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廊桥网-廊桥论坛

标题: 廊桥之乡新“作品”,今日雏形初形成 [打印本页]

作者: 三川一泉    时间: 2004-12-12 17:10
标题: 廊桥之乡新“作品”,今日雏形初形成
<>今天是泰顺岭北村尾村“同乐”廊桥拱架初成的日子,在建桥现场,年过八旬的主墨董直机忙于指导工人们搭置拱架梁木,整个现场异常热闹,除了20多位工人外,还有不少从邻近村庄特地赶来瞧热闹的村民。
泰顺县有“中国廊桥之乡”美誉,现存各式造型的古代廊桥30多座,其中木拱廊桥以其独特,其简单但富于巧思的构造令人叹为观止,但它究竟是如何造成的,却少有人见到。昨日的现场观众终于可以一睹工匠们如何在溪流上使梁木飞架两岸。木拱桥的拱架由两个系统组成,今日初成的同乐廊桥拱架为整个木拱桥拱架两个系统的其中之一,由27根“三节苗”组成,粗大的木料每根都要6个人才能抬得动,除此之外,工匠们还竖起了两根将军柱。据工匠董直机介绍,两三天后,他们将完成第二系统拱架的搭置,从而使同乐桥形成雏形。本月的24日,他们将按照传统工艺为廊屋上梁,“那时候离廊桥竣工的日子就不远了”,主墨董直机高兴地告诉我们。
据悉,为了建造这座廊桥,村委会凑起8万元启动资金,确定将新廊桥建在被洪水冲毁的廊桥旧址——村尾村村口的“钥匙头”这个地方,与千年古道连接。廊桥建造地过程基本按照传统工序进行,而且不用一根铁钉,全用木榫结构。竣工后的同乐桥桥总长34.4米,宽23米,离水面高8米,廊屋设三层。
据首事潘长崇介绍,建这座廊桥需要投资40多万元,目前资金缺口还很大。</P>


作者: 三川一泉    时间: 2004-12-12 17:14
<>阁老、富春快上你们的“佳肴”</P><>大家期待着!</P>
作者: 格子    时间: 2004-12-12 17:29
好!等会跟上。
作者: 格子    时间: 2004-12-12 17:47
<>
董老现场指导木工</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2 18:03:52编辑过]

bloQhYGH.jpg (92.43 KB, 下载次数: 107)

廊桥之乡新“作品”,今日雏形初形成

廊桥之乡新“作品”,今日雏形初形成

作者: 格子    时间: 2004-12-12 18:17
<>
工地全景</P>


工地近景
作者: 格子    时间: 2004-12-12 18:23

上龙骨(1)
作者: 格子    时间: 2004-12-12 18:25

上龙骨(2)
作者: 格子    时间: 2004-12-12 18:28

上龙骨(3)
作者: 三川一泉    时间: 2004-12-12 18:31
<>阁老你的“董老现场指导木工”那张相片让我发呆啊</P><>希望董老以及同乐桥的建造能继续得到“阳光”的“惠照”!!!</P>
作者: 格子    时间: 2004-12-12 18:38

观众
作者: 格子    时间: 2004-12-12 18:41
希望董老心想事成!!
作者: 三川一泉    时间: 2004-12-12 18:45
<>每次去岭北我都能强烈感觉到董老心事重重</P><>为了圆梦董老执着着我们祝愿他</P><>不能不提的是几位首事身负重任</P><P>也极其不容易</P><P>但愿一切顺利!</P><P>在此呼吁大家关注同乐桥的建造</P><P>支持他们</P><P>有“力”出“力”</P><P>能出钱则更好!!!</P>
作者: 谢寒冰    时间: 2004-12-13 13:05
<>西西,寒冰在高兴的呵呵呢</P><>如果有机会可以去那看看哦</P>
作者: 饶富春    时间: 2004-12-13 13:51
<>
上龙骨放鞭炮仪式</P>
<> </P>
<> </P>
<P>龙骨合拢</P>
<P>
</P>
<P> </P>
<P> </P>
<P>董师傅和他的廊桥</P>
<P>
</P>
作者: 饶富春    时间: 2004-12-13 13:56
据董老介绍目前困扰同乐桥进展的事情就是资金还缺口很大,欢迎社会有时之士能够慷慨解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3 13:57:31编辑过]


作者: 三川一泉    时间: 2004-12-13 16:50
<>在现场,不乏有外来的参观者,他们大多是看到媒体的报道后,特地赶到岭北来看董师傅造桥的。我们还在桥边遇到了泰顺籍在温工作的一位年青人,他是学建筑的,听说家乡要造廊桥,今天是廊桥上拱架的日子,他一大早就从温州坐车赶回泰顺岭北,用相机记录下搭置拱架的每一道工序,他准备要好好研究廊桥的构造和工艺,使自己在今后在自己的建筑作品中能融入来自廊桥的内容和灵感。
现场参观廊桥建造的,上有八九十岁的耄耋老人,下有五六岁的孩童,村尾村一位八十六岁的老婆婆隔三差五的到水口观看廊桥建造,她说她一辈子都没瞧过建造木拱廊桥的场面,觉得非常稀奇,没想到董老司们不能在溪流中建桥墩,只用木梁就能建一座桥梁。





</P>
作者: 三川一泉    时间: 2004-12-13 16:53
<>老虎春你那放鞭炮的相片是啥时拍的</P><>是否在放“二踢脚”之前</P><>那时我可能跑去买电池了</P><P>没赶上好场面</P><P>只怪器不利</P>
作者: 大笨钟    时间: 2004-12-13 18:40
<DIV>呵呵,好热闹的场面啊,可惜我那时征加班呢,没有时间回来和你们一起见证,希望下次能够赶上,不过相信下次回更加热闹呢,应该有一个很传统的上梁仪式哦,到时候还有很多朋友要过来见证廊桥的上梁呢!</DIV>
作者: 饶富春    时间: 2004-12-13 19:02
<>是的,那时我一直在现场,见到放鞭炮随手拿起相机记录下来,下次上梁的仪式更为隆重,我们协会将要好好组织策划一下</P>
作者: 饶富春    时间: 2004-12-13 19:14
那天中午我们在董老那吃饭地时候他还向我们透入又一伟大设想,他说等这条桥建设完工后他说:准备出一本书,就是关于他这一生的所经历,我们衷心的祝愿他:身体健康、心想事成!
作者: 徐家先生    时间: 2004-12-13 20:18
太好了。不知道有没有用摄象机将全过程拍下来?下次回泰顺一定要去岭北,亲眼看一看董师傅新造的同乐桥。
作者: 三川一泉    时间: 2004-12-13 20:24
<>官方的没人拍</P><>据我所知</P><>董师傅的一个徒弟倒是用自己的摄像机拍了一些资料</P><P>不过也不全</P>
作者: 徐家先生    时间: 2004-12-13 20:28
那实在是太遗憾了。
作者: 三川一泉    时间: 2004-12-13 20:30
对于建造木拱桥过程的记录,其实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有相关人士采取了行动。2002年,央视十套《探索·发现》栏目组赴泰顺拍摄拍摄专题片《虹桥寻踪》时,计划中设想寻找一位民间廊桥工匠,运用传统工艺建造一座木拱廊桥,但当时泰顺并未发现能建造木拱廊桥的董直机师傅,摄制组最终在寿宁小东乡找到了廊桥工匠郑多金师傅,由摄制组出资在坑底乡的小东桥不远处,请老人现场搭制木拱廊桥。不过,当时只是为了配合专题片的摄制而简单地建造了一座小型木拱桥,6天后,郑多金建好了木拱桥的拱架雏形。虽然只是一座没有桥屋的“木拱桥”雏形,但该专题片却因增加了民间工匠现场绎建桥过程而添彩不少,而且该专题片对建造木拱桥技术过程的记录在廊桥工艺的史料记载也是极具意义。
2003年10月份,上海交通大学木拱桥研究小组曾专门和泰顺县有关部门商讨“按传统方式在泰顺重建木拱桥”事宜,县委书记周维亮还专门对此事作了批示:这件事意义十分重大,要发动社会各界积极捐资,支持廊桥建造。上海交大木拱桥研究组的建议书中提到,木拱桥在中国桥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浙闽山区尚有不少遗存,但建造木拱桥的技术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具有奇特构造的木拱桥到底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很遗憾的是至今仍没有这方面的文字,影像资料同样缺乏。
近年来经过有关人员的走访和调查,在泰顺发现了廊桥工匠董直机,在寿宁等地也发现有廊桥工匠,但他们都已进入古稀之年,为了揭开木拱桥建造之谜,当下,让他们按照传统工艺建造一座木拱桥,组织相关人员忠实地记录老工艺们祖传的工艺和技术便显得尤其重要。在上海交大木拱桥研究组的策划书中着重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一,由廊桥老工匠亲自主墨督造廊桥,严格按照过去的行规签定契约;二,在建造之初的筹备过程和建造开始的过程中都严格按照过去的方式方法进行,包括举行开工仪式、上梁仪式和竣工仪式等;三,整个建造项目的经费筹备也按传统的方式进行募捐,由首事们决定建造过程中的各项开支;四,项目顺利竣工后,也按传统的方式为木拱桥的建造缘起、主持人、捐款人以及木石各类匠人树碑立传,以记其祥,后喻世人;五,整个项目的动作以民间形式为主进行。
作者: 徐家先生    时间: 2004-12-13 20:46
这次建造同乐桥,难道周维亮书记不知道吗?
作者: 三川一泉    时间: 2004-12-13 20:55
<>这次建同乐桥是民间行为</P><>由岭北村尾村主持</P><>不知同书记是否知道</P><P>当时上海交大“按传统方式在泰顺重建木拱桥”的倡议书上</P><P>周书记作了这样的批示:请廊桥文化协会秘书长</P><P>予以考虑研究</P><P>这件事意义十分重大</P><P>要发动社会各界积极捐资</P><P>支持廊桥建设</P><P>建议你们先成立筹建处</P>
作者: 徐家先生    时间: 2004-12-14 18:37
是不是还会考虑建其他的什么桥?廊桥协会有没有具体的计划?如是否计划重建漈下桥?




欢迎光临 中国廊桥网-廊桥论坛 (http://bbs.langqiao.net/web/)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