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84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浴火重生"龙庆桥 龙泉庆元两地重建龙庆桥纪实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11-5-19 15:52:38 | 只看该作者
分享了。。。。。。。。。。。。。。。。。。。
2#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07:29:3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龙泉庆元两地重建龙庆桥纪实

重建后龙庆桥效果图。
龙庆桥施工现场。
挖土机在作业。
施工队在建桥墩。
龙庆桥旧址墩石。
木材加工基地。
  浙江在线4月15日讯 四月的清晨,鲜润的春之气息正悄悄弥漫……
  当缕缕晨曦透过薄薄的雾霭,轻轻地拂醒微波荡漾的梅溪时,龙泉市小梅镇梅一村的刘竹山老人与庆元县黄田镇曹岭村的王春法老人不约而同地走出家门,朝着同一个方向疾步而去,那便是位于梅溪之上的龙庆桥施工现场。
  尽管这里溪石湿滑,处处泥泞不堪,但两位老人却走得踏实稳健。原来,自从去年12月23日举行重建龙庆桥的开工典礼后,两位老人每天都守候在这里,从早到晚,寸步不离,早已习惯了这里的每一块石子、每一把泥巴。
  “龙庆桥是我们两地人民的‘友谊桥’,承载了我们无数的记忆……离开了六十多年,如今我们要亲眼看着它一天天‘回来’……”说着,两位老人眼眶湿润,两只苍老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惋惜之痛:战火毁桥,世代遗憾
  “美丽的龙庆桥头便是我的家。”王春法说,“从前,我常常这样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住址。”说到“从前”二字时,我听到了他语气中的无奈和惋惜。于他而言,如果没有重建龙庆桥,再次目睹龙庆桥的风采便会成为奢望。
  这座古廊桥所承载的,不仅是他一个人的记忆,更有两地人民的友谊,甚至是一段延续近百年的人文历史——
  梅溪是龙泉溪的上游,是历史上龙泉、庆元通向温州瓯江上游起始的第一个码头,而龙庆桥便建于溪水之上。龙庆桥,曾名济川、通福、寿川,横跨瓯江主源梅溪之上,东踞龙泉小梅镇,西峙庆元曹岭村,既是一座历经沧桑的古廊桥,又是小梅、曹岭两地人民的友谊桥。建成以来,龙庆桥“不惟是龙庆二县之孔道,且为二浙、八闽水陆交通之要津。琉田(大窑)、金村、竹口等地窑场青瓷器品,龙庆二县大宗竹木山货,均以此为启运码头而远销海内外”。
  这座庆元、龙泉两县合资兴建、引以为豪的龙庆桥为石木结构屋式廊桥,长140米、高14米、宽5米,重建于1920年,竣工于1924年。当时民国中央政府农商总长、著名的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清末状元张謇,欣然为大桥更名、题匾,写下“龙庆桥”三个大字。这也使得龙庆桥成为浙江省唯一一座有状元题词的廊桥。
  桥下五个大桥墩,全部由大块石条垒砌而成,不用任何粘合材料,精密得连石缝中都插不进一张纸,坚如磐石的桥墩顶部雕凿着一个巨大的鹰头,甚为壮观。桥上有三十六间桥屋,雕梁画栋,正中设有观音神佛,终年香火不绝。一位叫王倬的老人曾用诗描绘了当时美景:“台湖山上白云清,龙庆桥边水色明。三两孩童持小网,绿茵底下捉蜻蜓。”
  龙庆桥,跨江而建,为烟雨瓯江第一廊桥。当人们踏上一级级石阶的同时,也踏过一级级生活的阶梯。然而,它自己却“踏”不过熊熊战火的吞噬——
  1949年5月中旬,一批从战场溃败而逃的国民党第18师官兵准备逃亡到福建、台湾。途经此桥时,胆颤心惊的敌人为了阻挡解放军的追击,撬开了桥面石板,将浇满煤油的破布铺在桥上,点燃大火,焚烧了龙庆桥。从气势恢宏到荡然无存,只用了三个小时。
  自此,人们对于这座古廊桥的追寻,除了通过书籍史料的记载外,便是残留在梅溪上的两个桥墩。桥墩顶部的那只“鹰头”翘首立于天地之间,以一副饱经风霜、荣辱不惊的姿态显示着一种成熟、坚韧之极的神韵,在凄凉中成为记载历史的碑文。
  20世纪50年代,为了方便群众通行,政府在仅存的桥骸石墩上搭建木板桥,邻近的孩童上学都得经过此桥。每至洪水泛滥时节,洪水滔滔,不仅漫过桥面,甚至漫到镇上,涌进村民家里。走在桥上,桥身“嘎吱、嘎吱”作响,木板桥便成了危桥。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因桥身溃烂最终被完全拆除。
  友谊之举:两地人民,齐心建桥
  龙庆桥存时,小梅、曹岭两地人民在桥上休憩、聊天,更是两地联姻的必经之路;龙庆桥毁后,两地人民的交流不曾间断,友谊与感情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是梅溪两岸父老乡亲和社会各界人士日益高涨的呼声——重建龙庆桥,势在必行。
  面对两地人民的迫切希望,龙庆两县党委、政府顺乎民意,决定发动群众,重建龙庆桥。
  2010年12月23日10时,重建龙庆桥的开工典礼选在了旧址的桥头举行,这意味着,蕴藏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龙庆桥,将以其八百里瓯江第一桥的独特风姿,在浴火后重生,再现于梅溪之上。
  经过详细的计划和预算,重建龙庆桥的主体工程投资估算为700万元,配套设施投资估算200万元,总投资估算900万元,资金来源于民间集资、企业赞助和政府补助。
  面对如此庞大数字的投资,梅溪两岸人民却没有丝毫的动摇,如果说他们自古以来就有修桥铺路的优良传统,那么重建龙庆桥便是他们朝思暮想的最大心愿,而实现这个心愿的意志,坚定如磐石。
  从开工典礼的第一响礼炮冲上云霄的那刻开始,以最大的热情为建桥盛事出资出力,俨然成了小梅、曹岭两地人民携手共进的大事——
  对于在小梅镇镇政府食堂里当了28年“厨娘”的郭瑞菊来说,龙庆桥的重建对她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是我们的‘子孙桥’,世世代代都要走下去。”就是这句沉甸甸的“子孙桥”,68岁的她一下捐出了5699元,这是她九个多月的工资。
  今年83岁的刘成普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小梅人,现居龙泉县城。此次重建龙庆桥,他捐出了5000元。“开工典礼那天,我没来得及去,前几天回老家扫墓,看见桥墩已经逐个立在梅溪上了,我们几个兄弟都很激动……”
  村民刘春强的20万元个人捐款,一时间成了梅溪两岸村民热议的焦点,这些钱,与其说是为了重建龙庆桥,还不如说是为了家乡建设:“小梅的山水哺育了我,如今有这个机会,我不过是反哺于乡而已。”刘春强淡淡的话语间流露出浓浓的故乡情。
  很快,重建龙庆桥成了两岸人民茶余饭后讨论的话题,它的影响力,还波及到了另外一些人:有一位祖籍遂昌的老人,古稀之年的他来到小梅镇养老。对于那些世代生活在梅溪边上的人来说,他不过是一个与龙庆桥未曾谋面的人。在开工典礼那天,他用颤抖的手将500元钱投进了募捐箱……尽管在众多的捐助者中,很难注意到他的名字,但是,龙庆桥将永记这样一位生活在梅溪边的老人。
  乐法文,浙江省水利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自从担任重建龙庆桥的技术咨询师后,他推却了其他项目的邀请,数次到龙庆桥旧址进行义务考察、调研。
  在龙庆桥重建的木工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大红色的横幅:虹景廊桥古建——龙庆桥项目。“造桥一方,福祉万代”的字样透露出当地政府和百姓对重建工程的热忱和信心。在这里,30位来自庆元县的木拱廊桥师傅正在认真地选材、切割。“参与龙庆桥的重建工作,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但也信心满怀!”44岁的胡勤峰是龙庆桥木工队的负责人之一,自14岁开始跟随外公学艺,至今已有30年。
  为了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原貌,木工队查资料、阅书籍,亲自寻访梅溪两岸的老一辈村民,力求从他们描绘的每一句话中寻找到龙庆桥的细节构造。
  重建之桥:桥现历史,亦展未来
  对于在原址上重建廊桥,无疑让梅溪两岸的老人们欢呼雀跃,而方案上的那些数据和描述让他们很是欣慰:“重建的龙庆桥总长129.99米,宽5.4米,四墩五孔,木结构廊屋,微拱式造型,悬臂式廊桥,中设神龛,并建三檐,突出‘牛腿’横梁工艺之长,在还原龙庆桥原貌的基础上,吸收各地廊桥建筑的艺术精华,突出龙泉地方文化……桥梁采用钢筋混泥土梁板结构,工艺上做到雅俗共赏,既不失原有古桥结构精巧、古朴典雅的特点,又能体现木拱廊桥基本特征……”
  当得知桥梁主体工程将于今年10月1日前全面竣工时,两岸的老人们又按捺不住了:每天,他们早早地来到施工现场,看着施工队清理河道、勘测挖土;或者到木材加工基地,看木工师傅加工木料,搭建廊桥结构……梅溪两岸的王春法、刘竹山、刘贤康便是其中积极性最高的,他们不光看,还积极参加重建工作报告会,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发挥余热。
  每一天,这里都是热火朝天,如火如荼。施工队、木工队24小时不停工,四周的防护网边站满了围观的村民们,他们在等待,等待历尽沧桑、饱含风霜的古廊桥的回归,等待历史文化的重生!
  在生活于小梅、曹岭两地的老人心里,重建,意味着重现,他们期待着:当自己再次走上龙庆桥的时候,记忆之门便会悄然打开,岁月带不走的人和事总会一一浮现,还有脑海中那些从来不曾褪去的痕迹。梅三村的甘乃平老人至今还能清晰地说出桥面每一处的结构,清晰地记得孩童时自己曾在溪里抓鱼、摸虾、光着身子游泳而母亲则在一旁洗衣、淘米的情景。
  大桥被烧毁的那年,王春法仅四岁,母亲带着他躲进后山山洞。当他看见漫天的火光映红整个山头时,他对于这座桥的记忆,只停留在这座桥的桥名上,停留在姐姐曾带他在桥上玩耍中,停留在那场熊熊的烈火里……一句“龙庆桥何时能重建,我何时能再到桥上走一走……”成了母亲生前最常念叨的话,也成了她一生的遗憾。
  在梅溪两岸,依然生活着许多老一辈村民,他们要亲眼见证龙庆桥的“重生”和回归,77岁的梅三村邵老汉便是其中一位。“被国民党烧毁的廊桥,如今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重建了,有生之年还能再走上一趟这廊桥,太不可思议了!”话语中,老人满是抑制不住的激动和兴奋。
  然而,喜悦并不仅限于此——
  在不久的将来,建成后的龙庆桥仍然服务于两地村民,依然是他们的休闲场所。夏天,村民可以到桥上纳凉休憩;饭后,老人们可以牵着子孙的手回忆孩提时代的自己;而王春法仍然可以大声地告诉别人:漂亮的龙庆桥桥头就是我家;更重要的是,在今后、在未来,下一代、下一代的下一代,子孙、子孙的子孙们,依然可以沿着石阶,走上龙庆桥,走过龙庆桥,走过生活的点点滴滴。因为,这是他们世代相传的“子孙桥”。
  如今,蜚声于世的龙庆桥,即将重现于世,它犹如彩虹凌波,通体相贯;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它将以不朽的纵横、巧妙的结构、磅礴的气势,再次让世人惊叹不已!(丽水日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