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次之行最大的感受是古村的规划出乎意料之外.在着乡野之地居然有这么完美的村落功能规划,真是佩服古人的智慧.
> 楠溪江古村落至今还保存着古代文化印迹,这些印迹贯通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脉络,村寨的规划布局、建筑风貌、楹联碑记,甚至村名、街名,无不文情脉脉,特别是楠溪江古村在宋代就有规划,且有明确的规划思想,在我国建筑史、规划史的研究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以“天人合一”、“气论”、“八卦”以及阴阳五行风水思想构建的楠溪江古村落,留存着大批完整的宗谱、族谱。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可以使我们大体了解我国古代“耕读社会”与“宗族文化”的梗概。</P><
> 纵观楠溪江古村落,大体有几下几方面特点:</P><P> 一是建村历史悠久。据保存下来的各村宗谱记载,茗岙村与下园村初建于晚唐,建于五代的有枫林、花坦、苍坡、周宅等村,建于北宋的有芙蓉、廊下、鹤阳、渠口等村,而岩头、蓬溪、豫章、塘湾、溪口等村则建于南宋。</P><P> 二是规划严谨和谐。几乎各村都有寨墙寨门,整个村子的水系、街巷,井然有序,民舍、庭院、礼制中心、文化中心、休闲中心和公共园林等,错落有致。</P><P> 三是建筑类型丰富。民居、宗祠、亭台、池榭、书院、寨墙、寨门等,一应俱全。</P><P> 四是建筑风格朴素。楠溪江古村既没有多少深宅大院,也没有雕梁画栋,用卵石原木构筑的房屋显得朴素真实,自然明朗,野趣天然,和谐亲切。</P><P> 五是环境意识较强。不论是村落选址、规划、布局还是单体建筑的设计、构筑,都表现出楠溪江先民极强的环境意识和审美能力,突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通天地人的环境氛围。</P><P> 六是宗族文化突出。各村都以一个宗族聚居而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单元,一般是一村一姓或一姓多村。如苍坡、方巷为李姓聚居之地,芙蓉、坦下为陈姓聚居之地,花坦、廊下为朱姓,蓬溪、鹤阳为谢姓,茗岙、豫章为胡姓等等。同时每个宗族各有其自身严格的宗法;还有宗祀建筑如祠堂,各姓还按天干地支每隔十五或六十年,修禊宗谱等。</P><P>
>岩头村位于楠溪江中游西畔,介于苍坡和芙蓉之间,距县城38公里。村落布局是古朴古香的街区式三进两院四合围式的建筑群,具有远近总体规划和详细局部规划,这在古代村落规划中是难能可贵的典范。</P><
> 村落坐西朝东,初建于元代延祐年间(1314-1320),竣工于明代初年,占地面积18.5公顷。古村落住宅规划独具匠心,别有风格。三面石城开四门,护城湖中栽荷花,绿树丛中隐古塔;杨柳紫薇落湖堤,上下花园红间绿;横巷直街行方便,三进两院大住宅;房前屋后清泉水,亭台楼阁巧安排。从南登十多级台阶就是丽水街,有建有明嘉靖年间的桥、花亭、塔湖庙;沿丽水街而行过桂花街口至中央街南端,有建于明朝的水亭祠;至横街东行北向是花坛街,此街路面全系小鹅卵石所筑,砌成各种龙凤、八卦金钱等图案,独具特色;北行进士街,有明嘉靖皇帝赐所建的进士牌楼;往北是仁道门,是纪念始祖广施仁德、赈济灾民的义行而建的门楼。还有丽水街长廊,古朴风雅。1991年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 </P><
> 其古水利设施具有防旱抗涝、巧妙布局、灌溉农田、便利生活、美化环境等综合功能。水利工程从村北五尺溪筑一弧形水坝引水入大小两个涵洞,小涵洞之水用以灌溉数百亩良田。大涵洞之水南流至村西北角经地下水道流入村内人工开凿的丽水湖,沿途设水碓,供村民磨面、碾米。
</P><P>建于明朝的水亭祠,大概在四年前倒塌,此为旧址重建. 


</P><P>--------------------------------------------------------------------------------
</P><P>--------------------------------------------------------------------------------
</P><P>--------------------------------------------------------------------------------
</P><P>菊花
</P><P>一花一世界 注:拍摄动植物没受到任何损伤 
</P><P>--------------------------------------------------------------------------------
>苍坡村位于岩头镇以北永仙公路西侧,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始迁祖为避闽乱,从福建长溪徙居永嘉灵山被周家招为女婿,后东迁约一公里,建宅今址。原地名苍墩,因避讳宋光宗(赵墩)而改为苍坡。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第五世祖时,人丁兴旺,分为东宅、西宅和麻溪园三地段,各设祠堂,并在村口建李氏大宗。宋建炎二年(1128)第七世祖李秋山迁居方巷,与弟李嘉木情深义重,故在村内建望兄亭,在方巷建送弟阁,亭阁相对,相互迎送。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九世祖请国师李时日商讨建村规划,依五行风水说,在东方建双池储水,四周开渠引溪环绕以水克火。后又依“文房四宝”布局。笔街、笔尖直指西面笔架山,村内开两池,将东西两池命名为砚池,在砚池边沿用条石砌筑砚槽,双池边沿靠近笔街的地方各放置一块大石条,意为墨,而方方正正的村落如同一张白纸。其规划布局可谓独具匠心,寓意深远。 </P><
>双池之间设有宗祠、仁济庙、大阴宫等临水建筑,造型端庄秀丽。村宅平面呈方形、民居平面有一字形、H字形、口字形等各种形式,立面有单层式二层楼阁式,主次分明,搭接自如,造型舒展,古朴自然。1991年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
</P><
>
</P><P>仁济庙和东池 


</P><P>--------------------------------------------------------------------------------</P>
>芙蓉村位于岩头镇以南永仙公路西侧。相传村西南有座高山,三峰突起,色白透红,状若含苞待放之芙蓉,故取名为芙蓉峰,村中一大水池,每天傍晚芙蓉峰便倒映水中,村以此而得名。 </P><
>据明弘治十年(1497)《陈氏宗谱》开载:“唐末,为避乱世,有陈氏夫妇,从永嘉县城北徙,沿楠溪江就深山坳里,至芙蓉峰旁,只见此地前横腰带水,后枕纱帽岩,三龙抢珠,四水归塘,于是筑屋定居。”至南宋末年,元兵南下,陈虞之率族众拒敌勤王,困崖三载,终因弹尽粮绝,自刎殉国。村被元兵烧为废墟,元末明初重建。世祖为吸取教训,把原分散的田园小村集为一寨,并在寨外围修一至二道石砌寨墙,墙上开铳眼,四向设七个造型各不相同的寨门。 </P><
>村落平面呈方形,坐北朝南,村落规划,寓以“七星八斗”格局。“星”指道路交汇处方形平台,“斗”指水渠交汇处方形水池,“七星”翼轸分列,“八斗”呈八卦状分布,道路、水系都是结合散布的“星”、“斗”而形成系统的。其规划布局隐喻村寨可纳天上之星宿,望子孙后代人才辈出如繁星。另一方面突出“利为战”的目的,其星可作战时指挥台,其斗贮水,以利战时以水克火,可防火攻。其实际功能则具有耕读、迎贤、尊仕、拜祖、祭祀、拒敌、防火、调节气温、美化村容等多方面。 </P><P>芙蓉村民居建筑富有特色,它与周围的山水环境高度和谐,粉墙乌瓦,常用挂柱出檐深远,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粗犷干砌的石墙勘脚,大小、色彩富变化。1991年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 















>二座小屿,一屿肖狮,昂首张口,迎流而踞,全屿为石,石色黑中透白,石壁嶙峋。另一屿在一屿之前,名“狮子球屿”,屿巅苍松葱郁,犹翠羽华盖,屿脚绿草如茵,杜鹃簇簇,树上松鼠攀杈跳枝,相逐戏耍,偶有清风吹拂,树冠摇曳,宛如狮球滚动。站岸边远望,万顷清流中一“狮”一“球”. 
>



| 欢迎光临 中国廊桥网-廊桥论坛 (http://bbs.langqiao.net/web/)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