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1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美丽乡园泰顺之路亭:一夜疾风花落去,明月斜挂不肯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9-23 18:55:4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火石 于 2015-10-27 20:41 编辑

   泰顺古路亭的出现,是和当地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的。崇山峻岭间,早时交通落后而闭塞,民众春耕秋收甚少出门。只有前往乡镇、县城赶集,置办生活必需品或者慎重的做出到外地学手艺、走亲、求学、创业等决定,才会沿着山路古道踏上路途。然而道途上上下下逶迤宛转,山民出门哪个不肩挑手拿的带点东西,行走劳累之余或者遇上刮风下雨都需要有个暂时歇脚的地方,所谓不惧前途多遥远,且将双履落亭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造型轻巧、选材简练、设置灵活的路亭就出现了。     
   作为单体建筑,泰顺路亭一般由围墙、柱、歇山或悬山瓦顶三部分组成,内设石板或木板凳条。但也有的亭是无柱的,直接通过横梁架设在围墙上,施以椽木青瓦即成亭;路亭大部分是单间屋式建筑,也有为园林式亭如里光水尾亭;建筑材料上有泥夯、石块及卵石、木构等形式,不拘一格;有的路亭设于路侧,有的则横于古道中间前后开敞门,古道以中轴线的形式纵穿而过,路与亭合一别有情趣,如白溪黄泥隘路亭、杨家岭路亭、三滩百步峻路亭、长坑路亭、洲岭上庄路亭、东溪前岭路亭都属此类;从历史空间看,有清代、民国、建国后之别,现代路亭中有存在始建清代后毁坏重建的延伸,如新浦南荞龙岩亭等;路亭的建资一般有首事(罗阳方言就是‘为头’的人)安排进行‘写缘’众筹、开明的乡绅地主赞助、官方的支持等方式;
    此外路亭还有驿站(亭)的高级形式,驿亭往往有别于单间形状,呈多开间房屋结构,并伴有廊道和栏杆长板凳等、如三滩古茶亭、原交溪埠路亭就是典型的代表,它们曾经是泰顺去温州古官马大道及寿宁县民众来往泰顺的必经之地。还有一种驿亭则是茶亭和主楼分开,但功能差不多。比如司前洋坑头驿亭,原先由文成县大峃人在此营生。那里曾经是碑排恩坑、大岗背及叶山辽、司前来往县城的官道汇集点,比较热闹。杨家岭驿亭也和洋坑头驿亭类似。驿亭一般处于靠近村落间并有人驻守,兼有店铺供茶、卖烟酒及盐、糖、花生米、饼、糕等简单食物甚至中草药,并有数间客房可以留宿,以此营生。驿亭亦充满了官方的背景色彩,需知早时信息不发达,乡村星罗散布传达困难,公告文件、民间信件、包裹投递及口头传信,都往往会在驿亭集结落地,这时驻守的人就起到了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因此备受尊重。
   还必需提及一个有趣的话题,早时泰顺广泛处于农业生产社会阶段,为争温饱农作繁忙,一般家庭人口较多,家庭主妇大量承担了抚育照顾儿女、饲养家禽家畜、家务劳动等工作,即为女主内男主外。所以她们出门的机会较之男人会少,因此路亭使用歇息的多为男性。
    路亭的作用对早时的人们是毋庸置疑的,卸下肩膀上的整捆灶火挑柴、大木料、农肥、行李、生活物质等重物,在短暂的休息间,男人们点上一杆烟草,和相遇的行人扯上几句诸如农事种菜、猪牛羊、天气之类的闲聊话题,虽然不会有‘旷野行云同客憩,山深过耳松涛鸣。’的文人雅致,亦能使一身的疲劳顿时消除不少。还记得读书时,初中暑假我跟随同学去他老家玩,那时没有公路,就遇到几个壮汉沿着崎岖的古道,抬着几百斤重的生猪到县城卖,他们在路亭歇脚,擦拭着汗水喘着粗气,那情景让我至今难忘,并对他们充满了深深的敬意。那时的路就是靠脚步丈量的,生活的重担靠不屈的肩膀承担。甚至有家境贫寒的人出远门或者无家可归的流浪者,都会把漏风的路亭当做是临时住宿的地方;还有田头耕作离家较远来不及送饭的,为了不耽搁时间也会临时在路亭里做个简易土灶生火做饭;路亭,默默地见证了早期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中国的传统建筑,不论哪一类,都离不开一个独有的特色文化元素:楹联。它的文字意境常让人臆想连连,妙趣横生。而路亭的楹联往往比较生活化,有的接近白话的口语,通俗易懂。所谓‘来来往往皆是客,四面八风催星辰。’‘两头是路转眼各自东西,前程漫漫愿君多加珍重。’数语之间意味深长。泰顺路亭的楹联,有的随着时间久远风吹日晒纸质破损墨迹渐无,没有很好的保存下来。只能拿大把的想象去充饥了。
   如今,很多早时的路亭渐渐的衰败坍塌变成残垣断壁和废墟,山路古道已经没有了先前的热闹,苔藓蔓生杂草掩蔽。它们犹如一夜疾风摧残的落花,那种萧索实在令人遗憾。路亭功能的退化,使百姓不甚关心它的命运,自生自灭的落寂只是历史长河里一声轻微的哀叹。与之变化的,是飞跃发展的现代道路交通,极大的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状况。“要致富,先通路”,新的路亭也出现了,只是作为候车用。人们在坐享现代交通便利之成时,还会不会想起那隐藏在大山间的“沧海一粟”呢-----!
     火石于随安斋
      2015- 9-23
1,木质材料总是以它柔软灵活的可塑性取胜,因此在建造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使得在传统技艺下展现出来的建筑物总是那么“楚楚动人”。下图依次为司前里光水尾亭(两张)、叶山村古道路亭、贝谷路亭。里光水尾亭建于清代咸亨年间,六角形三层重檐结构,煞是精美,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叶山路亭顺山势而建巧妙利用,后墙就是坡,坡就是墙。贝谷路亭具有柔美恬静的园林楼亭风格。



2,以古道作为中轴线纵穿而过的风格,形成路与亭合二为一,有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离不弃的动人情怀。
下图依次为百步峻至毛洋坪路亭(两张)、东溪前岭民国十年路亭(现村公路已将古道拦腰截断,路亭年久失修)、三滩大岗岭红枫古道路亭(只剩废墟可循)。







下图依次为洲岭上庄始建同治年间路亭、白溪黄泥隘路亭(首事为寿宁人)、杨家岭路亭、及长坑路亭(两张)。上庄和黄泥隘路亭都是泰顺和福建寿宁及庆元互通的要道;杨家岭路亭是泰顺古官马大道的节点之一,边有主楼属于驿亭的一种,亦是三魁、下洪方向群众来往县城之地;长坑路亭损坏严重残破不堪,衰败无相。











下图为司前洋坑头路亭,同时也是驿亭的一种,现在残破不堪,只有从它那粗大的横梁上才能看出往日的辉煌。




3,石质路亭,有选用青石、块石、卵石、花岗岩等为主体,较为牢固耐用,亦别有一番自然野趣。
下图依次为罗阳昌浦垄石亭(三张)、梧桐洋永安亭(两张)。菖蒲垄石亭建于明正德十年,亭内采用仿古木卯榫搭建结构别具一格,是泰顺路亭里的典范。永安亭为多边形,顶部杠杆支撑结构科学合理,层次分明。




下图是南浦-翁山古道的两座路亭,一座在岭头一座在岭尾,始建于宣统,悠久的历史见证古道的沧桑。可惜现在有一座雨檐开始残破,如果不及时修缮,会有扩大破损的危险。当地的群众如果能引起重视行善,让古迹更好的保存下去,一定是最好的。


下图依次为道均洋至岭北古道路亭、黄家洋路亭(民国七年)、新浦新村新风亭、筱村吴坑路亭、洪秀岭古道路亭。




下图依次为三魁陈洋路亭(全部由花岗岩建成)、可溪路亭(墙体由块石和卵石相间,显示出变化而不呆滞的美感)、刘宅亭(亭内有刘宅桥碑记)、南荞龙岩亭、南院西坑路亭、及泗溪玉岩路亭(边侧设茅房,方便路人)。





下图为下洪院口桥亭和新浦锦绣谷路亭,两处做为早时重要的古道交通休息点,和石板桥相映成趣,矜持而与世无争,默默驻守着自己的职责。



4,泥夯路亭在风水雨打中往往遭受严峻的洗礼,如果瓦椽等破损不及时修复,墙体就易受水毁。像三滩红枫古道至司前的岭头亭(下图二),顶部几乎坍塌无全瓦,但墙体目前还尚好如果能重新利用起来,并及时修缮顶部,还是能让古亭继续发挥它与古道和谐相处的美好。下图依次为三滩红枫古道路亭(两座)、上章路亭、五浦路亭、徐坑路亭;









下图依次为横坑路亭、竹底路亭、李洋路亭、彭坑洋路亭、杨家岭路亭。




5,驿亭,是路亭中的高级形式,多开间结构,有店铺及客房。下图为三滩驿茶亭,这里是泰顺古温州官马大道重要的一个汇集点。驿亭后面墙板图案古朴生动,有一点我觉得有点奇怪,在没有维修之前,下面第二张图里右侧放大后应该是龙的身形图案依稀可见,但经过后来维修(图三),同一个地方墙板图案变成了喜鹊报春,可是又看不出更换的痕迹,好像原来就是报春图一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