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365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宁德寿宁郑多雄:立工匠精神 做“廊桥世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7-22 15:47: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郑多雄(右)在造桥现场。
          7月15日,笔者走进寿宁县革命老区大安乡亭溪村水尾,看到一座弯弯的木拱廊桥拱架已经架设完成。木拱廊桥省级非遗传承人郑多雄正领着8个木匠将一根根木料抬到拱架上方搭建桥面。亭溪桥虽未完全建好,但这已是郑多雄自2007年起主墨修造普宁申洋桥后的第9座木拱廊桥了,他的建桥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为人所称颂。“廊桥建造是很细致的工作,工匠要经过艰苦的学习、实践才能出师。”郑多雄表示。如今,为了将儿子郑晖民培养成新一代廊桥工匠,郑多雄从去年开始就将儿子带在身边学习。
          独特工艺造出奇妙廊桥
          廊桥,即有廊屋的桥,它是一种富有地方乡土特色的中国古建筑。廊桥主要有木拱、石拱、木平和石下四种,其中以木拱廊桥居多。全国现存木拱廊桥仅100余座,宁德作为木拱廊桥保存最完整的集中地之一,现存木拱廊桥54座,其中寿宁县就有23座(老桥19座),现存数量全国最多,年代序列也最齐全,从清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光绪至民国时期,被誉为“世界木拱廊桥之乡”。
          木拱廊桥之所以闻名于世,缘于工匠们独特的营造技艺。郑多雄介绍,木拱廊桥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底座由数十根粗大圆木纵横拼接对拱而成“八字结构”,整个结构除两端拱木脚架在桥台卡口外,都是通过木构件的纵横相贯,穿顶别压,互相承托,最后达到完整与稳定,结构简单,却又坚固异常。
          “不用一钉寸铁,只凭榫卯衔接。使用短的构造材料,却形成了大的跨度,这是木拱桥营造技艺的独特之处。木拱桥的结构形式是造桥工匠们独创的,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创造。这个创造的过程离不开工匠们前期的不断尝试、钻研、实践和艰苦努力。”长期从事木拱廊桥研究与保护工作的寿宁县博物馆原馆长龚迪发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4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2#
 楼主| 发表于 2016-7-22 15:48:10 | 只看该作者
父子二代专注造桥40年
  近年来,廊桥文化逐渐引起全国关注,闽浙两省也积极联合将廊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人们在整理廊桥文化资料时发现,廊桥的建造技术在小县寿宁等地竟然流传数百年从未断绝。
  今年89岁的国家级技术传人郑多金是寿宁县小东村廊桥建造世家的第七代传人,其祖师是小东村造桥工匠徐兆裕。郑多金的父亲郑惠福是坑底乡一带有名的木匠师傅,一生主持盖过86座房子,原先却不懂得造桥。徐兆裕第四代孙徐泽长,因终身未娶,致使徐家无人继承造桥技术,便把这项技术传给了表弟郑惠福。
  1923年,郑惠福按当地习俗拜了师,很快就学习掌握了建造廊桥技术,从此开始了漫长的造桥之旅。徐泽长去世后,19岁的郑多金不怕吃苦就跟随父亲跋山涉水,四处奔走,从最基础的锯木、劈料、抬木等开始学起,协助父亲修建了11座木拱廊桥,足迹遍布闽浙边界各地。寿宁县的红军桥、单桥、溪南桥、刘坪桥、鸾峰桥,浙江泰顺的柿洋桥、福家洋桥等廊桥,都留下了郑氏父子的墨迹。福建福安市潭头镇潭溪桥桥梁上至今还墨书“寿邑东山楼村木匠郑惠福、郑多金”。郑家父子仗着一手绝活,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造桥巧匠。
  在父亲言传身教下,郑多金逐渐学有所成。1967年,40多岁的郑多金终于主持建造了自己的第一座木拱廊桥——寿宁县下党乡的杨溪头大桥。那时,他担任主墨,长期吃住在工地,跟老师傅们一起锯木、刨木、拼板……经过半年多努力,终于建造起了长47.36米、宽4.99米、拱跨36.36米的大桥。
  随后,闽浙山区纷纷建造石头桥,木拱廊桥悄悄退出了历史舞台。郑多金虽然时有被人雇请参加修缮廊桥,但这位身怀绝技的造桥巧匠,却再也找不到主持建造廊桥的机会了。郑多金自此封墨30多年。
  郑多金70多岁时,木拱廊桥一夜之间被各种媒体“发现”,成了文物、国宝。专家调查发现,郑多金是当时国内唯一尚健在能独立主持建造大拱跨木拱廊桥的民间主墨桥匠,郑多金的晚年生活从此戏剧般地展开。
  2001年,央视十套《探索·发现》栏目组到寿宁为《虹桥寻踪》专题片取景,慕名拜访了郑多金,并准备了木料请郑多金在坑底乡小东桥附近现场搭建木拱廊桥。郑多金带着胞弟郑多雄仅用6天时间,便按传统办法现场搭建起了一座廊桥雏形。
  2006年,因寿宁牛头山水库的建设,张坑桥和长濑溪桥要进行异地迁建,郑多金带着弟弟郑多雄主持两座桥的迁建,老人终于再圆造桥梦,并借此机会将造桥技术过程完整地呈现给弟弟郑多雄。2006年2月6日,随着福建省文化厅批复了寿宁县两座古廊桥的搬迁方案,两座古廊桥的迁建工程拉开了序幕。担任两座古廊桥迁建工程技术顾问的郑多金老人,带着郑多雄及当地的能工巧匠,一同扎进深山,进驻迁建工地。郑多金老人就像回到了当年,精神抖擞地指导着工人们搭建脚手架,做好迁桥的各项工作,并让弟弟郑多雄从基础学起记住各个细节与步骤。

3#
 楼主| 发表于 2016-7-22 15:48:44 | 只看该作者
不怕吃苦立志传承技艺

  “造桥工艺要打小开始学习,复杂的工艺流程,没有三年两载是学不成、做不好的。

  “首先要从基本功开始,先练斧法,学用斧子、锯子、刨子,这活儿很苦,要学会吃苦。

  “新建的廊桥,要综合考虑两岸的坚固岩石供砌桥台,注意选择位置,选择两岸距离窄一些的桥址。”

  ……说起造桥,郑多雄有说不完的造桥经。

  跟哥哥郑多金学造桥之前,郑多雄是一名石匠,对造桥一窍不通。受哥哥的影响,他立志转行传承造桥技艺。跟哥哥学习迁建芹洋乡张坑、长濑溪两座木拱廊桥回来后,他找来木工工具,每天花上八九个小时练习砍、劈、削、弹等基本功,熟记哥哥传授的建桥工艺口诀。等基本功熟练后,他上山找来适合的木料,在哥哥的指导下搭建木拱廊桥模型。在别人看来,完成这一系列工序实在是枯燥无味,而郑多雄却持之以恒,乐此不疲。

  “建桥台、测水平、立水柱架、支天门车、造拱架、上剪刀苗、桥板苗与马腿、架桥屋等,每道工序缺一不可。刚开始每天花八九个小时制作,但第一次建了20来天仍然不成功,后来熟练了又多次尝试,终于在一个月后建好了第一个木拱廊桥模型。为了熟练掌握技巧,我后来又多次修建了不同尺寸的模型。”郑多雄说。

  郑多雄的成长,郑多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2011年,西浦村筹资修建飞云桥,郑多金为顾问,由郑多雄带领4个徒弟主持建造。此后,在多年的实践中,郑多雄的建造技艺日臻成熟。

  今年52岁的吴大根是坑底乡林山村人,15岁开始当木匠。因手艺娴熟,2001年进入苏州古建公司从事古代建筑修建。2010年,在郑多雄的邀请之下,吴大根放弃了每月上万元的高薪加入了廊桥世家建造团队,逐渐成了廊桥建造的中坚力量。

  这些年来,郑多雄组建了有七八名老木匠的建筑队伍先后在浙江景宁县深洋村、东塘;福建福安市潭溪、寿宁县上尤溪、炭山等主墨建造了8座廊桥,成为能独当一面的廊桥巧匠。

  为了将造桥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去年春节过后,郑多雄的儿子郑晖民也立志要传承造桥技艺,加入木拱廊桥建造队伍,随同父辈们一同前往武夷山市建造余庆桥。

  “要学造桥工艺,没有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是不行的。”郑多雄说。

  郑晖民加入造桥队伍以后,从最基础的基本功开始,练斧法,学用斧头、锯子、刨刀,刚开始手经常磨起血泡。四五百斤重的木头也要与老师傅们一起抬,一天下来,手脚酸疼得无法动弹。

  如今经过一年多的锻炼,他已初步掌握了基本功,虽然离掌握造桥技术还有段距离,但他相信,经过父辈的指导,工匠精神会促使他慢慢成长,把造桥技术传承下来。

  “从郑多雄等廊桥工匠的身上,我们看到‘工匠精神’既是一种职业操守,也是一种现代价值,一种社会信念。它是历代优秀工匠传统积淀的结果,更是科学精神、诚信意识、敬业态度、卓越情怀的综合体现。”寿宁县坑底乡纪委书记范钦说。“随着经济的发展,木匠等手工艺人少了,但‘工匠精神’在各行各业都应该大力弘扬,应当成为整个时代的文化理念和社会共识。”(吴苏梅 文/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