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代以后,中国古代学校分官学、私学两大类。官学是指历代各级官府所办的学校,官学又分分国学和乡学。国学最初是指东周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的学校,分小学和太学两种。后代的国学是京师官学的通称,主要指太学和国子学。乡学是指西周乡遂所办的学校,与国学相对。周朝地方各级组织都有学校,称庠、序,这是地方学校。后代因为周代乡里设学校,所以就称地方所办学校为乡学。
私学,西周以前,由官府办学,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入学。春秋战国时期、官学开始衰落,私学开始创设和繁荣起来。私学就是历代私人创办的学校。首先创办私学的是孔子,自此以后私学一直与官学并存。私学分精舍、塾、书院等。
精舍又称精庐,汉代的私立学校。道士、僧人修炼居住的地方也叫精舍。罗阳东门三仙坪就有一个精舍,为清人潘鼎与其好友董仲常、端木国瑚读书作画的场所。
塾是古代民间教读书的地方,又称私塾,泰顺俗称书斋。一自般都是富有的人家在自己的家里设立书馆,教授自己的子女或同宗族的孩子学习。一般学习的课本就是《童蒙训》。又称《吕氏童蒙训》、《三字经》、《百家姓》等。
书院起源于唐末五代,许多名儒隐居胜地,开学馆,立精舍,设书院,为弟子讲书授经。宋朝时书院尤为兴盛。书院的设置,最初私人建立的比较多。有的是私人设立政府补助的,有的是地方政府设立的,后来也有中央令地方设立的。泰顺新山吴氏家族文风兴盛、文士辈出,唐宋时期,当地有侯林书院、中村书院等。元代书院多由中央控制,实际上成了官学。清代的书院也多为官立,被政府所控制。宋明清各代的书院,常是一时期学风的倡导者和传播者,而一代学风又往往是政治要求的反映。明朝的东林书院就常评议朝政,致使明代曾四次废毁书院。
清末,清政府把书院改为学堂,在省城的改为大学,州府的改为中学,县城的学校改为小学,开始有了近代的学校和学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