火般的速度和救死般的精神。”可见,文化遗产面临的存亡危机已十万火急!文化抢救义不容辞!许多文化工作者都感受到,许多历史文化记忆就是从死神手里抢救下来的。因为到了这一代,“艺随人走”成了不可挽回的事实和遗憾。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依附于传承人而存在。面对日渐稀少的“独门绝技”,我们该反思:该怎么拯救你,非遗传承人? 失去了人的参与和传习,遗产就变成了死的东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是对传承人的保护,人是最核心的环节。“愿意学技艺的青年人太少了。”“我即使愿意无偿教,但是却没有人肯来学。”许多民间艺人在看着自己日渐老去的身影常常哀叹。在温州民间艺术项目中,现处于死亡、失传或休眠状态的已过半数,即使目前还存活的项目,也大部分都由老艺人掌握,有些甚至已只有一人一技。 每一分钟都有一些民间艺术品种消失,每一分钟都有身怀绝技的民间老艺人过世。这不是危言耸听,如果我们再不加强保护和抢救,再过几年,又有一大批数目惊人的民间艺术会永远地离开我们。平阳县文化馆副馆长郑金开和他的同事,在几年前就计划对流行于当地的和剧老艺人陈美娟进行采访,只是这位艺人身患重病,一直住院治疗,无法接受访谈。就在去年12月,老艺人离开了人世。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然而更令人遗憾的是,不少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熟视无睹,认为事不关己。民俗的消失,民间艺术的濒临灭绝,有来自经济的挑战,有来自文化自身的挑战。但最致命的还是一些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漠视,最关键的还是来自保护意识上的挑战。 不想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亡艺绝”,就得培养和保护传承人。他们完整地掌握了所代表的项目,或者身怀特殊技能,具有这一项目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并且有能力培养后继人才。采用明确公布传承人名单方式,可大大推动今后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护这些传承人,对他们进行政府资助,以保障其开展传习活动。此外,还计划通过系列培训、展演等方式,让传承人与相关专家、学者以及对民间艺术有兴趣的年轻人结对,促使民间艺术项目有效传承。 培养更多“文化粉丝” 有专家提出,要想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除了进行必要的政府拯救外,更要积极营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氛围,对人们进行观念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培养更多的“文化粉丝”。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只是哪个传承人的分内事,也不能只是政府行为,而应该成为每一个公民的自觉行为,培养更多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粉丝”,形成强大的文化推动力量。因为只有由衷热爱,才会自觉走近和学习民间文化,并自觉维护、抢救濒危的文化物种,不让传承人抱着“技艺难传”的遗憾离去。 正是由于“文化粉丝”的缺乏,造成社会大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仍停滞在浅表状态,群众热情不能调动起来,下一代孩子业已形成的审美娱乐化崇拜和感官刺激崇拜以及西化痕迹,要想得到适当纠正,难度就非常大,由此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后继无人。“失去了传承人,遗产就变成死的东西,就没有保护的价值了”。 温家宝总理说:“今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文脉。我们不仅要保护,也要继承、发扬和创新。”所以,政府在注重保护、整理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更要从“活”字上下功夫,促进各级文化职能部门建立各类民俗活动阵地,让文化绝活走出博物馆,走向火热生活,展现在大众和媒体面前,赢得群众的欢迎。还应该为演出者和传承者发放一定的补贴,鼓舞他们的文化热情,认同他们为文化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让他们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群众审美的桥梁,从而培养出更多“追星族”。 盘点家底促进抢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保护,根植于传统群众文化,又是新时期的新课题。保护活动虽然启动不久,但在全国已引起广泛关注,就如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所说的:“这是守望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是记住我们民族自己回家的路。” 随着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保护名目越来越全面,保护工程越来越系统,但九九归一,做好普查是根本,是基础。保护是目标,传承发展才是目的。我们只有全面开展地毯式、拉网式普查,才能摸清非遗家底。根据掌握的实际情况,制订长远规划,布置短期任务,对普查线索进行筛选再作深入调研,对重点项目分步实施保护、传承和发展。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将成为下一阶段我省非遗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全省16个普查试点中,我市的龙湾区和文成县名列其中,在全市先行一步,积累了不少经验,为其他即将开展普查工作的县(市、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根据普查试点在具体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还是人、财、物三个方面。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从现阶段来讲,“兵马”和“粮草”同等重要,必须两者兼备,同时到位。我国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时间仅仅只有短短几年,各地受制于客观条件,也各有各的难处。泰顺县在我市先行一步,在全省走在前列,2006年10月成立“泰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配备3名全额拨款的事业编制人员,并落实了经费和办公设备,人、财、物及时到位,使具体工作的开展有了切实保障。截至目前,我市除泰顺县外,文成县等地也先后行动起来。 在人员的使用上,可以借鉴泰顺和文成的做法,通过兼职的方式,吸收民间力量。邀请有经验的老同志加入非遗保护队伍,通过“传、帮、带”,使新上岗的人员尽快熟悉这个领域,投入到具体工作中去。令人可喜的是,在全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中,我市涌现出12名先进个人,在省内人数最多。他们为我市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化细化奠定了扎实的队伍基础。 温州是“百工之乡”,通过普查,掌握民间手工技艺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对促进其保护和加快非遗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这一方面,已有乐清的黄杨木雕和细纹刻纸等实例可依,有经验可参照。又譬如泰顺的百家宴,前不久被列入我省申报国家级传统节日示范地预备清单,我市仅此一项。保护好百家宴,对与百家宴紧密关联的诸如提线木偶戏、药发木偶戏、民间灯舞以及民间手工艺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百家宴“促进宗族团结,人人和睦相处,个个安居乐业”的文化主题,与今天提倡的构建平安社会、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非常吻合,具有现实意义。 温州在经济建设的很多领域都站在时代前沿,遥遥领先于国内外同行,走在其他城市的前列。我们期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保护上也能走在省内前列,让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并驾齐驱,相得益彰。 |
欢迎光临 中国廊桥网-廊桥论坛 (http://bbs.langqiao.net/web/)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