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gePos=10&size=350250&site=people"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ads.people.com.cn/image.ng/params.richmedia=yes&channel_range=1/1013/22226/34912/34914/&channel_id=34914&
agePos=10&size=350250&site=people" width=350 height=250 border=0></a> <br>                      </NOSCRIPT></FONT></TD></TR></TABLE>
></O
></FONT></FONT></P>
150%"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00 size=2><B><BIG>人财两缺——抢救和保护的瓶颈</BIG></B></FONT></P></TD></TR></TABLE>
150%" align=left><FONT size=2> <FONT color=#0000ff><STRONG>[主持人]:这些年来您一直在从事民间传统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工作,这个工程目前的进展状况怎么样?</STRONG></FONT></FONT></P>
150%"><FONT size=2> <FONT color=#cc0000><STRONG>[冯骥才]:</STRONG></FONT>:<FONT color=#000000>两年来,我们在全国90%以上的地区都开展了普查,大概有二十七八个省都已经开始了,有一些重点的项目,比如中国木版年画,中国剪纸<O
> ,做的很好,价值也很高。今年的三四月份,我们会把第一批抢救的成果开始陆续出版,第一本书恐怕这个月就要出版了,就是《中国木版年画》,做得非常好。 </O
> </FONT></FONT></P>
> </O:P></FONT></FONT></P>
150%"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00 size=2><B><BIG>培育制度:立法、研究和国外经验</BIG></B></FONT></P></TD></TR></TABLE>
150%"><FONT size=2> <STRONG><FONT>[主持人]:网友问: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立法工作有没有什么进展?</FONT></STRONG></FONT></P>
150%"><FONT size=2> <FONT color=#cc0000><STRONG>[冯骥才]:</STRONG></FONT><FONT color=#000000>民间文化保护法已经提了好几年了,有一些争议。有人认为民间文化里有一些迷信的东西,是不是也属于保护的范畴?这个意见我觉得有它的合理性。还有一些专家提出来应该改一改名字,叫《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法》,这样的话,跟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能够相匹配,这个提法我同意。好像今年人大应该讨论这个法了。我也希望尽快地通过,为什么呢?如果不通过,我们现在的很多民间文化,包括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还是大量地从我们的海关顺利地通过,碰不到红灯,走了也不算走私,流失得更多。所以政府立法保护是一个很重要的作用。</FONT></FONT></P>
> </O
></FONT></FONT></P>
150%"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00 size=2><B><BIG>沟通古今:保护与发展</BIG></B></FONT></P></TD></TR></TABLE>
150%"><FONT size=2> <FONT color=#0000ff><STRONG>[主持人]:网友问:在保护民俗的同时,对所谓的“神灵”如何把握?</STRONG></FONT></FONT></P>
150%"><FONT size=2> <FONT color=#cc0000><STRONG>[冯骥才]:</STRONG></FONT><FONT color=#000000>人们在古代的时候,科学的水平没那么高,对自然的认识是有限的,那时候的人们就认为有神灵左右着他们,碰见灾难的时候,比如洪水、太阳的暴晒、风暴、龙卷风、海啸,人们老认为是跟妖怪有关系,所以人们祈求于神灵。我认为,如果人类将来科学很发达的时候,可能还不认为那是一种迷信,可能认为那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从那个里面反而看出,人对自然的一种企望,对于那种很美好的、平静生活的愿望,那样的民俗里面,倒反而体现了人类在古代的时候的世界观和生活观,那里面反而有一些很美好的东西,不能简单地把它都作为一种迷信。 <O
> </O
></FONT></FONT></P>
> </O:P></FONT></P>
> </O
></FONT>
150%"><FONT size=2><STRONG><FONT color=#cc0000> [冯骥才]:</FONT></STRONG><FONT color=#000000>我觉得比较难改变。我们是突然开放的,本来一个社会的发展,它的开放是一个线性的过程,改革之前是文革,是我们中国历史:最封闭,封闭到极限的时期,突然开放了,人们觉得外面的东西很精彩,被外面的东西所吸引。商业文化跟雅文化不一样,雅文化要费点儿劲才接受。商业文化是你怎么舒服,怎么快得接受,他才往哪个方向去做。而且商业文化又是快餐式的,一吃就很舒服,另外商业文化是刺激人们欲望的,让你接受起来很快,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文化就进来了,我们自己过去没有这种商业文化和流行文化的传统,所以一时跟不上去,在某一个时间里,我们的阵地全是被外来文化占领着的,关键是我们有没有这样的一批人,开始动脑子做自己的流行文化。 <O
> </O:P></FONT></FONT></P>
150%"><FONT size=2><FONT color=#000000> 我到上海去一直都在想一个问题,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创造了一种流行文化,包括歌曲,旗袍,电影,画报,连环画,统统是一个现代的流行文化,上海人直到现在回忆起来,都觉得那时候的文化特别有味道,特别有时代特点,而且又是中国式的流行文化。可是现在就没有建立自己的流行文化,好象有那么短短一点时间,《西北风》的时候,张艺谋的早期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那个时期,我们有一点儿自己流行文化的产生,而且还有强烈的中华民族的特点,但是很快,就被香港的,台湾的流行文化淹没了,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中国人实际上也不会一股脑去接受美国、西方的文化,因为语言也不通、文化背景也不通,我们是通过香港、台湾的翻译进来的,所以我们实际上接受得是香港、台湾的流行文化,当然我觉得香港、台湾的流行文化也是我们中国的流行文化,实际我们也应该吸收,吸收了以后我觉得还应该建立一个中国式的,因为香港和台湾文化里大量还是西方的东西,我们还是应该建立一个比较纯正的自己的流行文化,自己的这种中原文化特色的东西,但是现在始终没有建立起来,这恐怕是我们应该动脑子想的东西。 </FONT><O:P> </O:P></FONT></P>
150%"><FONT size=2><STRONG><FONT color=#0000ff> [主持人]:网友问:文化需要发展和保护,民族文化就算是失去了土壤,也应该有一个地方将它封存起来,民间文化和少数文化的拯救,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对老少边穷的初级教育。</FONT></STRONG> <O:P> </FONT></P>
150%"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00 size=2><B><BIG>孤军奋战:没说完的话</BIG></B></FONT></P></TD></TR></TABLE>
150%"><FONT color=#000000 size=2> 视频访谈结束以后,在送冯先生回政协委员驻地的路上,冯先生谈到:前几天,温家宝总理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天津代表团审议的时候,对冯骥才在民间文化抢救和保护方面的工作表示赞同和钦佩,认为冯先生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冯先生表示:我们的工作得到政府的认可,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今后开展工作可能会更方便。不过,政府和别的一些力量能够帮助我们共同做这件事当然好,即使暂时不能给我们帮助,孤军奋战我们也要继续做下去。</FONT></P>| 欢迎光临 中国廊桥网-廊桥论坛 (http://bbs.langqiao.net/web/)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