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云集谈影<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B><B>风格、定型及其它<o:p></o:p></B></P>
><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B><B>关于摄影艺术创作的几点思考<o:p></o:p></B></P>
><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B><B>萧云集<o:p></o:p></B></P>
12.75pt"><B>四、获奖与落选:</B><BR><BR> 我国摄影界这几年空前活跃。各类摄影比赛,摄影展览日益频繁,真叫人有应接不假之感。但是也渐渐出现了一些为比赛而拍照,为获奖而摄影的热潮,其结果是叫人迷茫,也令人担忧。当然,影展、影赛评奖是活跃艺术创作,发现,培养人材的重要方式,其积极性应当给予肯定。一幅作品获奖也许会给作者带来各方面的变化,提级,评职称,入会等等,但是真正的好作品并不一定就会评上奖。 如果说一获奖就以为自己了不得。那就是一个悲剧了。摄影还有一种区别于其它艺术的特殊现象,它不排除“成功”的偶然性。甚至一个不大懂摄影的人有可能碰上“运气”而获奖。这容易使那些不知底细又想寻找捷径的人产生错觉,也恰恰是这一点,常常成为人们贬低摄影艺术的口实。如电影《女局长的男朋友》中描写一个青年无意揿快门,竟得到一幅跳水救人的照片,在一次摄影艺术展览中获了首奖。这就成为人们取笑摄影家的材料,这是非常突出的例子。再如十三届全国影展中获金牌奖的《主人》,从各方面着的确是一幅好照片。可是在这五年前,全国美术展览一等奖作品《主人》早已问世,后者又是无过之而有不及,是否会给人一种抄袭之嫌呢?摄影艺术创作如果不走一条自己的道路,投机取巧也许能一时获得一些荣誉,但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也就怪不得人家指责为“低能儿”了。<BR><BR> 在摄影艺术创作中最忌模仿,可正是由于揣摩评委心理,一心想获奖,全国、国际影展中出现的各种雷同比比皆是,第四届国际影展评委沈延太说:我看过一万多张来稿,其中拍喇嘛的照片就有上千张之多,有些人是为拍喇嘛而拍喇嘛,就是偶然获奖又有什么思想,艺术水平吗?<p></p></P>
12pt; TEXT-INDENT: 12pt; LINE-HEIGHT: 12.75pt">美国著名风光摄影家李元先生说:在一些比赛中,内涵太深刻的作品往往难以讨好,因为评委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决定大量作品的命运,对作品的内涵难得有仔细品味的余地。”他认为摄影创作的出发点应该是个人的感受,而不能单纯是为了找出路,一心只考虑如何才能入选、获奖。他说:“我并不反对参展、参赛,但作为一名摄影家总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让我们应该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分辨什么是真正的艺术作品,而不能仅仅被某些“获奖”的光环所迷惑。(当然也并不是说获奖都不是好作品,任何事物都应该是相对而言的)这几年我自己也得了一些奖,兴奋之后冷静下来,是一阵可怕的空白,真正好的作品有几张呢?想想“世界摄影十杰“,他们每年以入选国际摄影沙龙二、三百张的成绩取得殊荣,与之相比,我们都作了什么努力呢?有什么理由自满呢?影展、影赛评选,由于数量限制,总有一些作品要落选的。有些作者要么伤心气馁,从此一蹶不振。要么坐井观天,自以为是,以为评委不识货。我觉得还应该一分为二看待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提高自己的修养,认真总结失败的原因。找出差距。总之,作为摄影者,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获奖与落选,重要的是刻苦自励,自重自爱,多奉献真正的好作品给社会。</P>
12pt; TEXT-INDENT: 12pt; LINE-HEIGHT: 12.75pt">续下————————<p></p></P>
12.75pt"><B>五、专业、业余与创作态度</B>:<BR><BR> 初学摄影的业余作者常有这样的心理,拍得一张清晰的照片就很高兴。许多看照片的人也常这样说:哦,这张照得真清啊,似乎“清”是检验一张照片优劣的标准,而这些照片除了“清”以外,几乎没有什么经得起看的地方。其实“清”是一幅摄影作品技术方面最起码应该做到的。<BR><BR> 况且,有些作品为了艺术效果故意让它不“清”也多得很,许多业余作者认为没有什么可怕,认为专业人员条件好,名山大川到处走。事实是有些人到了名山大川也是空手而归,因为归根到底,还是自身的艺术修养问题。摄影艺术是对生活中美的搜寻,是对生活洞察力的表现。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这几年,我们苍南县一些业余作者立足本地,拍摄了一批带着浓厚乡土气息的作品,其中一些还在各级展览比赛中获奖。这就说明生活中处处蕴藏着美,就看如何去发现。王文澜同志说得好:“专业工作者条件好,但是难免会有一种惰性,而业余作者一无所有,也就没有什么束缚。想上全国影展怎么办?扬长避短,你拍你的大人物,我拍我的小人物。要拍自己能拍而别人不能拍的地方。”业余作者特别接近生活,许多长处是专业无法代替的,因而,作为业余作者最重要的是不要自暴自弃,而是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也有些业余作者老埋怨照相机:人家专业的照相机拍出来不用说就比我们强,什么广角,长、变焦一大套,我们的海鸥4A拍什么艺术创作呢?当然,条件好是好事,可是,有时也起反作用,我原来使用120雅西卡照相机,后来换成玛米亚RB67型,条件好了,可是照片少了,玛米亚挺笨重的,有时就懒得背出去,再说结构复杂,拍一张片子哆哆嗦嗦的,倒不如普通照相机灵活。镜头附件多了。有时还不知用哪个好,有时一考虑用镜头,拍摄的机会就错过了 ,不少专业工作者有这个体会。而用一般的机子拍出名作的例子,在我们摄影界已是屡见不鲜了。丽水很多同志在全国、国际比赛中获奖的片子都用海鸥4A、4B拍摄。吴品禾同志的一些代表作也是同样,王曙同志的《我的手最干净》、《病人得救了》也都是用很普通的国产机拍摄的。重要的不是照相机,而是照相机背后的人本身。<BR> <BR> 一个人的艺术水平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的,正像植物,肉眼看不见它的生长。只有多思、苦练,才能渐渐有所长进。王曙同志在温州影协的一次会议上谈到自己的体会:真正的摄影家应该有两架照相机,一架在手中,一架在脑子里。你看别人作品的时候,要想想别人拍照片的这种情况,你遇到拍不拍,你怎么拍。”王曙正是以这样的态度,拍出了一批佳作。风光摄影家邵家业的创作态度也是非常认真,严肃的,他到苍南创作,每天四点半起床出去一直到太阳光线没有趣味了回来早餐,晚餐时间正是太阳落山的黄金时光,他晚上七点才回来。有次遇上台风天气,他将雨伞给了照相机,全身淋透,在雨中等待出现阳光的瞬间。他就是这样日积月累掌握了光线,气候等一整套规律,这也正是为什么普普通通的景色,到了他的胶片上就是特别引人注目原因所在。<BR> <BR> 1989年冬,我参加浙江日报摄影会议,后来到诸暨进行了三天采访,有两件事给我印象很深:丽水吴品禾同志要拍摄西施故里浣纱女的照片,可惜要拍摄的对象穿着草绿军装。吴品禾请同行的同志下去“硬磨”,硬是说服了那个女同志在人来人往的大桥下面穿着羊毛衫拍摄,做工作过程花了很多的时间。在另一次拍摄中,也是这些同志往模特儿身上抹泥巴。我想了很多,这样的创作方式暂且不论,我们过去拍摄,哪儿有这种态度、这种精神呢?也许正是由于这样的创作态度,丽水的摄影才出了一大批人才。<BR> <BR> 有人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摄影也同样,有什么瞬间的机会没有积极争取,会给自己留下终身的遗憾。1983年打击刑事犯罪活动公判会上,一个老人家由儿媳搀扶着挤到前面看他就要处决的儿子,老泪纵横,那个场面我至今不能忘怀。可当时我就是有顾虑,不理解我的人会不会指责我站在反动立场上呢?一犹豫贻误了时机,眼睁睁一幅佳作失去了。事后我想,如果这幅作品仔细推敲一个题名,不是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吗?而失去的却再也不能回来了,这是给我的一次教训,这也可以说是摄影态度的一个方面吧。<BR> <BR> 我拍过一幅表现矾井工劳动的照片,对画面处理自以为很满意。香港摄影家——英国皇家摄影学会高级会上莫北权先生来苍南时我向他请教,他只是简单地说:只要一个头部就够了,其它东西有什么作用呢?没有作用都不要。这使我想起一位画家写到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在中央乐团排练时要求小提琴手把弓象刷子一样轻轻地刷过去。简简单单一句话,其中包含了深刻的艺术道理。<BR><BR> 一切文学艺术都是相通的,摄影要经常学习姐妹艺术、美术、音乐、舞蹈的理论和实践都可以吸收,作为摄影艺术创作的养料。看一场电影,这个画面好不好?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从舞蹈的造型到音乐会的会灯光布置,都可以学到艺术创作中带规律性的东西,要善于把这些处理方法学来,应用自己的创作中去。<BR><BR> 摄影的治学之道,不在其内而在其外。<BR><BR>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p></p></P>
12.75pt"> (此文参加全国第二届中青年摄影创作理论研讨会,1990年获文化部当代摄影艺术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奖)<p></p></P>
12pt; TEXT-INDENT: 12pt; LINE-HEIGHT: 12.75pt"> <p></p></P>
| 欢迎光临 中国廊桥网-廊桥论坛 (http://bbs.langqiao.net/web/)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