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华 2005-01-02 </P>
> 编者按:1999年,一本《楠溪江中游古村落》洛阳纸贵,使世界震惊温州的楠溪江沿岸竟然有如此深厚的村落文化,如此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据统计,迄今仅我市新华书店就销售了几千册。日前,再度深入考察上游古村落之后,原作者、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出版了《楠溪江上游古村落》,成为研究楠溪江村落文化的“双璧”。该书图文并茂,精美彩色插图百余幅,着重介绍了林坑、黄南、上坳三村的状况,其中林坑被称为浙南山地古民居的典型。</P>
> 楠溪江是瓯江的支流,楠溪江的文明史从下游逐渐向上游发展,经过西晋末年和北宋末年的两次中原衣冠南渡,尤其是五代十国时南闽王氏内乱导致的生民北迁,下游和中游已经人口密集,村聚相望。这些移民,文化水平比较高,很快就使楠溪江中下游村落成为农业经济繁荣的人文荟萃之地。经过他们一代又一代的经营,村落的发育比较充分,除了住宅之外,宗祠、庙宇、书院、亭阁、戏台、牌坊、寨墙、堤岸、水渠之类,凡古代农耕社会所应该有的各类建筑,都已经完备,甚至还有规模不小的园林。到清代晚期,少数几个大一点儿的镇子上,商业街也已经初步成形。
>陈老爷子曾到过泰顺考察。</P><
>他的文章是我的钟爱</P><
>可惜现在一时还不能很方便的买到〈楠溪江上游古村落〉一睹为快。</P><P>吸引我的不仅仅是陈老爷子的文章</P><P>他那“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为古村落保护鼓与呼的执着劲令小子佩服,可向他老人家学习的太多了!</P>
>这次运气不好,前段时间本来一直都是阳光明媚的好天气,结果因为被工作所困一拖再拖.结果去的第二天冷空气南下.阴雨天期来临.一个人在雨中坐在竹排上飘流楠溪江.计划要去的下游古村落也就等下次去了.那可是绝对没开发的好地方.
</P><
>这次之行最大的感受是古村的规划出乎意料之外.在着乡野之地居然有这么完美的村落功能规划,真是佩服古人的智慧.
> 楠溪江古村落至今还保存着古代文化印迹,这些印迹贯通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脉络,村寨的规划布局、建筑风貌、楹联碑记,甚至村名、街名,无不文情脉脉,特别是楠溪江古村在宋代就有规划,且有明确的规划思想,在我国建筑史、规划史的研究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以“天人合一”、“气论”、“八卦”以及阴阳五行风水思想构建的楠溪江古村落,留存着大批完整的宗谱、族谱。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可以使我们大体了解我国古代“耕读社会”与“宗族文化”的梗概。</P><P> 纵观楠溪江古村落,大体有几下几方面特点:</P><P> 一是建村历史悠久。据保存下来的各村宗谱记载,茗岙村与下园村初建于晚唐,建于五代的有枫林、花坦、苍坡、周宅等村,建于北宋的有芙蓉、廊下、鹤阳、渠口等村,而岩头、蓬溪、豫章、塘湾、溪口等村则建于南宋。</P><P> 二是规划严谨和谐。几乎各村都有寨墙寨门,整个村子的水系、街巷,井然有序,民舍、庭院、礼制中心、文化中心、休闲中心和公共园林等,错落有致。</P><P> 三是建筑类型丰富。民居、宗祠、亭台、池榭、书院、寨墙、寨门等,一应俱全。</P><P> 四是建筑风格朴素。楠溪江古村既没有多少深宅大院,也没有雕梁画栋,用卵石原木构筑的房屋显得朴素真实,自然明朗,野趣天然,和谐亲切。</P><P> 五是环境意识较强。不论是村落选址、规划、布局还是单体建筑的设计、构筑,都表现出楠溪江先民极强的环境意识和审美能力,突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通天地人的环境氛围。</P><P> 六是宗族文化突出。各村都以一个宗族聚居而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单元,一般是一村一姓或一姓多村。如苍坡、方巷为李姓聚居之地,芙蓉、坦下为陈姓聚居之地,花坦、廊下为朱姓,蓬溪、鹤阳为谢姓,茗岙、豫章为胡姓等等。同时每个宗族各有其自身严格的宗法;还有宗祀建筑如祠堂,各姓还按天干地支每隔十五或六十年,修禊宗谱等。</P><P>
</P><P>
</P><P>建于明朝的水亭祠,大概在四年前倒塌,此为旧址重建. 


</P><P>--------------------------------------------------------------------------------
</P><P>--------------------------------------------------------------------------------
</P><P>--------------------------------------------------------------------------------
</P><P>菊花
</P><P>一花一世界 注:拍摄动植物没受到任何损伤 
</P><P>--------------------------------------------------------------------------------
</P><P>苍坡村位于岩头镇以北永仙公路西侧,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始迁祖为避闽乱,从福建长溪徙居永嘉灵山被周家招为女婿,后东迁约一公里,建宅今址。原地名苍墩,因避讳宋光宗(赵墩)而改为苍坡。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第五世祖时,人丁兴旺,分为东宅、西宅和麻溪园三地段,各设祠堂,并在村口建李氏大宗。宋建炎二年(1128)第七世祖李秋山迁居方巷,与弟李嘉木情深义重,故在村内建望兄亭,在方巷建送弟阁,亭阁相对,相互迎送。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九世祖请国师李时日商讨建村规划,依五行风水说,在东方建双池储水,四周开渠引溪环绕以水克火。后又依“文房四宝”布局。笔街、笔尖直指西面笔架山,村内开两池,将东西两池命名为砚池,在砚池边沿用条石砌筑砚槽,双池边沿靠近笔街的地方各放置一块大石条,意为墨,而方方正正的村落如同一张白纸。其规划布局可谓独具匠心,寓意深远。 </P><P>双池之间设有宗祠、仁济庙、大阴宫等临水建筑,造型端庄秀丽。村宅平面呈方形、民居平面有一字形、H字形、口字形等各种形式,立面有单层式二层楼阁式,主次分明,搭接自如,造型舒展,古朴自然。1991年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
</P><P>
</P><P>仁济庙和东池 


</P><P>--------------------------------------------------------------------------------</P><P>




















>我曾经在楠溪江下游住了2年</P><
>好熟悉</P>
>赫赫,追风的图文好精彩呀,相机肯定也很了不得吧</P>
>我也曾在楠溪江住过一段时间,QIAN意,还想去住,呵呵</P>
>
>小鸟你的签名照非常不错哦,拍的很有想象力,是在泰顺拍的吗?<BR></P>
| 欢迎光临 中国廊桥网-廊桥论坛 (http://bbs.langqiao.net/web/)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