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廊桥网-廊桥论坛
标题:
部长收藏家
[打印本页]
作者:
xiwang
时间:
2004-4-16 11:10
标题:
部长收藏家
<
><b><FONT face=华文行楷 color=#990033 size=5>部长收藏家</FONT></b></P>
<
><FONT face=华文行楷 size=5> 他1920年生,1938年投笔从戎,在徐海、陇海线一带戎马军戈,转战华东。新中国成立后,他又从南京来到北京,由厂长、航空专科学校校长,研究所所长,而后由第六机械工业部教育局和科技局局长岗位走进副部长办公室。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凝聚着他的心血。<IMG>
而他却淡淡地说:“我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一是参加了革命,二是为国家保存了一批文化遗产。”
他就是鼎鼎大名的部长收藏家邓永清。</FONT></P>
作者:
xiwang
时间:
2004-4-16 11:11
<FONT color=#993300>怀璧不以其私,藏之名山,传诸后世。
百万元奖金,捐赠“希望工程”</FONT>
1989年4月24日,中国画研究院第二届“珍藏历代书画作品展览”展出了邓永清与夏衍、陈英、周怀民等收藏家所珍藏的著名佳作,受到书画界及知名人士李可染、吴作人、肖淑芳、黄苗子、张仃、郁风、习仲勋、莫文骅等的高度评价,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作为收藏家,邓永清的名字已饮誉京华,更被文物界所熟知。琉璃厂在整理出版其文化街的古今历史时,曾来人商谈撰写他个人在琉璃厂搜购书画的经历和收获;文物出版社去年1O月份已公开出版一部《邓永清藏明清书画选集》,由故宫博物院书画鉴定家刘九庵先生审定并作序;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也在联系出版他收藏的部分手卷、画册精品,以1:1章幅印出,向港台及国外出售。
然而,他并不满足于这些。虽然多年来一直寓居京都,他对家乡的文化事业却更为关注。徐州为历史文化名城,又是全国著名的书画之乡,为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书画艺术的优秀传统,他慨然决定将毕生收藏的20O余幅书画及印章、名砚等艺术品(其中一级品达10件以上)全部捐赠给家乡徐州市。也许,再也没有比这更能表达他的桑梓之情和拳拳之心了。
他所珍藏的这批文物,已于1993年1O月份在故宫博物院展出,然后运往徐州市博物馆。徐州市在著名诗人苏东坡《放鹤亭记》云龙名山之下,设立“邓永清收藏书画馆”,将那些毕其一生集藏的精湛艺术珍品藏之名山,传诸后世。
为此,徐州市政府为他颁发了10O万元奖金。其实,这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岂能以区区1OO万元作价呢?即便如此,邓老亦无意接受这笔款项,而是以这笔钱为基础,倡议在家乡徐州市铜山县成立老战士教育基金会,悉数用于“希望工程”,以奖励家乡中小学贫困学生和优秀教师,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
作者:
xiwang
时间:
2004-4-16 11:12
1993年1O月2O日上午,徐州市政府和国家文物局在故宫博物院举行“邓永清收藏古代书画捐赠仪式暨展览开幕式”,彭冲、张爱萍、徐志坚等有关领导以及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的有关专家、学者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写来贺信,称赞邓永清的行为体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老革命、老干部对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代表国务院对邓永清关心祖国文物博物馆事业和教育事业的义举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在留作家私还是捐公奉献之间,邓老选择了福祉当代荫及后人的义举,可谓功德无量。当问起他为什么怀壁不以其私时,老人只是干脆利落地回答了一句:“应该为后代人着想。”<img>
答得真好!“要为后代人着想”。一句简单的话语,留下多少意味深长的内涵呵。
<FONT color=#993300> 如醉如痴话收藏;当年,他曾是北京各文物集散地的常客</FONT>
这位精神矍铄的73岁老人,在他飘着墨香的宽敞书房里接受了笔者的采访。
提起古书画的收藏,邓老以为这对于他首先是个个人情趣问题。收藏书画,如同收藏古币、集邮,也如同跳舞、打太极拳,是一种精神生活。人是不能没有精神爱好的,只是爱好不同罢了。爱好书画是他的业余活动,收藏愈多,情趣意浓,日久天长,他就变成了一个“热烈的追求者”,甚至达到痴醉忘我的境界。
从那溢于言表的激动神态,从那清晰爽朗的谈锋,从那如数家珍的叙述,你可以感受到他对书画满怀的爱心与热情。他至今不能忘怀幼时的私塾先生,也许正是由于老师的熏陶使他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也不能忘怀半个世纪以前,徐州铜山县的一家山村学屋里,挂着的两件书画作品,一件是郑板桥的墨竹,一件是何绍基的行书。这些,他至今仍然历历在目。
作者:
xiwang
时间:
2004-4-16 11:13
从5O年代起,邓老就节衣缩食,把工资收入的大部分用于购买书画。几十年的收藏阅历,观赏与鉴别了成千上万件真迹与赝品,他已成为一个成熟的收藏家。只要谈起自己所收藏的作品,他便流露出一往情深的神态,因为那是历尽艰辛的所得,很难用有形的尺度来衡量它们的价值。为它们,他不仅付出了时间,付出了金钱,付出更多的是精神和心血。
<img>50年代,北京的琉璃厂、鼓楼后门桥、新街口和西单,都设有雅号不同的文物商店,东四隆福寺也开有书画门市部。邓老调到北京工作后,就成了这里的常客。这些文物商店的业务人员,对于书画瓷器等文物经多见广,不少人都有精湛的鉴别技艺。邓老与他们常来常往,有些还混得很熟。当时,大多数文物商店都分内柜和外柜。内柜,专对高干和专业画家开放,以不超过30%利润的价格向他们出售。他们可以在内柜中休息、喝茶、聊天、交流鉴赏经验,可以在营业员陪同下打开藏画抽屉自行挑选上品;还可以把初选中意的书画登记后带走,经鉴定后再回去办理购买手续,中意的开发票留下,不要的退回。
当年,有四位邓氏是这些文物商店的常客,邓拓、邓宝珊、邓洁,另外一位便是邓永清。邓老说:“我在文物商店碰面较多的还是邓拓同志。但我与他们不同,那时虽都是高干,而我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另外,我的经济实力也是较弱的一个,几乎把家庭中吃饭穿衣之外的余额都用到了书画采购上。由于财力的原因,我必须在时间和功夫上付出的更多。同他们相比,我应该算是'惨淡经营'者。”
每当对于书画的经济投入将要危及日常生活的保障时,平素勉力支持自己收藏活动的夫人江恒真女士不得不提醒道:“这样下去怎么行呢?”而此时,邓老就会幽默地开一句玩笑:“家里挂两幅字画,比把人民币贴在墙上好看多了。”他心里明白,不仅是他本人在付出,他的全家也在付出,为自己的收藏付出了那么多的理解和爱。
作者:
xiwang
时间:
2004-4-16 11:14
<FONT color=#993300> 玩物不丧志,工作精神更振奋。“拾人所遗”,“我遗人拾”,有哀有喜</FONT>
大批收藏书画,是1957年以后的事。由于身为机关干部,担负着繁重的领导工作,一般只能在星期天去逛文物商店。有时因收藏急需,不得不一周多跑几次,但他却从没因此影响正常的工作。
在谈到对待个人兴趣与工作的关系时,他说:“搜集书画的机遇越多,兴趣必然越浓,这就成为一种精神享受,是一种正当、健康、别具一格的文化生活。有人说这是‘玩物丧志’,而我却有相反的感受。我每得到一件满意的书画,好多天都感到振奋,干起工作来越发精神十足。”有时,他常常利用午休时间跑去观赏和收集书画,决不妨碍工作。他说藏品中那幅于非暗的画,就是在短暂的中午休息时间去北海公园观看于非暗画展时订购的。
每每说到当时出入文物商店时的情景,他总是兴奋不已。
当时,琉璃厂宝古斋为北京最大的文物商店,是最能代表古书画文物的集散地。这里前有门面宽大的旧画门市部,后有内院专供内宾往来的书画室,对面路南还有新画门市部。在这里,他求得了王云的山水、新罗山人的松鹤、郑板桥的画竹、边寿民的芦雁、金陵八家之首龚半币的山水……。大约1962年秋,他在内院内柜书画堆中发现了一件闵贞画人物《放鹤图》,两件高凤翰画:一张《秋菊竹石图》、一张《芭蕉仕女图》。特别是后者,可谓稀世之作。随即办完手续,像往常一样请营业员包扎好带走。可当他回到家一看,《芭蕉仕女图》却不见了,于是立刻打电话追问,又不容喘息地再次赶回,从德胜门外到琉璃厂来回奔波了四次。他对于这件难得的文物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可谓惊喜交加,至今道来仍觉是一大乐趣。
作者:
xiwang
时间:
2004-4-16 11:15
还有一次在鼓楼后门桥宝聚斋,他发现一件邢侗的变体行书特长大条幅,双目陡然一亮:这是存世甚少的真迹。刚刚拿到手,适巧画家黄胄赶到。画家看后深表赞许,愿以大幅王锋书法交换,却被他一笑婉谢。捷足先登的喜悦,只有当事者才能品味得出。也就是在这里,他还收藏到一枚郑板桥的印赠章,“英雄本色”四字既为名家所刻,周边也镌以郑氏跋语。此章原为冀朝铸定留,不料冀因出国未归而逾期作废,遂为邓氏所得。虽然这是文物商店所规定的正常现象,但“拾人所遗”而得珍奇,其“侥幸”之缘岂不是一种出乎意外的享受?
当然,既有“拾人所遗”,就有“我道人拾”。有喜悦,便会有遗憾。
1961年春,在鼓楼后门桥宝聚斋,他发现一张罗聘的《西瓜图》。整幅画中,只有一个大西瓜,笔墨精到别致,未题款亦未用印,但画上方留有名家友人桂未谷的一片跋语,因而可断为真迹。于是,立即向店主提出“先到为主”,不料未果,从此此画“失踪”。直到1989年,中国画研究院举办夏衍、邓永清等藏画联展时,他才发现《西瓜图》原来落入夏公手中。
<img>新街口悦雅堂也是他常来常往的地方。仇珠的长卷人物,郑板桥的大幅行书中堂,傅山的小楷书,高凤翰的左手书,边寿民的书画册等,即得之于此。有一次,他在这里发现一幅被定为仿品的康熙年间“四王吴恽”、六大家之一的王鉴山水画真迹,售价为40元,准备当即登记带走,却被告知须于次日下午来取。待准时赶来取画,画已经送到故宫被鉴定专家徐邦达定为真品以800元留下了。像这样的事,对于一个收藏家来说,只能长叹遗憾了。
作者:
xiwang
时间:
2004-4-16 11:16
<FONT color=#993300>甘苦四十载,珍书名画知多少</FONT>
到90年代为止,邓老的收藏历史已有40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到底收藏了多少珍书名画?
当笔者直接了当地问及这个问题时,得到的回答却是:“我收藏的书画不多。”
他顿了顿,却娓娓地谈起他的收藏内容与收藏特色。他的收藏,主要以明清两代名家真迹为大宗。藏品中,名家作品和冷门无名的精品兼而有之。如明代的陈道、林柱、陈停、顾善有,清初的傅璋、明奇、达真,以及乾隆年间的马振等,他们虽无名或小名,而作品甚佳。所藏祝枝山、文征明、蓝英、张瑞图、王铎、萧从云、傅山、高凤翰、汪士慎、金农、邓石如、改琦、何绍基、吴昌硕、沈善植等名家书画作品,则幅幅笔墨精妙,深具匠心,显示出当时一代大师的风范与艺术风格。
最令收藏家醉心和乐道的是这样几类:一是明末清初有民族气节的书画家及作品,如金声、万寿祺(年少)、傅山、八大山人、汪家珍等,于此他常着意搜求,得之即以为宝。二是在美术史上有创见精神的扬州八怪和扬州画派的作品,这类采集的也较为完整、集中,除去高翔一人外,其他几乎无缺。三是清末大家如虚谷、任伯年、吴昌硕、陈师曾等人的精品,以及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张大千等现代名家的作品。以上几类很多珍品佳作,堪称国宝。
对于万寿祺的《柏鹿图》,邓老尤为情有独钟。说起来,这件作品凝聚了他的特殊感情。万氏系明末抗清志士,又是邓老诞生之地徐州遗民,他的作品世间流传甚稀。《柏鹿图》可称是画家得意之笔,乃为友人祝寿所绘,整幅画面笔墨精炼工致,古柏苍劲,双鹿如生,书法遒美,题诗、跋语立意新颖,表现出万氏的高超书画技艺与卓立磊落的人品,难怪藏家视为珍宝。这件作品得之于鼓楼后门桥宝聚斋,据店主所告,是从章伯钧家中求出,邓老后以大幅徐悲鸿壮马图相换而得。
由此可见,这位部长收藏家所藏古代书画精品,充分体现了他鉴赏品位的高雅与个人审美情趣的精慎,显示出他艺术修养所达到的境界。
然而,也正是他告诉笔者:“书画是中国的国粹。这门艺术源远流长,在世界优秀文化遗产中亦属一枝独秀。但因历遭兵燹、自然灾害和社会动乱的劫难,已经十不存一,幸有历代收藏家不遗余力地保护,才避免了更多的破坏。我不过是步前人的后尘,做了一点工作而已。”
这种高风亮节和谦虚情怀,连同那些弥足珍贵的宝藏,不都是因为属于国家和人民,属于一种伟大的精神,而难以计算其价值么?
作者:
凡尘星子
时间:
2004-5-9 16:40
老师这篇文章好长啊,看得我都头昏眼花了,您老也很厉害啊,收集邮票在县内也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了,什么时候也给自己写一篇啊!
作者:
xiwang
时间:
2004-5-9 20:39
你写吧。[em01]
作者:
风云新势力
时间:
2004-5-10 17:39
那么长的文章,一般怎么有人有空看呢
作者:
xiwang
时间:
2004-5-13 08:50
要想了解只好看喽,两句话是说不清楚的啊。[em01]
作者:
lzm1
时间:
2004-6-8 00:22
什么东西啊??不懂??
作者:
lzm1
时间:
2004-6-8 00:35
哦!第一页没看,现在懂 了!
欢迎光临 中国廊桥网-廊桥论坛 (http://bbs.langqiao.net/web/)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