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庆元如龙桥 兰溪桥 步蟾桥 咏归桥 吴氏宗祠 古道 家家户户晒香菇 菇神庙 全国生态第一县 华东最大的天然氧吧 廊桥之都 香菇王国 廊桥遗梦 当温州泰顺的廊桥早已名声在外时,埋头种香菇庆元人才惊醒,庆元的廊桥不仅数量为全国之最,其中还不乏国家重点文物、省级重点文物。
咏归桥是庆元县城一座廊桥。“咏而归”是论语里一句,桥头是送别的地方,依依惜别,意恐迟迟归,把它用在桥名上是贴切的,山水也仿佛变得多情了。
廊桥从结构上又分为石拱廊桥和木拱廊桥,庆元的特色是木拱廊桥,木拱廊桥的营造工艺已列入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了,庆元廊桥最集中的是在月山村,“山寨版”的春晚早已让这里名气很大,这里的如龙桥南北走向,建于明朝天启五年,也就是1625年,跨度为19.5米,廊屋长28.2米,桥面阔6米,是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木拱廊桥,2001年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介绍,历史上老百姓修建廊桥一是为了交通便利,二是为了风水,在庆元著名的廊桥还有步蟾桥、来凤桥、兰溪桥。
庆元的名字很有趣,好像是庆祝元旦的缩写,其实这是宋朝的一个年号,皇帝钦点的。在地图上,庆元位于浙闽赣三省交界处,山高林密,又是不折不扣的山高皇帝远的地方,从台州开车到庆元要5个多小时,依照目前发达的高速公路网,5个多小时早已经到达某个邻省的省会了。
偏远也有两重性,山路十八弯之后,人的心态也仿佛到了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庆元当前最响亮的口号是“中国生态第一县”,这是国家权威部门发布的。同时,这里是香菇的发源地,也是目前中国保存廊桥最多的地方。
大济古村
大济古文化村又称“进士村”,因为在村里出了28个进士,其中26人在朝廷为官,因此村里留下许多遗迹。
大济村以吴姓为主,村中的“大理吴氏宗祠”又名“务本堂”,始建于宋仁宗皇佑年间(1049)。吴氏始祖吴崇煦因儿子被赐封为大理寺评事,故宗祠称大理祠。在吴氏宗祠里,还悬挂着家训箴言,虽然箴言强调三纲五常,对妇女表示轻视或歧视,但大多内容还是值得借鉴的,例如,夫妇箴:夫以义为良,妇以顺为令。和合贞祥生,乖戾灾祸应。举案必齐眉,如宾互相敬。牝鸡一晨鸣,三纲何由正?
这些遗迹实际上就是村民的住宅,他们没有收费的观念,也不会索要小费,更不会向你推销什么土特产之类。总之,没有一丁点商业化的味道,保留淳朴民风。
据导游说,大济吴氏宗族有着显赫的家族背景:北宋进士吴桓的长女是当朝宰相李纲的母亲,其长子吴彦申是李纲的舅舅,舅甥二人于政和二年(1112年)同登进士;南宋名相文天祥是大济吴氏后裔吴渊的外甥和学生。故此,李纲为吴彦申作墓志铭,文天祥为吴氏族谱作序。明朝时,著名哲学家王阳明曾到大济讲学,有“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游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遗墨。
香菇文化
庆元又称菇乡、菇城,可见香菇产业在这里重要性。
西洋殿是菇神庙与兰溪桥的合称。菇神庙建筑颇为独特,有回廊和戏台。吴三公是香菇始祖,他创造的“砍花法”和“惊蕈术”,一直沿用至今。相传吴三公在深山密林中发现伐倒的阔叶木,其表皮砍伤处经常长出香菇来,于是反复试验,创造了“砍花法”。但是有的树木虽经“砍花”,却多年不出菇,吴三公不禁仰天长叹,以斧猛敲树木,不想这敲击声惊动了菌丝的萌发,数日后菇如泉涌,此便是后世菇农不传之秘“惊蕈术”。
庙外的兰溪桥,其跨度达37.5米,为所有廊桥之最。该桥始建于元代,于2001年按原样搬迁至此。
明朝开国时,青田的刘伯温报朱元璋批准,全国只许庆元、龙泉、景宁三地种植香姑,即使现在全国各地种植香菇的技术也是从这里流传出去的,吴三公发明的传统的种植技术现在都已经被袋料香菇所取代,如果你要品尝到地道的原木香菇,随便找个庆元人都会告诉你两者的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