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济廊桥离古厝15分钟车程,也是山清水秀之处
厅堂里长达10米?直径0.8米的杉木扛梁?在其他民居很少见
院墙上的泥雕颜色依然很鲜艳
拥有精美雕饰的半边亭,亟需保护
东南网-海峡都市报10月30日讯 提起古民居,很多人或许想到的是全国最大的古民居———闽清宏琳厝,却不知在闽侯新坡村有个江氏古厝,它占地一万多平方米,比宏琳厝还要“年长”59岁。历经风雨飘摇岁月淘洗,江氏古厝失去了富丽堂皇的色彩,但仍可见当年的辉煌。
透过历史的尘埃
初见江氏古厝不免有些失望。
门面没有一般古厝的宏伟、高大,映入眼帘的尽是裸露在外、半坍塌的黄土墙。“别看门面不大,里面可是别有洞天。”村里的干部江爱雄说道。
果然,登堂入室,里面的景象与外面截然不同。阳光透过嵌有花鸟虫兽的窗棂照进来,打在堂内用于祭祀的香龛之上,照见旧时雕花的华丽与精细。仅入第一进,大厝的气势已经初露端倪。“这里所有建筑的主体部分都是面阔5间、进深7柱,十分宽敞、气派。”江爱雄介绍说。
根据他的介绍,江氏古厝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历时59年才竣工。也就是说,它现在已有近三百岁,它落成时宏琳厝才动工。这些建筑根据福建古厝特点选址,门前有溪流,意为财源滚滚。
建筑坐北朝南,纵向排列5座,加上旁边2座共有7座。古厝两旁有龙山、虎山,意味人丁兴旺、福禄齐全。
它的故事比三坊七巷还多
在江氏第七代后人———81岁的江友馆老人指点下,我们得以逐一触摸这里曾有的辉煌、鼎盛。宅院内的木雕,无论是插屏、门窗、格扇,还是外露的斗拱、梁枋,无不展现出高超的雕刻艺术。从雕饰的内容来看,有人物故事、飞禽走兽等,雕刻技艺有线刻、影刻、浮雕等。而各进马鞍墙上都装饰着壁画,虽然经历两百多年的风雨剥蚀,墙上的壁画颜色依旧清晰可见。
最精妙的当数古厝书院。
这里曾是江氏家族子弟读书的地方,书院楼阁梁架构建雕饰十分精美,尤以美人雕饰为特色,美人图后背雕饰有108组人物故事和福禄寿喜吉祥文字及花卉图案。身临其中,仿佛听到几百年前的琅琅书声。
江友馆老人说,这里还保留有许多连三坊七巷里都没有的东西,比如厨房的直棂木格窗仍原汁原味地保存着,天井中还立着刻花漏窗、隔墙,主座卧房前尚留有刻花隔断、屏风木门扇等。
“你看这个半边亭”,在古厝的附属花厅里,江爱雄指着一个依墙而建的重檐攒尖八角半边亭。小亭子面积不大,仅够两三人容身,但雕梁画栋极其精致,原来这里是当年大户人家小姐抚琴读书的地方。
江爱雄告诉我们,前来考察的专家说,这个亭子虽小,但垂莲、角锯、雀替和梁枋等镂雕木构样样俱全。
在福州安民巷的“二梅书屋”里也有这样的一个半边亭,但是其雕饰远没有这里的精致。
我们在古厝的厅堂感受到这座“豪宅”最富丽堂皇的气势。这个宽9米、深20米、高10多米的大厅,地面都用六七米长的条石铺成,厅前三根扛梁长达10米、直径80厘米。“这样大的厅堂在当时的福州都是数一数二的,显示了主人的气派。”江爱雄不无怀念地说。
据说……
左转右转,上楼下楼,我们已经记不清到底有多少间房屋,有多少处令人惊叹的杉木雕饰。但这样的一处“豪宅”,却没有人知道是如何建造的。
据说,这是宋末民族英雄、宰相江万里的后裔江永奋、江永襄兄弟所建。然“江氏先祖无厚积”,世代为农,兴建如此“豪宅”的钱从何而来呢?目前族谱、县志里都没有记载。
据说,江氏祖上在田里挖出一笔黄金,从此发达。不仅建起了这样大规模的住所,更在围墙上开了几个枪眼,以防盗。
据说,这江氏古厝石材用量十分惊人,石材铺地的面积达5000平方米。天顶、台阶都以平整的石条铺设,最长的石条每块长6米,宽80厘米,厚30厘米,重达3吨。
而建房用的石头是从马尾、木料是从宁化运来的。这些体积巨大的建材是如何运进山的?又据说,这里辉煌的时候,住了七百多人。可如今只剩三十多人,大多地方都堆满了杂物。
木头有些腐烂了,灰尘蒙上了窗台,半边亭也早已破败得无法想象当年。只是在拂去尘埃的一刻,能穿越时空般地一瞥当年辉煌。江友馆老人说:“听说县里要拨款修复,等修复好了,你们再来看看。”
驴行路线
从福州驾车至闽侯白沙镇,临近白沙镇邮政局右拐,约三公里至新坡村。
欢迎光临 中国廊桥网-廊桥论坛 (http://bbs.langqiao.net/web/)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