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廊桥网-廊桥论坛

标题: 横亘山谷 千年不倒——有一种精神,叫“廊桥精神” [打印本页]

作者: 慧荣    时间: 2017-8-30 17:04
标题: 横亘山谷 千年不倒——有一种精神,叫“廊桥精神”

去年9月15日,泰顺三座国宝廊桥被洪水冲毁。一年过去后,在原址上重建的廊桥逐渐成型,但我们透过廊桥看到的,还有一种属于泰顺也属于温州的“廊桥精神”。

站在薛外村的老街,可以看到新搭建的薛宅桥,已经跨过了小溪,在小溪上,在阳光下,依旧气宇不凡。

村委会主任薛爱佳习惯在饭后到桥边走走,他家离薛宅桥很近,这是缘由之一,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以一种急切的心情,在期待着薛宅桥的“死而复生”。

薛宅桥在泰顺县三魁镇,历经160个年头之后,于去年9月15日受洪水冲击而轰然坍塌。与它同命运的,还有筱村镇的文兴桥和文重桥。三座国宝廊桥,在台风“莫兰蒂”带来的强降雨中相继被洪水吞没,消息一出,牵动了泰顺人的心,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从那一天开始,关于廊桥,就成为了泰顺人念念不忘的话题。在距离灾难近一年之际,我们回访廊桥坍塌、护卫、重修的过程,看到了一种“廊桥精神”:守望相助、自强不息、顽强拼搏……

这种体现在保护传统文化中的“廊桥精神”,是属于泰顺的,也应该是属于温州的。

廊桥的民心“构件”

2016年9月15日,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这是个阖家团聚的日子,但就在这一天,泰顺遭受百年一遇的洪灾,短短两小时内,薛宅桥、文兴桥、文重桥三座国宝廊桥,相继被冲垮。

灾难视频在网络上传播,许许多多泰顺人和廊桥爱好者,为这个不幸而痛哭流涕。

伤心、惋惜自不待言,但人们很快意识到,如何在洪灾之后追寻廊桥构件,哪怕就一小块碎片,也是在尽最大努力,还原廊桥的历史。

从廊桥被冲垮的当天开始,一场追寻廊桥构件的“全民救桥”行动,在各地迅速展开。

筱村镇徐岙村村民吴大伟守了60多年的廊桥,桥垮了后的当天,他和吴方岳在内的6位村民一拍即合,组队去找木构架。第二天天刚亮,这支队伍就出发了,沿着公路往下游走,很快就发现了一根十几米长的梁木,泡在水里至少有六七百斤重。“到飞云湖之前,有三个水电站,有很多木构件被水坝截住了。不管是文兴的还是文重的,只要有看到了就捞回来。”就这样,之后的五天里,吴大伟这支队伍,从文兴桥下游到飞云湖的三个多公里河面,搬回了20多根梁柱,和数不清的其他木构件。而这一路上,不时有沿岸村民,从家里搬出他们捞上来的构件。

文重桥主体在前些日子完工,46根廊柱中,有23根就是这样重拾的老木头。

同样,在薛宅桥的下游,数十人组成的队伍,也奔波在沿河两岸。

村民薛细云最远跑到了福建,一趟又一趟,光是大小构件,就找回了100多根。

类似故事还有很多,正是全民的参与,在短短的几天之内,三座被冲毁廊桥的大木构件全部找到,这为今年的重建创造了条件。我们有必要记住这些廊桥寻卫者的名字:程道角、张昌永、王长伟、王长增、蓝家宝、吴文美、郑浩、林孟成、林作坡、林建华……

“三座廊桥被冲毁的时候,民众纷纷展开自救,有许多村民更是不顾自家物资被淹而去打捞木头,令我们非常感动。廊桥是泰顺人民的精神依托,互助救桥的行为本身,也体现了我们的廊桥精神。”泰顺县县委常委、统战部长童德平说。


廊桥护卫的社会合力

正午时分,文兴桥传统技术负责人曾家快和五位木匠师傅,头顶炎炎烈日,正在架木,搭好的文兴桥桥架上,廊屋正在一点点呈现。

豆大的汗滴快要流进眼睛时,曾家快才会用手臂擦拭。从3月25日进场,他每天6点开工,没有休息过一天。连不久前的台风天,他也是在桥头的棚架下,静静守护着渐渐成型的廊桥。

“基本每天都有本地村民、或外地来的游客来到桥边,会和我们说,旧的木构件能用都用上。文兴桥1200多个构件虽然找回了八成,但折断损毁也是三座桥里最严重的。”曾家快说,相比2010年那次落架维修的部分替换,这次文兴桥原来的木构件用到了3成。当然,这并不妨碍文兴桥“修旧如旧”,唯一的区别,就是桥身没有那么斜。“这么多眼睛在盯着,修桥就像我的名字,‘加快’、‘加快’”。

或许廊桥构件的寻护者,只是廊桥“外围”的参与者。廊桥真正的保护,还有一个个像曾家快这样的核心个体和群体,他们零距离参与了廊桥的重建,并不惜精力、时间、资金。

作为三座廊桥修复的总负责人,泰顺非遗中心主任季海波,就是结构确认的第一个把关人。几乎每一天,他都要在三座廊桥之间来回跑。季海波说,能够在自己的手里让廊桥重新站立起来,此生无憾。

中国廊桥网的创办者、温州廊桥文化学会会长钟晓波,在廊桥坍塌的当天回到泰顺,他开车经过泗溪境内时,发现溪水暴涨,马上绕道“最美廊桥”北涧桥一带查看水情。结果,他在北涧桥边一直守到下午4点多水位退去。得知另外三座桥被冲毁后,他立即组织力量参与廊桥木构件的搜集,同时通过网络,发起了重建廊桥的倡议。

温州市廊桥文化学会、温州市泰商发展联合会、泰顺县廊桥文化协会发起“廊桥·阳光”公益基金,在温州市慈善总会开通了专门捐款账号。短短几天,该账号的“廊桥专款”就收到70多万元的捐赠,捐款人士中,有来自北京的廊桥爱好者,也有来自台湾的教师,其中,泰商发展联合会会长苏孝锋带头捐款50万元。而薛宅桥所在地的企业家薛宇,则愿意出资200万元成立廊桥重建基金。


割舍不了的廊桥情缘

再过半个多月,就是三座廊桥被洪水冲垮的周年祭。

很多人可能没有想到,廊桥垮塌后,从构建搜集、方案确定、专家评审、开工建设到逐一完工,都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以前廊桥重修、重建,都是村里、族里的事情,现在有政府牵头,有资金保障,我们可以省心不少。” 薛爱佳说,这样的好事,也只能出现在现在这个时代。

季海波告诉记者,对于廊桥的重建,所有参与者都带有一种急切,因为很多人和廊桥之间的关系,是一份难以割舍的情缘。

76岁的筱村镇枫林村村民王贻兰,每天至少要去看一次文兴桥。160年前的清咸丰七年,正是王家的祖公王光奕为建桥“首事”,变卖了18亩田地,凑齐经费在家门前的玉溪上,建起了“文兴桥”。王贻兰说,从记事开始,每年大年初一,他都会去文兴桥上拜谒,只有今年没有去成。

文兴桥建成后,至今已有三代守桥人,往往一守就是一生。29年前,34岁的蓝振城因为一份承诺,从青壮年一直守到了现在。而守了一辈子桥的母亲,在上个月去世,蓝振城答应母亲,等11月份桥建好了,他还要回到文兴桥的桥屋去住。

这份融入廊桥的情感,在经过去年那场劫难后,愈发凸显。

季海波认为,从技术上说,泰顺修复三座廊桥且做到“修旧如旧”,不成问题。接下来要做的,是如何利用好这次机会,改变廊桥周边的环境,让廊桥价值得到更加充分的彰显。

筱村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文兴桥、文重桥周边环境整治规划,最近将会召集周边村民开会,计划将周边房屋外立面统一改造为江南民居风格,同时对周边空地进行绿化,争取8月底动工。“等到稻子成熟收割之后,准备种上油菜花,来年春天,桥边就是一片花海。”

薛宅桥在经历这个事件之后,村民们也意识到周边环境对廊桥的影响,已经着手对薛宅桥上游不远处的一座新桥重新建设,将原先的7个桥墩改为2个,以提升行洪能力。

灾难之后,每一个人都没有放弃对于廊桥的挚爱。廊桥研究保护中心副主任庄通总结:“廊桥和泰顺人之间,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它总是会在不经意间,以一种难以言表的方式,影响着这里的人。”

在他们心中,廊桥永远不倒!


原标题:横亘山谷的不倒廊桥

信息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  陆剑于 郭乐燕 报道组 陈祥磊 郑亦扬 金珍取  图片 施明达







欢迎光临 中国廊桥网-廊桥论坛 (http://bbs.langqiao.net/web/)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