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层糕是泰顺民间广为流传的特色小吃。说是九层,并非九层,实为多层。姑婆制作九层糕的方法是,先将大米和“荜拔草根”(一种泰顺水草,具暖胃功效,有奇香)在水里浸泡几小时,后用石磨磨成米浆。
上汤九层糕
锅贴九层糕
翁晓彬/文 李永在/摄
小时候随同父亲在泰顺泗溪上学,父亲是公职人员,常出差在外,每次外出,他都把我托付给镇上的姑婆。姑婆那时五十多岁,头盘发髻,常年穿着湛蓝或黑褐褂襟,裹脚,一年四季迈着碎步儿,风风火火,忙里忙外。姑婆是一农家妇女,夫早亡,独居。生活除种些田外,还常年做些小本生意,最大的生意就是在廊桥畔卖煎九层糕。
姑婆住的镇上有两座美丽的大廊桥。一曰溪东桥,二叫北涧桥。溪东桥又称上桥,横跨于东溪之上,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北涧桥也称下桥,横卧北溪之上,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桥头翼侧石阶处,有两株大树。一株是千年古樟,根部分两杈,叶茂参天;另一株相伴而生的是乌桕树。两树紧握桥下基石,树荫遮天,远望犹如一把巨伞,四季换彩,辉映成景。桥头有古民居十数间,民宅屋檐与廊桥飞檐犬牙相错在小街之上,桥檐与屋檐下是行人歇息、村民休憩的风雨小街,姑婆就是在风雨小街上卖的九层糕。
九层糕是泰顺民间广为流传的特色小吃。说是九层,并非九层,实为多层。姑婆制作九层糕的方法是,先将大米和“荜拔草根”(一种泰顺水草,具暖胃功效,有奇香)在水里浸泡几小时,后用石磨磨成米浆。然后在泥灶中间的大铁锅里倒入适量的水,置放下用竹篾制作的圆形糕筛,垫上一块专用筛布,盖好锅盖,用猛火将水烧开,揭盖,舀适量米浆倒入蒸筛里,并将其散匀,再盖上锅盖,继续蒸煮三至五分钟,待米浆熟透,再打开锅盖加舀第二层。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圆筛边框满溢为止。起筛倒翻另一较大篾筛上,待糕稍凉,用篾条或刀切成数十块,菱状,送至廊桥风雨小街的一个烤炉旁。
姑婆煎炸九层糕的灶炉是一种泗溪农家特制的泥灶炉。整炉用泥堆塑而成,泥炉外层用竹篾条圈筘紧固,形状粗笨。炉中置入木炭,炉口架一个带耳平底铁锅,倒入猪油,然后将一块块菱状九层糕放入锅中油里煎炸,待炸至焦黄,倒翻另一面再煎,此时,九层糕的米香和油香便在廊桥畔弥漫开去。
诱人的糕色和馋人的糕香,让路人纷纷停下匆匆脚步,忍不住花上几角钱尝上几块,再继续新的路程。那时候,泰顺交通不便,连接廊桥的小径是行人出入的主要交通要道,路人如鲫,因此,姑婆的九层糕生意一直十分红火。每天放学或假日,我都要跑到廊桥畔,帮姑婆一把,在递糕与收钱之间,我也体会了一把“做生意”的滋味。有时,姑婆发善心,还会让我也尝上一块煎糕,那酥脆、油烫、馋涎的九层糕,令人齿颊生香,回味无穷,至今仍无法忘怀!
如今,当我再次踏访廊桥,走进廊桥风雨小街,只见间间推销土特产品的小店,已无卖煎九层糕的姑婆。姑婆也已离世多年,她那熟悉的糕香只有飘漫在我记忆中的廊桥畔……
(来源:温州日报)
该贴已经同步到 大笨钟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