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廊桥网-廊桥论坛

标题: 冯骥才:民间文化破坏成危机 文化DNA保护刻不容缓 [打印本页]

作者: 三川一泉    时间: 2004-6-11 10:38
标题: 冯骥才:民间文化破坏成危机 文化DNA保护刻不容缓
<>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破坏,已经成为一个“危机”,到了非重视不可的地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危机,冯骥才归结为4个原因:一是中国从文革状态进入改革,步入现代化的过程不是递进,而是突然的,外来的现代化对自身文化的冲击过于猛烈;二是我们对自己的家底不清楚,到目前对什么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总共有多少种、哪些急需抢救都没有一个彻底的普查;三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民族民间文化的轻视,认为文化只限于精英文化,对那些口头传承的文化一直缺乏研究;四是整个社会在从农耕文明向城市文明转型,民间文化的根基和载体都正在消解。
  中国艺术研究院吕品田研究员认为,中国民间文化的破坏,最主要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传统生活方式和风俗正在消失。最典型的例子是传统节日。“节俗、节日中的民间文化活动,以及附加其上的审美情感、趣味,其精神影响力是巨大的。不能单纯从经济观点来衡量传统风俗的力量,或简单认定它们是封建、落后、迷信。民族民间文化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是民族认同的象征和载体,也是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的最好教材”。他举例说,端午节的赛龙舟,本来应该是个全民参与的活动,但现在更多成了体育表演、旅游项目;中国人已经没有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礼仪服装。一些传统手工艺技能则更值得忧虑,吕品田认为,几乎所有技艺都面临人去艺绝的困境,还有的转型成了纯粹的商品,和实际生活完全脱节。
  虽然世界各个先发现代化国家都有着“先破坏,再保护”的教训,但冯骥才认为,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还是要倾注人为的力量,“关键是看谁觉悟得早,保护得好”。他举例说,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就曾由专家学者发起,呼吁全社会对民族文化进行紧急调查。正因为他们的工作,我们今天才会看到日本在成为发达国家的同时,也保留了自身的文化。
  “中国的民族民间文化很多”,冯骥才说,“可谓‘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各个地方都不一样,而且又有着5000年延续的历史,因此中国民间文化的种类浩如烟海。”这同时也造成了统计和保护工作的困难。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中国已经开展了一项由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作为这项工程的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同时还在主持一项分支工程———“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他说,目前该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国民间文化进行“排查”式的普查和抢救,需要“把每一个村庄都跑过来”,他估计,普查工作需
  要10年。但是时间不饶人,冯骥才多年来不断地表达着自己的担忧。他曾说:“眼下的中国,几乎每一分钟就有一种民族文化在消亡。”
  “文化的力量是无形的,它可以使其他的社会层面,比如经济、政治等发挥出更大的力量”,吕品田对记者说,“所以文化开创着一个国家的战略未来。”冯骥才说,中国日益强大起来,但强大起来了还得是中国人,这个民族的独特性就保留在自己的文化里。他强调:“民族民间文化才是构成我们民族的DNA。”  
  
出处:环球时报  作者:宋念申</P>
作者: 大笨钟    时间: 2004-6-11 12:29
<>前段时间,斌贵给我寄的那本书,就是冯冀才写的,为了保护天津的一条老街,冯冀才奋笔疾书,老街有幸,因为冯冀才的力作保住了。</P><>我想,泰顺廊桥的保护也非常需要文学名家、专家学者、媒体记者的齐参与。极有可能,泰顺廊桥至今如果还没有被宣传的话,也许很多廊桥也已经在泰顺的经济建设尤其是水电杀手的崛起中消失了。</P>
作者: 三川一泉    时间: 2004-6-11 15:16
<>是《抢救老街》吧</P><>在大冯的提倡下当时各路人马行动起来</P><>特别是大冯给市长写信给建设方建议</P><P>经过他们的努力</P><P>估衣街终于大片保了下来</P><P>泰顺廊桥现在也需要进行全面的“冯式”的呼吁和抢救了</P><P>廊桥列入省申遗名单后</P><P>省里将会组织人员进行全面考察</P><P>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P>
作者: 大笨钟    时间: 2004-6-11 23:09
<>希望是越早越好!泰顺廊桥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了!</P>
作者: 饶富春    时间: 2004-6-11 23:42
城市发展越快,文物保护也日益面临着威胁,一边要发展一边要保护,这是一个值得让人深思的问题,也许待到某天这一切都已不在了,也许才会感到失去的可惜




欢迎光临 中国廊桥网-廊桥论坛 (http://bbs.langqiao.net/web/)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