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廊桥网-廊桥论坛

标题: 浙南闽北木拱廊桥申遗的点滴感受——核心价值:建构+山地人居文化 [打印本页]

作者: 大笨钟    时间: 2014-5-6 07:33
标题: 浙南闽北木拱廊桥申遗的点滴感受——核心价值:建构+山地人居文化
最开始接触编木拱廊桥的时候是高二某天看中央台的专题节目,讲到三节苗加五节苗的编木营造技艺就快要失传了,这种木拱桥的造桥世家越来越少,当时听得热血澎湃,觉得这种技艺失传了真是可惜,就很想到这些山里的造桥世家去学习这种神奇的木拱桥技艺。
    再次接触编木拱廊桥是在读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由一次“无止桥”的讲座,引得自己去翻看了很多有意思的木桥的做法,看到了南大的木构课,第一次清晰的看到了节苗系统,对于“筷子游戏”自己构建自己受力,不需要旁加构建支撑的力学类拱体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对巧妙木构的向往。
    缘分非常好的是,做完了京杭大运河的遗产点整治文本,又紧接着参加了浙闽两省七县的木拱廊桥申遗,在高山深涧里跑了几十座廊桥,看到了各种三节苗加五节苗的体系做法,采访了当地的造桥世家,看了各种博物馆模型,各种廊桥的书籍、资料、家谱,以及当地和全国研究廊桥十几年的学者对于廊桥的见解,于是,这一次对于木拱廊桥的了解要远远比前两次深刻的多。

浙南闽北木拱廊桥分布




    这些桥都聚集分布在浙南闽北的高山深涧的环境里,地理环境较为相似,是海边的山区,山势高峻,峡谷深流。这样的地理环境和气候,造成了山中的水流暴涨暴落,于是,更适合一种无桥墩(即无柱)的桥梁,以避免山洪对桥柱的冲击;这些地区水流的高差大、河道窄,并不是平原水系船只通航的水系,高山地区古道狭小,陆路交通不方便,于是运送造桥的材料不能通过外运,最好是大量就地取材的材料,同时物质经济不发达,建造材料最好为较乡土随处可见的。在这种自然和经济条件下,对桥的要求便产生了:(1)无桥墩,大跨度;(2)运用当地普遍有的杉木(杉木盛产,且受潮不宜变形)。
    但是杉木作为一种木质材料,并不能一根的长度就解决跨度问题,这样就变成了独木桥,而不是村落聚集以后对于跨越山谷、连接古道的重要桥梁。于是,怎样用短小的木构件来巧妙的解决大跨度的问题,跨度之内又不能落柱,成了造桥的关键技术。通过八字撑等一系列结构的发展和演变,最终形成了三节苗加五节苗的稳定体系,解决了小构件跨越大跨度的问题。这也是浙南闽北木拱廊桥的核心价值之一。也是文本中提出的复合申遗标准第i 条。

普遍的建造环境



三节苗加五节苗体系



寿宁的杨梅洲桥



杨梅洲桥构架



系统演变



核心价值符合的标准(来源编写文本)



       然而,单单是建构的突出表现,结构技术的创造性,并不能完全涵盖这种木拱廊桥的核心价值。更为可贵的价值体现在山地人居文化。中国的传统村落在布局上有特定的风水格局,廊桥往往布置在水口的位置,以聚财、镇魇,所以桥的中间往往设有神龛,这一点在福建的桥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即使有些为了避免文物的火灾,桥上神龛移除,在桥头的位置仍会有庙。这些廊桥也是当地人公共空间聚集地,有桥市等。桥上的廊屋,一方面是为了保护桥的木构主体,一方面是为过往的古道行人提供庇护、休息的场所,还有一个方面也是为了增加桥体的不通透感,在视觉上挡住更多的水口、水尾,利于风水。桥的建造还有桥约、桥田、桥山、走桥民俗等一系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反应出造桥以及桥体存在的山地人居文化。

符合标准(来源编写文本)



庆元月山村中桥的分布格局



列入名单的桥的宗教情况(来源编写文本)



接龙桥桥约



三仙桥所在村落



万安桥与村落



县志记载



家谱记载




(申遗小组版权,请勿转载 作者:madge)





欢迎光临 中国廊桥网-廊桥论坛 (http://bbs.langqiao.net/web/)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