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廊桥网-廊桥论坛

标题: 灵山草堂 ——泰顺耕读文化的最后一处地标 [打印本页]

作者: 大笨钟    时间: 2015-4-25 08:33
标题: 灵山草堂 ——泰顺耕读文化的最后一处地标

上察溪的远山近水
初夏的傍晚,独自站在门外,俯看溪水穿过树荫,静静地往东流去。夕阳从西边的山顶落下,满天的霞光如一件飘飞的羽裳,覆在西南的山野。察溪,为什么取这样一个名字?到现在我没找到原由。它发源于南院,几经曲折回环,隔着一座山,留下了两个同名村子,上察溪、下察溪。上察溪属于南院乡,下察溪属于鹤巢乡,到今天都同属罗阳镇了。几年前,58省道新修,乘这样一个机会,一条水泥小公路将上下察溪连通,彻底告别两村虽隔一座山但千百年来没有正式道路相通的怪现象。
由于下察溪处于出入县城的交通要道上,易为乡人熟记。而上察溪偏居一隅,不是行路之必经,常常被人遗忘。而实际上,上察溪村子较大,人口也多,更何况它还有一处虽形已不在但神却不灭的文化地标----灵山草堂,足以让它传承后代!
《分疆录》卷八《人物-乡逸》记载了一对兄弟,“周吾、周畯,坊隅人,吾字子台,号毅翁;畯字子耕,号黄叶山人。兄弟善读书,工诗,不求闻达。晚年,各辟别业山中,课耕自娱。吾有《灵山草堂集》,畯有《黄叶山庄遗稿》,以子服农,临殁,诗稿遗托于董霞樵,故《罗阳诗始》收诗独多。”卷十二《艺文下-诗》选录了周畯、周吾各诗二首。周畯的是《山径诗》和《客有讯山居风景者答之以诗》,周吾的是《林烈妇诗》和《移居灵山草堂二首》。

周家老屋,灵山草堂抑或黄叶山庄?
前年,泰顺当代才俊陶汉心先生点校出版了《分疆录》,对书中关键的人和事都做了注解。关于周吾、周畯兄弟有关的事情,注解之一说他们的诗集在“文革”期间被毁,现已失传;之二说灵山草堂是周吾晚年在山中建的别墅,但是没说是在哪儿的山中。如果都没有提起也就算,提起了也说清楚了也没问题,偏偏都没有,这就勾起了我的考证欲望了。
半年前,在温州图书馆读泰顺先贤董斿先生编著的《罗阳诗始》,突然发现我当年从《分疆录》背的第一首诗即叶维挺的《寒夜坐雨和周子台韵》就是一首和灵山草堂有关的诗作,在该书中这首诗的题目是《寒夜坐雨和周子台韵时移居灵山》,《分疆录》选录时删去后面四字,所以看不出和灵山草堂有关。1988年大学毕业时,我曾将该诗作抄送一位同学留念。
古代的文人,在城市中住得久了,就想到山里弄个房子,清静悠闲地过日子,这样的房子往往成为文人聚会的好场所,往往就产生好诗作或好文章。这样的地方往往就叫草堂!最有名的可能就是成都的杜甫草堂,现在就是极其出名的风景名胜。林鹗先生定居南院后,将自家房子也取名叫望山草堂。可能那个时代还有一些别的草堂,只是我们没有考证,或者说没有一些诱使我们去考证的因素。
上月末,我在温图借读了董斿先生、董暲先生父子的遗作《太霞山馆诗抄》、《味道腴斋诗存》,惊奇地发现了周氏兄弟的山中别业所在:上察溪!而且,由于董斿先生的诗作是按年份编排的,因此还可以判断出周氏兄弟迁居察溪的时间。董斿先生的诗集里留下了十余首和周氏兄弟迁居察溪、建灵山草堂相关的诗作。其中有辛酉年(1801年)所作的《送周在枢移居察溪》、《周在枢以诗召予予以愁病相连次韵辞之》、《前诗未寄而在枢复以诗来催且咎负约因作此谢之并订后期》,壬戌年(1802年)所作的《灵山草堂坐雪》、《灵山草堂题壁》。
1801年,周家迁居,董斿先生赋诗赠之。之后,周家屡屡邀请董斿先生前往做客,董斿先生直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才与友人一同前往。诗作描写了两家密切的关系,“君昔洋心街畔居,十日十一扣君庐。君今移家察溪上,遥隔卅里崎岖途. . . . .默念君家好兄弟,围炉琢句相欢娱”、“我欲索君即景诗,又恐曲高难与和。不如写作察溪图,寄我卧游先一作”。从诗作来看,应邀去灵山草堂做客已经是第二年冬天,“携朋宛转度千湾,特访高人到此间。一夜东君知有客,雪花吹遍察溪山”。从《罗阳诗始》中周吾的诗作《潘彝长董霞樵潘醒愚过访山居-四首》、《重阳后三日彝长霞樵醒愚重访山居-四首》看,那一回董斿先生所携的“朋”就是潘鼎、潘醒愚两位,并且这三位秋天时又一起再去了一趟。在灵山草堂董斿先生还题壁一首,“灵山深绝处,有客掩荆扉。绕屋皆流水,当窗即翠微。香秔(jing)经露熟,绿芋及秋肥。因念巢兼许,长违固未非。”估计那个时候,草堂四壁都是诗。周吾写下的很多与灵山草堂有关的诗作中,就有一首叫做《灵山草堂题壁》“最爱庭边竹,临风几个斜。黄昏明月上,疏影到窗纱。清趣有如此,山中能几家?逍遥聊自适,随分答年华。”
董斿先生之哲嗣董暲董又霞先生,在他的诗集中也留下了与此有关的诗作。《周怡云畯姻丈索诗为赠即用过访原韵奉酬》:“先生筑室傍溪湾,品格宜居水石间。可教久承誇孺子,著书深青托名山。(君居察溪之灵山日事吟咏)。因时有味天容懒,与物无争性自闲。记得惊人黄叶句(旧有黄叶老秋心句,余极惬心赏),管中曾许豹窥斑。”在这诗里,董暲先生记载了自己对周畯“丹霞开暮景,黄叶老秋心”名句的赞赏,或许这也是周畯自己颇为自得的句子,他的“黄叶山庄”、“黄叶山人”和《黄叶山庄诗集》可能都源于此。从这首诗的作者注解里,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周畯的黄叶山庄与他兄长的灵山草堂一样,也是在上察溪,而不是在另外一个地方。
岁月如烟云,任随流水去!一对写得一手好诗的书香世家子弟,选择了一条那个时代的读书人所不愿选择的道路,从县城最繁华的地段迁出,到一个世外桃源似的村子里静静地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晴日耕作,雨日吟诗。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人啊!虽然他们的诗集在史无前例的文革中被付之一炬,但是由于所托得人,他们的好作品一定程度上被保留了下来。这绝对是件幸事!
察溪之畔,灵山之下。一个草堂,一处山庄。两位读书人,在喧嚣的时代,在众多读书人均在蝇营狗苟、熙来利往的背景下,能挥动智慧的心剑,斩断内心的利魔,安然歇息。二百年后,在山的北侧,我作为邻村小子将这一段故事写下,表达深深的敬意!


阅尽沧桑,仍掩不住那份恬淡安然!
文:红楼隔雨
---- 后 记
印象里,泰顺这块地方,过去很少有人做这种接地气的乡土调查的工作。当然,其中也不乏较真的人,比如”红楼隔雨“即如是。他以业余之身、不辞辛劳从泰顺广袤的乡村里爬梳出被忽视或正被遗忘原真性人文“基因”。这些略显繁琐的人事、宗谱、族规、信俗、驿道、地契、风水、移民、路亭、津道等,看似与当下的网络、电商、物流、微信、云计算、电子书明显的格格不入。但透过其中的蛛丝马迹,近在咫尺或远在千里之外的你,依然可看到家乡泰顺昨天生动的气息与宁静乡村温柔的面孔。为此,再度感谢"红楼隔雨"真诚奉献的“乡土盛宴”!






欢迎光临 中国廊桥网-廊桥论坛 (http://bbs.langqiao.net/web/)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