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廊桥网-廊桥论坛
标题: 蜂墙石探险 [打印本页]
作者: 阿格同志 时间: 2003-12-31 19:18
标题: 蜂墙石探险
< ><B><FONT size=3>蜂墙石探险<p></p></FONT></B></P>
<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size=3> <p></p></FONT></FONT></P>
< ><FONT size=3>蜂墙石其实是一座丹霞地貌的高山悬崖,呈倒“<FONT face="Times New Roman">U</FONT>”形,通体粉红,远眺极为壮观。它矗立在飞云江上游司前至百丈河段中部北岸上,因为人迹罕至而无人揭开其神秘的面纱。有一首古歌谣这样描写蜂墙石:</FONT></P>
<P ><FONT size=3></FONT> </P>
<P ><FONT size=3>蜂墙不见蜂来采,船纲何曾打得开。<p></p></FONT></P>
<P ><FONT size=3>馒头石面清如镜,不是樵歌切莫来。</FONT></P>
<P ><FONT size=3></FONT> </P>
<P ><FONT size=3>蜂墙石最初应该是一个圆形的沉积岩,几百万年前因承受不了巨大的膨胀力,南半部分整体剥落。剥落后岩体碎成大大小小的石头滚向河岸,形成一个平整的大斜坡和小夔门峡北岸的巨石堆。北半部分的岩体没有剥落,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倒“<FONT face="Times New Roman">U</FONT>”形绝壁,远看恰似一把巨大的靠背椅。这“<FONT face="Times New Roman">U</FONT>”形绝壁形成之后,日晒雨淋使剥落的表面斑斑点点,远看像蜂窝,于是人们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蜂墙石。我问过附近村落的一些老人,老人说绝壁的底下有一片沙滩,附近还有一个系船用的牛鼻子,老人的前辈还曾经在那里拣到过烂索头。两百多年前,有一陈姓两兄弟在斜坡的右下生活过一段时间,由于生存环境恶劣,几十年后就搬离了此地。</FONT></P>
<P ><FONT size=3></FONT> </P>
<P ><FONT size=3>蜂墙石地理的奇异和人文的神秘吸引了我,于是约了对此同样抱有巨大好奇心的黑白友,手拿砍刀和相机,开始了自以为是探险的一天。</FONT></P>
<P ><FONT size=3><p></p></FONT> </P>
<P ><FONT size=3>上个世纪末珊溪水库竣工蓄水后,当年汹涌澎湃的小夔门峡已经沉寂在平静的湖水底下,大斜坡也拦腰造出一条通往峰门乡的低等级公路。从罗阳驱车不到半小时就到了大斜坡正中的公路上,下方是安静的湖面,抬头仰望,前方是高大的绝壁,阳光照射上面,发出红色的光芒。</FONT></P>
<P ><FONT size=3><p></p></FONT> </P>
<P ><FONT size=3>正在为如何上山感到困惑时,我在靠近东面“扶手”绝壁的芦苇丛中发现了一条不起眼的小道。“不是樵歌切莫来”,看来这条小道应该是樵夫伐木之道了。不到十分钟,我们就到了东面崖壁根部,只见崖壁上密密布满了不知名的藤本植物,在一片相对独立的崖壁上还均匀地长着淡绿色的苔藓,远看像是一条绿色的瀑布。在崖壁根外侧,我们还发现了一处宽约一米、高约半米的人为堆砌的古老的片石磡,石磡中长着老藤。这一信息提示我们,很早以前这里有人生活过!</FONT></P>
<P ><FONT size=3><p></p></FONT> </P>
<P ><FONT size=3>往上,继续沿着樵夫之道攀登,穿过一片陡峭的毛竹林,就到了“扶手”和“靠背”的交接处。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们发现了两种奇特的植物。一种是蕨类植物,高达两米有余,顶部扇形,躯干一通到底,有笔杆大小,表面光滑得很,有点像平常的大骨莨苡,根部长着一大块毛茸茸的东西。黑白友见识多,说这种毛茸茸的东西是止血的良药,并当场采了两块。另一种植物就是满身是刺儿的降龙鞭,据说当年杨宗保为伯父杨五郎采伐的降龙鞭就是这玩意儿。</FONT></P>
<P ><FONT size=3><p></p></FONT> </P>
<P ><FONT size=3>往西的小道与“靠背”绝壁平行,二者相距十米左右。小道淹没在枯枝和藤蔓之下,需弯腰才能前行。小道上下稍微值钱的乔木已被樵夫间伐,留下来的大都是一些灌木和藤本植物,仔细辨别,能叫出名儿的有夹竹桃、黄杞、野含笑、山丁娇、白栎、乌药、盐肤木、金合欢、降龙鞭、野葛、鸡矢藤、金银花、宽叶兰等。小道上满是枯枝和焦黄的枯叶,踩在上面,松松软软的,发出细碎而好听的声音。这时如果细心探看,会在脚下发现一些黝黑的洞穴和附近一堆堆黄豆大小的黑色粪便,看来这里是山老鼠活动地带。山老鼠体型硕大,柔嫩味鲜,当年很多樵夫上山时都带有猎枪,偶尔有碰到枪口上的,意味着当天晚餐可以美食一顿了。可惜我们没有猎枪,即使有,在这隆冬最的日子里,山老鼠会溜出洞穴晒太阳吗?脚下依旧是斑斑点点的阳光,未名的野鸟在远处唧啾,撕开头顶的藤蔓,可看见蓝天和摇摇欲坠的通天绝壁。就在这时,一种似有似无的幽香钻进鼻孔,说不出的温馨!黑白友提刀巡视,时不时摘下树叶或片下树皮嗅一下。黑白友说:“这是菖香,一种非常珍稀的香料,可惜只闻其香不见其形。”</FONT></P>
<P ><FONT size=3><p></p></FONT> </P>
<P ><FONT size=3>在接近悬崖底中部地带,小道越来越窄,需细心辨别才能分清是小道还是被樵夫钻空的荆棘丛。刚才发现的那类古石磡渐渐的多了起来,短的一两米,长的五六米,高度一律是一米左右。石磡上方是一垄窄小的黑土,长时间不耕种了,硬硬的。这样的山园上下左右都是,构成“具体而微”的梯田。山园很肥沃,上面长满了宽叶兰和满身是刺儿的藤条,是藤本植物的乐园。</FONT></P>
<P ><FONT size=3><p></p></FONT> </P>
<P ><FONT size=3>接着我们在悬崖底中部荆棘丛中发现一些重要的人文痕迹。最初发现的是一个小塘,水塘不大,只有两个平方左右,锅形,里头杂草丛生,没有丝毫水的痕迹。水塘西面十多米外的地方有一块塔状巨石,周围和顶部布满了荆棘,将太阳光挡在外面,一个用三爿片石垒成的神龛悄然躲在巨石的脚下。在神龛西侧五六米灌木和古藤交互密布的地方,我们发现了宅基遗址。遗址规模不大,只有十多个平方,但是对一两个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人来说,也算宽敞了。一米多高的石墙保留的非常完整,石罅内缠满了藤木的根须,牢牢地将石墙捆成了一个整体。没有瓦的遗迹,当时可能是简易的草棚。</FONT></P>
<P ><FONT size=3><p></p></FONT> </P>
<P ><FONT size=3>遗址北侧就是绝壁的根部,根部内凹进,形成一个挡风避雨的好去处,在那儿我们没有发现所谓的沙滩,只有一片不大的沙质泥地。在泥地靠近崖脚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我们发现了几块掩埋于沙泥之中的青黄色的磁片。为了保持原状,我们将磁片埋回原处。抬头仰望,绝壁直上云霄,几只黑色的山鹰在悬崖腰部展翅盘旋,一切显得静悄悄。<p></p></FONT></P>
<P > </P>
<P ><FONT size=3>这次所谓的探险活动没有发现牛鼻子和烂索头,黑白友对此耿耿于怀。因为路险多阻,也没有拜访陈氏兄弟的故居遗址,但是从远处看到了那一片深冬里变得土黄的五节芦丛,芦苇旁边原来常年葱绿的乌竹被急功近利的山民砍伐殆尽,露出了焦红的乱石。下午三点左右,我们从绝壁底下按远路返回,过了峰门大桥,踏上百丈至司前的古道上。在不经意的回头瞬间,发现午后柔弱的阳光正好照射到蜂墙石过河对面的棋盘岩上,金黄发亮。突然记起一个传说:一樵夫伐木棋盘岩,见二老不语而棋,樵夫因倚柯观之。俄顷,二老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其归!<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承声而去,斧柯摧然烂尽。既归,樵夫去家已数十年,亲情凋落,无复向时比矣。</FONT></P>
<P ><FONT size=3></FONT> </P>
<P ><FONT size=3><p></p></FONT> </P>
远眺蜂墙石
蜂墙石中景
近看蜂墙石
小夔门峡。蜂墙石位于左面高山上。
黑白友在情人谷。
行路难
东面“扶手”绝壁
情人谷内的爬山虎
情人瀑
片石磡
山园石磡
神龛
棋盘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25 18:50:33编辑过]
-
Yi01AgIw.jpg
(61.37 KB, 下载次数: 158)
作者: 黑白友 时间: 2003-12-31 21:23
呵呵.........格格,写得好文章!不过,"降龙鞭"可是藤生的.
作者: 饶富春 时间: 2004-1-1 00:40
好文章配精美照片,真是绝美的搭配
两位GG辛苦了!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 0:40:47编辑过]
欢迎光临 中国廊桥网-廊桥论坛 (http://bbs.langqiao.net/web/)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