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2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遗产讲坛] 阮仪三:保护里弄肌理留住上海味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14 21:16: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阮仪三:保护里弄肌理留住上海味道
2009年10月06日 文汇报
============================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1794公里大运河,自隋朝以降,历时1779年才全面建成。一年一公里,这条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长的运河,通衢之路何其漫长!悠长而灵性的生命之水,蕴藏着繁华与生机、静寂与平和、苦难与沧桑,也蕴藏着中国与世界文明沟通的密码。2006年,大运河被列入重新设定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阮仪三教授带领他的团队,花了三年时间把京杭大运河从头到尾走了一遍,21处城市及城市历史街区,83处村镇,10处节点,无不留下这位老人的足迹。

其实,人们对阮仪三的名字早已耳熟能详——他数度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他被誉为“都市文脉的守护者”“历史文化名城的‘卫士’”“古城的守望者”;他主持的周庄、同里、甪直、乌镇、西塘、南浔六大江南古镇保护规划,被称作是一块“里程碑”;广为流传的“刀下留城救平遥”,更是被传为佳话。他的目光所及,其实有更为广阔的视野,专注于古镇、运河、城市、村落中的悠悠余脉。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阮教授是个容易愤慨的专家。“我能不愤慨吗?我不去争,我不去吵,很多文化遗产早就被夷为平地。”不管是在田野里奔走,还是在课堂上讲课,或者被地方官员奉为座上宾,他都难以改变自己的激愤。“有些事情现在不去做,就来不及了。”阮仪三教授的紧迫感,其实正源于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与良知,源于内心里对传统文化的无限爱恋,源于骨子里对“中国风情”的不倦迷恋。

旧城更新:保护里弄肌理 脱胎换骨改造致使万屋一貌

文汇报:阮教授,你最近提出上海在新一轮的发展中要从“旧城改造”走到“旧城更新”的发展思路。“旧城改造”与“旧城更新”有什么区别?

阮仪三:二十几年来,全国许多城市对旧城区采取了“脱胎换骨”式的改造,大拆大建,致使我国原来丰富多彩的旧城变成千城一面、万屋一貌。

“旧城更新”把城市当成一个有机体,它有一个不断新陈代谢的过程,让它在旧的基础上生长。“新”并不意味着一片新貌,“旧城更新”强调尊重旧城区的现状,对旧区内的现状区别对待,保留城市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价值的文化层。在原有的社会网络、生存环境、历史风貌的基础上,把积极因素发掘出来,然后去除消极因素。国外的说法是“激活”,加点火花进去,让它活起来,加点动力进去,让它活起来,而不是让它死了之后埋掉。“旧城更新”的目的不仅在于解决居住问题,而且关注社会问题,通过保护城市的遗产,改善居民的环境,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营造和谐的社区。

文汇报:在你看来,“脱胎换骨”式的改造给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怎么样的危机?

阮仪三:去年“世界纪念地基金会”(WMF)将上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大批建筑列为“世界上100项最濒危的建筑和文化地点”之一,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WMF是世界权威遗产保护机构,这一方面说明上海是国际认同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地,早期建筑反映了当时上海国际化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上海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危机。

当大片旧城区被拆除的时候,旧城区的老建筑就面临着灭顶之灾,它们被当成废品,是落后的、破败的代表。就这样,旧城内大片历史地段被崭新的高楼大厦所代替。可是,老建筑对一个城市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那些数量众多,却很普通的老建筑,它们不像文物建筑一样,是城市中的一个个闪光点,它们是一片片,形成城市肌理的建筑群,没有它们,城市的发展就会失去活力。

城市需要记忆旧区也是财富

文汇报:老建筑作为活着的历史,其实承载了一个城市的记忆,倾注了很多人的情感要素。

阮仪三:城市是有生命的,老建筑就是城市的记忆。老上海们和以前到过上海的人们记忆中就有许多难以忘怀的场景,像老北站、十六铺、董家渡、大自鸣钟……都在旧城改造中消失了。在旧城拆除的时候,我们丢失了上海里弄的原住民。在城市的旧区里,原住居民代表的不仅仅是作为个体的人,他们长期居住在一个街区里,他们的衣食住行、社会关系,甚至就业,都与老街区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他们长期形成的社会网络,更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社会资源,是社会安定和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

文汇报:似乎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面临拆与建的抉择,尤其是像上海这样一个面积不大,而人口众多的城市,应该如何协调其中的矛盾?

阮仪三:我们并不要求留下一切,但那些记载了历史的沧桑、有历史价值的东西是和人民的情感相连的,我们要给城市留一条回家的路。我们现在说有“里弄风情”、“里弄情结”,新公房为什么没有这种情结?它不美,没有人际的沟通与流动。实际上,我们在大拆大建的过程中,毁掉的不仅仅是老建筑、老街区,我们其实也毁掉了城市发展的一些机遇。

文汇报:为什么这么说呢?

阮仪三:旧区是城市发展的资源,它具有城市新区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果能够发展成功,它会成为一个城市最有活力、最健康的地方。比如那些里弄房子,存在了百年,就是财富,也许现在看不见。新天地的开发并不是保护,它只留了里弄的一个躯壳,但是给人一个启示:它是个财富。美国现代创意产业最发达的SOHO,现在是创作、展示和经营文化艺术的场所,已经成为世界上通用的当代艺术代名词。创意产业在上海是刚刚起步,方兴未艾。像泰康路这些创意产业开始发展的地方,不能仅仅把它看作房地产。

老式里弄建筑演绎上海味道

文汇报:上海的很多老建筑都保留在里弄内,所以你提出一定要保护上海的里弄肌理。从专业的角度讲,上海的里弄到底有怎样的特色?

阮仪三:中国传统建筑都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居住建筑更是如此。譬如北京四合院,江南厅堂式住宅,云南三合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以及安徽的“四水归堂”,福建的土楼,它们的布局核心都有天井。中国人造住宅,都要与天地相通,上接天庭,下接地气。有了天井,房屋就围合成院,房间就能分主次,体现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和阖家团聚的空间,长幼有序,尊卑有别。有了天井,就更能演化出走廊、门斗、前房后堂、花园庭院……住宅就丰富而又生动起来。而新建筑只有功能需求,有卧室,有厨房,有厕所,解决吃喝睡等需求。现在说的容积率、日照等等概念都是国外来的,中国传统的东西都不要了。

海里弄的石库门房子,是中国传统住宅的升华和变异,它留住了天井,沿袭了合院,还有堂屋和两厢,增加了厨房和辅房,白墙灰瓦,增加了一点西洋装饰。它的群体布局是联排的,有总弄支弄,这种布局脱胎于中国传统的胡同和街巷,前街后巷,前门后门,独门独院。它是低层高密度的,适应了现代城市土地的集约与合理使用,也有利于大规模建设。

里弄浓缩了上海市井生活的点点滴滴,儿童们在弄堂里玩耍,张家妈妈、李家阿姨帮着照看孩子,主妇们在后门口做家务,老头老太在前门口孵太阳,小贩们串弄堂叫卖,这些都形成了里弄情结,演绎了里弄风情。里弄是活着历史,最典型的例子是新天地,虽然只取了里弄的形,没有了原有的内涵,但新天地却成为了重要的景点,它体现了“里弄风情”,有一种“上海味道”。这种模式已经拷贝到各地去了,苏州、杭州、南昌都有了新天地。

尊重历史文化保护城市肌理

文汇报:在你看来,老建筑的保护,现在存在哪些问题?

阮仪三:一是年久失修。我以前住的苏州的老房子,小时候每年春天清明刚过,巷子里就有泥水匠背着工具箱喊生意:“捉漏、捉漏”,因为马上要到雨季了,屋顶漏了,要请人给家里的房子拢瓦、补灰、换椽。到了秋天,西北风一吹,要入冬了,街上又有人喊“修门窗、打油灰”。天气冷了,要堵风眼配玻璃。老房子三年一小修,七八年一大修,二三十年要翻修,常修常新。房子都有使用周期,都得修,不修就要烂。欧洲的房子很漂亮,它们也靠修,德国七年修一次,法律上有规定的。二是超负荷使用。举我家的例子,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加上老祖母,一共七口人住一套房,三楼、前进、后进,十二间房,有客堂、厨房、书房。后来搬进了七家人,开始超负荷使用。第三,产权多次变动。房子仅仅成为居住的场所,人们对房子就没有感情。房子应该是有主人的,而且是世代的主人。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值得研究对策。

文汇报:你的回忆里有一种风情,很有悠长的韵味。对上海的里弄来讲,涉及到很多石库门房子的保护,又是怎样的现状?

阮仪三:近年来,上海市对里弄建筑居住条件的改善也想了许多办法,比如步高里的老里弄建筑,每家每户安装了厕所。步高里的老里弄原来是一家一户,现在五六户共居,家家卫生条件要更新,看似改善了生活条件,实际上历史建筑原来的结构、布局都被改变了,原来的亭子间消失了,虽然当前照顾了部分居民的利益,但是从长远来看,破坏了优秀建筑历史的真实性,改变了原来里弄的特色。近年来的风貌区改造,把旧里弄变成商业区或旅游休闲区了,这也不是旧城更新的本来目的,旧城发展的目的是满足生活的安全性、经济性,营造健康和谐的社区,不是符合现在规定的指标就是好的。

旧城的发展应该尊重城市现有的建筑和肌理,对于质量较好的历史建筑和街区要加以保留,要保护老上海的里弄特色;对于已经破败和没有价值的地区可以加以拆除重建;对于原有的居住地段,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内部设施的更新,提高居住质量和水平。“旧城更新”并不等于完全反对建高楼,我们提倡的是尊重旧城区的历史文化,从旧的中滋养出新的建筑文化。保护是旧城更新的核心内容,也是旧城合理发展的必要前提。

旧城更新需要借鉴“他山之玉”

文汇报:那么,你觉得应该如何保护?

阮仪三:旧城的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持,我们可以借鉴“他山之玉”,将国外先进的旧城更新理念引入上海,比如法国在1975年开始实行住宅改善计划,将保护区内的传统住宅纳入国家资金补助的计划中,通过国家补助作为启动基金带动地方和个人的资金投入,对业主提出鼓励性的政策,建立市镇政府、负责住房的地方机构、负责住房补贴的国家机构和中央政府之间的合作,对法国城市旧区的复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内也有好的做法。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北京市政府投资10亿元进行44条胡同、1474个院落的房屋修缮和市政改造工作,提升四合院的价值。在奥运期间,四合院成为外国游客最热衷的地方。上海能不能拿出几百条里弄,在举办世博会的时候接待外国客人?我觉得大有可为。

上海里弄具备世界遗产价值

文汇报:你还提出了一个世界遗产的概念,包括上海里弄的申遗,也包括将上海朱家角、上海新场古镇与江南古镇捆在一起申遗。

阮仪三:2008年7月,德国柏林的现代居住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实我们上海的里弄同样具有世界遗产的价值,它不但保留了中西合璧的历史建筑,而且具有一定的规模性,符合世界遗产所要求的原真性标准,只是我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些地区的价值。直至2000年初,上海除了11个风貌保护区外(目前是12个),还有234个完整的历史街区和建筑群未被列入保护的范围,说明上海还有很多值得保护的地方。

世界遗产的申报,有一条是唯一性。里弄就是上海唯一有的,见证了上海从过去向现代转变过程中城市居住模式的变化,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发展为满足当时居住生活要求的里弄空间,容纳更多的人口,同时保持了亲切的人性化尺度。上海的里弄的风格有三十几种,有老式里弄、新式里弄、花园里弄、广式里弄等等,最大的特点是沿袭了中国的街巷气息,形成了里弄的风情。

我最近得知,上海南汇新场古镇将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005年我主持编制了新场古镇的保护规划,新场是上海仅存的保存完整的近郊城镇,拥有极为丰富的资源和发展潜力,可以做大文章。目前江苏和浙江的江南水乡古镇正在申报世界遗产,我建议将上海的朱家角和新场也列进去,与江南古镇一起参加世界遗产的申报,这对上海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