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浙江频道12月29日电75岁的周万巩自幼出生在浙江泰顺县泗溪镇泗溪头村,泗溪镇是古廊桥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为了让历史悠久的廊桥古建筑及相关民俗文化被世人了解,2003年,74岁的退休教师周万巩开始筹办此事。他跋山涉水,到筱村、大安等10多个乡村查找古廊桥及相关历史背景资料。然后,周万巩自掏腰包,将他们制作成展览版块。周老的创举得到了众多乡土文化感的人们支持,有的人献出了珍贵的模型;有的人寄来了精美的图片;有的人送来了《泰顺木偶戏》等乡土文化资料。
周万巩共用了近两年的时间收集资料、模型,耗资2.5万元,在20多平米的简陋小屋里办起了全县第一家廊桥文化展览厅。展览厅共有廊桥模型三座,图片100多张及各类宝贵的文字资料,囊括了泗溪镇32座古桥的资料及当地的民俗文化,于近期免费向游客开放展示。
“廊桥之乡”和周万巩
12月27日,周万巩在向记者介绍廊桥文化展览厅的情况。
泰顺县素有“廊桥博物馆”之称,数十条美丽的廊桥横跨在秀山丽水,形成一道道奇异的彩虹,同时,在我们的身边,有无数个关于保护、宣传廊桥文化的动人故事,周万巩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个。
桥乡沧桑生涯
碧波荡漾的溪水轻揽着下桥村村郭,秀丽的笔架山,日夜守护着姿容绝世的姐妹桥。就在这片最奇妙的泗溪山水旁,已是古稀之年的离休老人周万巩不辞艰辛创办了“廊桥文化展览厅”。在当地采访期间,我们边徜徉于迷人的山水间,边聆听周老讲述着他不凡的人生际遇和不泯的廊桥情怀。
1929年,周万巩出生在泗溪镇泗溪头村,离泗溪姐妹桥不远。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瑰丽堂皇的廊桥是一个热闹繁华之地。长大后,他进入泰顺简易师范念书,17岁毕业,开始在泗溪一带教书。在这儿活动的游击队见他写得一手好字,文化又高,想吸收他参加游击队。1949年2月,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周万巩不顾亲友劝阻,弃笔从戒,毅然参加了游击队,负责文化宣传方面的工作,并于当年9月入了党。
解放后,周万巩从事过县公安局秘书工作。世事的变幻,他曾一度身陷囹圄,被错判了徒刑,幸好8个月后被平反,遂下放到仕阳教书。1959年反右后期,他未能逃脱厄运,又被“清洗”出党。面对种种打击,周万巩表现出了顽强的人生意志,他果断地改了行,随泗溪北涧桥附近的一名老中医学起了针灸。北涧桥边的那座木屋,成了他生活中的新寄托。后来,周万巩背井离乡,行走江湖,开始他的行医生涯。
80年代初,噩梦结束。周万巩被平反昭雪,恢复了党籍。已是知天命之年的他,欣喜地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春天。他回到了家乡,满腔热情地重返阔别已久的三尺进台。1983年离休后,他仍不知疲倦,继续留在家乡的小学——泗溪小学任教,并负责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
当时泗溪小学校舍破陋,冬天四处漏风,孩子们被冻得直发抖。一天晚上,他试着对妻子说出了自己的打算。妻子简直难以相信,“你连灰斗都没建过,还想建学校?”尽管如此,他硬是掏处多年行医积蓄1000元,捐给学校。他的努力得到了各方支持,泗溪新校于1986年建成投入使用。据了解,这是泰顺解放后首例捐资办学。
关于周万巩,还有一个“写一个字吓跑一班人”的故事。泗溪头村风纯朴,历来无人赌博。有一回,竟有一班人躲到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小山村里聚赌。深知赌博之害的村党支部书记周万巩得知后,不动声色地走到自办的黑板报前,捋起袖子,用粉笔写一个大大的“赌”字,并附上爆炸式线条图案和巨大的感叹号,以警示人们,震慑赌徒。赌徒们知情后,遂悄悄撤出了该村。原来,自周万巩回乡教书以来,就兼任独立刊出村黑板报共360多期。当时农村信息闭塞,这块黑板报成了全村的信息窗口。
守望廊桥文化
周万巩站在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廊桥上,感慨万千。
几经沉浮起落,几回异乡漂泊,数十年的人生阅历,只把他对家乡的爱恋,酝酿成一壶陈年的老酒。尽管年愈古稀,周万巩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意却越发浓郁。就是这一片乡土养育了他和他的祖祖辈辈,其中不乏英才辈出,蔚为大观。他不禁感到无比自豪,特别是近年来饮誉中外的姐妹桥,可与《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相媲美,是古建文化精粹。他们的存在,体现了泰顺先民的高度智慧,折射出泰顺历史文化的灿烂光辉,已成为泰顺的金名片,他们是泰顺人民的骄傲。但廊桥名声雀起的同时,与此血脉相连的泰顺历史文化却知之者不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论是对游客还是对桥乡人民,都是一种缺憾。
就拿姐妹桥的家乡泗溪一带来说吧,这儿人文悠远、底蕴深厚。特别是林氏宗族,香火鼎盛,诗书传家。其祖上林杞,官至宋朝史部侍郎,与抗金名相李纲交好,为一代名臣;南宋末年,其后人林逢龙,林廷龙兄弟,因仗义进宫,触怒奸相贾似道,削宫隐居今秀涧赤岩洞,后元兵招降不从,兄弟二人从容就义,壮烈牺牲,千年而下,其忠烈魂魄,感人至深;还有著名的宋十八学士,前仆后继,点缀在灿烂的星河中,成为两宋一道特殊的风景线。林氏家族的鼎盛让宋仁宗皇帝颇感奇异,他曾为林氏赐诗二首,至今刻在泗溪林氏名贤纪念碑上。泗溪历史上还有“不践清土”的包世昌,独居小楼,风骨奇高;抗倭勇士林田,保卫乡土,战死沙场;如此等等。这一切足以说明廊桥之乡丰厚的历史积淀。
但谁能把这些告诉世人,深度诠释廊桥文化的底蕴呢?看着每年节假日下桥游客如织,周万巩心急如焚。他一回回徘徊在“姐妹”四周,一次次凝视着窗前的笔架山。这片美丽的山水沉淀着千年的文明,不能再让她们缄默下去了,更不能让愈益浮躁的社会将文明遗忘。时不我待,发扬廊桥文化义不容辞。“不如从我做起吧。”几经思虑,周万巩决定创办廊桥文化展览厅。
事实上,长期的经济落后,已经抑制了泰顺历史文化的整理发掘,这方面的基础工作十分薄弱。就文化展览厅来说,全县寥若晨星,民间个人创办文化展览厅更是绝无仅有。另外,相关史料散布在《泰顺县志》、《泰顺分疆录》、《林氏宗谱》等书籍中,把它们整理出来不仅要有较好的古文功底,还要有一定的毅力和体力。而此时周万巩已逾古稀,这些繁重的工作对他来说是一个艰巨的考验。更何况,他既不是富翁,也不是高官,他只是一个平凡的离休老人。搞文化展览厅谈何容易啊。
去年,74岁的周万巩毅然开始筹办此事。为查找林氏宗谱,他跋山涉水,到泗溪、筱村、大安等处寻访林氏后人;为找齐十八学士绣像图,他先后跑了四五趟;有关泗溪一带的革命史,他与有关部门进行了交涉,取得后重新梳理;他还向在北京的弟弟周公度教授索要作品,展出以激励乡人。末了,他还得戴上老花镜,给古文加标点、释义,翻工具书,做起古文学家的工作,有的材料还要自己动笔写呢。然后,周万巩自掏腰包,将他们制作成展览版块。为找个合适的展览厅,他四处打听,搬离自家的房子,租用了姐妹桥边一处宽敞的民房......
周老的创举得到了众多乡土文化感的人们支持,有的人献出了珍藏的家谱;有的人寄来了精美的图片;有的人送来了《泰顺木偶戏》等乡土文化资料。
一年过去了,今年“五一”期间,周万巩精心筹备的“廊桥文化展览厅”终于开展。其中关于泗溪林氏一族的历史名人、文化记载尤丰。当人们留连于廊桥、历史、乡土之间时,不禁要问:年逾古稀的周万巩何以能独立完成这项工程。但周万巩总是平淡地说,“我只想让自己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能把家乡文化告诉大家,是我最大的欣慰。”
钱江晚报摄影部组织的各地记者正在拍摄报道廊桥。
钱江晚报摄影部组织的各地记者正在拍摄报道廊桥。
作者:徐昱 刘志潮 翁少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