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344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畲族起源与风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2-20 13:30: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李兴金
《寻根》2004年第05期 

“畲”字来历甚古。唐刘禹锡《竹枝词》云:“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宋范成大《劳畲耕》道:“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畲族的“畲”字原是“火种田”的意思,早先用了“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法,这样勤劳的人民,被称为“畲民”。
  畲族起源于广东潮州凤凰山,后迁居福建、江西、浙江。传说畲族始祖是盘瓠。盘瓠与高辛帝的三公主结为夫妻后,生下第一个孩子跟父姓盘,叫盘自能;生下第二个孩子时,放在篮子里养,就姓蓝,叫蓝光辉;第三个孩子生下时,天上响雷,就姓雷,叫雷巨;第四个孩子生下时,是一个泼妮崽(女孩),下地时,刚响起“当当当”的钟声,就姓钟,招女婿叫钟志深。
  景宁是畲族迁移浙江生息最早的地区之一。畲族史诗《盘瓠王歌》里有道:“三姓子孙人来多,分居景宁和云和。”
  在浙江的畲族散居于景宁、云和、遂昌、武义、龙游、衢县、平阳、瑞安、兰溪、泰顺、青田、文成、龙泉、庆元以及桐庐等县的山区和半山区。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居住在山里的客人,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字。也有借用汉字而赋予新的意义,或者干脆利用汉字部首创造新字。
  畲族《起源歌》里述说了迁徙的缘由:“田差难种吃,田好官来争;官多难生养,思量再搬迁。”畲族从广东至福建、江西、浙江频繁地迁徙,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聚居方式,在山区森林中搭寮居住。他们从事狩猎、种山,劳动艰辛,生活困苦。在景宁敕木山和云和岗头庵一带的畲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山洞作住房,蓑衣作衣裳,烤火代棉被,野菜作粮草,辣椒作油炒。”他们男女共同耕作,虽然生活艰苦却保持着乐观的性格。
  他们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的畲族文化,其服饰、婚嫁、祭祖、丧礼、红年猪、操石磉、水竹嗒等,都非常具有民族特色。
  
  一
  
  畲族人喜唱山歌,男女老幼出口成歌,有“处处是歌海,人人是歌手”之称。
  他们不但在各种节日和喜庆场合唱歌,在日常生活中、劳动中也常以歌代话。两个陌生的畲族人,通过对歌,以了解对方的姓氏、住家以及生活状况等;男女青年以对歌来谈情说爱。
  畲族山歌多为七言一句或五言一句,有歌颂畲族始祖功绩的“史歌”,有歌颂生活的“颂歌”,有倾吐男女之间爱慕之情的“情歌”,有反映勤耕苦种的“种田歌”。据说,用畲族语言编唱的山歌本有3800多本、山歌几万首。
  畲族人世世代代口头留传下来的《盘古歌》(也叫《高皇歌》、《盘瓠王歌》、《麟豹王歌》),是畲族的史诗,全歌长达260行,七字一句。这是一篇叙述畲族始祖盘瓠功绩、本民族起源以及婚姻、丧事等习俗和盘、蓝、雷、钟姓氏的由来与民族迁徙过程的歌,畲族男女老少都会唱。
  畲族的“情歌”,往往是以物传情,通过比喻来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下面这首《蝴蝶采花》,即是一例:
  蝴蝶成双飞采花,鲤鱼成双跃溪滩。
  画眉成双扑枝头,郎妹成双共一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2#
 楼主| 发表于 2008-2-20 13:31:10 | 只看该作者

  
  在畲民的家庭里,老人或长辈都会受到小辈的尊重。当父母把子女养育成人后,一般在小儿子家度晚年。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小辈们总要让老人先品尝。离开父母单独成家的子女,每逢庄稼成熟,也要给老辈人先尝新。当年长的人走进一户人家,无论是不是相识,年轻人马上站起让位,请长辈或客人坐。
  在畲族人的心目中,老人都是富有生产、生活经验的师长。年轻人对老人都很孝敬,有新鲜东西,就连普普通通的蔬菜、番薯成熟了,也要请老人先尝新。
  畲族尝新有一定的规矩:在割新谷和舂新米时,任何人都不许把谷或米放入口里,甚至不许碰着嘴唇,谁把谷或米放入嘴里,就被认为是对上辈不孝。在割尝新谷时,首先割几棵稻子或稻秆送给牛吃,意为牛耕田辛苦,先让牛尝新。待香喷喷的新米饭做好后,首先盛一大碗摆到庭堂桌上让祖宗尝新后,再让本家或亲房年纪最大者吃一口新米饭。上辈吃过一口新米饭后,随即用筷子把碗里的米饭挑一点放在桌上,表示有吃有余,年年有余。接着,全家老少围坐一席,共同尝新,喜庆丰收。
  陌生的客人到畲族家里去,只要把雨伞或手提袋挂到庭堂的壁上、房屋柱上,或者直接走入房间,他们就会让位请坐、沏茶,夏天递给扇子,冬天送上火笼取暖,并请吃饭。如遇节日,更是热情款待,家中有什么都端到桌上来。
  谁家造房子,只要主人捎个口信,人们就会聚集起来,帮助抬木、下料、平地基,样样争着干。谁家遇灾难,大家解囊资助,送米、送菜、送豆、送柴……有什么送什么。即便杀一头猪,全村也要热闹一番,各家各户都要请一人来“散猪福”。肉一片片切得巴掌那么大,让大家吃个痛快。
  畲族人民对始祖盘瓠是十分崇拜和信仰的。在他们的心目中,盘瓠是至高无上的,好像人生的一切都是盘瓠赐给的。孩子出生的第一天,当夜深人静时,便在厅堂摆设酒菜饭,祈告始祖盘瓠谁家某年某月某日添丁加口;人去世了,也同样备酒菜饭禀报谁某年某月某日归阴府了;建房、嫁娶等也都备摆酒菜饭由当家人念念有词地祈祷一番;要从事某项事业,也祈求始祖盘瓠保佑某事顺利。
3#
 楼主| 发表于 2008-2-20 13:31:28 | 只看该作者

  
  农历三月初三日,是畲族人祭祖的节日。
  每到三月三,畲族男女老少都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聚在一起对歌,人人唱起《盘瓠歌》,歌颂始祖盘瓠的功绩。山歌从早晨一直唱到日落才散场回去。到了深夜各村寨挂出盘瓠图像,紧闭楼门。由一个人化装成道士,头戴神额,身穿神裙,手执灵刀、龙角,跳舞祭祖。祭祖时,不许外人看见,偷看是对他们风俗的不尊重,必将受到惩罚。一般是罚跪在始祖盘瓠图像前敬酒。
  三月三这一天的晚餐,各家各户要染乌饭祭祖先,有的吃“山茉头饭”(山茉头系一种植物,果如黄豆大小、成串,成熟时呈黑色,以汁染饭,叫“吃乌饭”)。相传畲族始祖盘瓠为了部下的居住安全,不让他们遭受野兽的袭击,日夜守在山上,以山茉头为食。他度过无数个年年月月,除掉了不少兽害,相传在三月三那天,他在追猎时不幸殉身。盘瓠的部下,为了记住三月三这一天,每当此日,便采摘山茉头的叶煎汤做饭吃或将叶盖到做好的饭上。这种习俗,现在有的村寨已不流行了。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是畲族人除旧迎新的日子。这一天,畲民家家户户都忙于“打尘”,他们穿起蓑衣,戴起箬帽,先通烟囱,打扫厨房和房屋里的灰尘,尔后,擦洗板壁和地板。把房屋里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以迎接新年。
  打过尘后,畲民一般都不上山下地劳动,也不外出走亲访友,大家都守在家里做豆腐、做年糕、杀猪杀羊、杀鸡宰鹅等着过年。
  从十二月三十至正月初五,是畲民的过年时间。他们每天晚上都把蜡烛点到天亮,表示除旧迎新。大年农历三十日晚,家家户户举行“红年猪”。就是吃了除夕团圆饭,大人小孩围着锅灶,把事先备好干燥的一只枫树桩放到灶后的炉灰坑(火炉塘)里,盖上柴禾屑和炉灰,慢慢地烧着,直烧到天亮。烧枫树桩的意思是预兆来年养猪像风吹那样长快膘肥。其实,“红年猪”表示来年生活红红火火、更加美好。
  正月初一至初五,不论哪家有客人,村里的人都来和客人对唱山歌。首先以山歌相互祝贺新年,接着相互通报姓名、年龄、家住何处、家里有些什么人,然后,以山歌相互询问过去的一年取得了哪些好成绩,办了些什么好事,在新的一年里有什么打算,有什么事要办。
  畲族青年结婚第一年,农历正月要去岳母家拜年,一般选择在正月初二起行。先备办猪腿、鸭腿、年糕、豆腐干等礼物,分别放在木盆里,装入红布袋,请一人用红扁担挑到岳母家去,小夫妻穿着民族服装随后走。
4#
 楼主| 发表于 2008-2-20 13:31:48 | 只看该作者

  
  畲族女子过去穿的衣服,衣领、右襟、袖口和裤脚管都镶着鲜艳的花边,衣袖和裤管既大又短。畲族女子与男子一样上山下地劳动,袖和裤管大而短,免得干活时卷袖卷裤管。已婚女子在劳动时,腰系土织的粗布“拦腰”(用一块布拦系在腰间),头裹白毛巾。
  男子的装束要简单一些,大多穿对襟衣和大管直筒裤。
  新婚男子腰间系着彩带。这条彩带,是新娘亲手所织的,并绣有象征性的动物图像,如鸳鸯、龙凤等。彩带绣织得粗与细,是衡量一个女子有无才能和手艺好坏的标准。在日常生活当中,姑娘通过与男子对歌,互相了解并相爱之后,姑娘便悄悄地将精心编织的彩带赠送给爱慕的男子。男子也把手镯、银戒指回赠给自己爱慕的姑娘。两人又进行对歌,互相诉说要永远相爱,像彩带一样系在一起。男子得到心爱的彩带,要收藏起来,到结婚那天,新郎就以这条彩带把新娘牵入洞房。此后,男子把彩带系在腰间上山下田劳动,以示夫妻时刻在一起,永远不分离。
  畲族的婚姻一向比较自由,往往是小娘追求小郎。明邝露《赤雅》说:“十月祭多贝大王,男女联袂而舞,谓之踏瑶,相悦则男腾跃跳负女而去。”畲族娶亲一般是由新郎到女家迎亲。新娘头戴凤冠,裹着红帕,身穿衣领、右襟、袖口镶有红、黄、绿鲜艳花边的服装,撑着雨伞,在黎明前随新郎走到婆家,以示走向光明。
  畲族女子出嫁都在凌晨起行。白天,男方担着一些简单的礼物,请来两名父母双全的“赤郎”(男歌手)陪新郎一同来到女家,女家也同样请来两名父母双全的“赤娘”(女歌手)在家等候。这时女家的亲戚朋友都前来贺喜,宴请过后,客人们就围拢起来对歌,一般唱些喜庆歌谣和夫妻恩爱、勤耕苦种等方面的指望歌,男女歌手各唱自己家乡的歌,歌词大都即兴编唱,高亢悦耳,热闹非凡。
  山歌一般唱到下半夜,根据到婆家路程远近而定,要求新娘天亮前到达婆家,以免在路上碰见生人,说在路上碰到人,是不吉利的。从新娘起身至进入婆门这段时间,也不许孕妇看到新娘。为防万一,新娘身上都带有化解物——桂圆,桂圆象征吉祥。如果新娘不带桂圆,万一遇到孕妇,说是到了孕妇分娩时,夫妻也要分离。有时两个新娘同一天出嫁,同走一条路或同走其中一段路,在这种情况下,两个新娘必须事先商定,谁先谁后,一般是让到婆家远的先走,否则就会出现抢先恐后的情况。因为新娘一切都是新的,后走者,意为旧路。遇此情况,那怎么办?畲族人也有化解的办法,那就是后走的新娘,用一头角系红布、挂着红花的黄牛在前面踏路,新娘随后。这头牛叫“踏路牛”,意谓牛踏过的路便是新路,还含有庄重的意思。一些家景好的新娘,都有踏路牛做嫁妆。
  哭嫁、带种出嫁是畲族别具一格的礼节和习俗。
  姑娘到了出嫁那天,哭得越伤心,说是对父母越孝敬。当婆家迎娶人来到后,姑娘便由两名陪嫁姑娘(送新娘去婆家的姑娘)陪着躲在房间里,闭门不出,低声哭唱(边哭边唱)。哭唱山歌的内容大都是歌颂父母的养育之恩,从娘十月怀胎哭唱到养她成人出嫁。
  姑娘一直哭到下半夜出嫁时辰到,三眼铳响停止(三眼铳,即专门为喜事之用而制做的一种三只孔的土铳)。第一铳响,赤郎唱起《备行歌》,请姑娘开门,出到厅堂来向父母和娘舅、叔伯等上辈告别。这时,姑娘的父母亲和上辈都依次排列在厅堂里给姑娘送行。姑娘由陪嫁姑娘扶着从房间里走出,来到厅堂首先双手拉着母亲和父亲的双手行个半跪礼。母亲和父亲分别送女儿一件心爱、比较珍贵的礼品后,姑娘又根据排行一一向娘舅、叔伯等上辈行半跪礼,被行半跪礼的这些上辈都要送姑娘一样礼品。此时,赤娘唱起《劝告歌》,安慰姑娘高兴地去婆家,劝告姑娘到婆家要孝敬上辈,公婆(夫妻)恩爱,积极劳动,共同建设幸福家庭……
  畲族姑娘出嫁,其他嫁妆好坏倒是次要的,惟独带种子重要。
  姑娘临近了嫁期,便认真地筛选品种优良的谷子、黄豆、花生等,一袋袋、一包包盛装好,以备陪嫁。姑娘出嫁一般有两对枕头,其中一对盛装谷子。
  带种出嫁象征出去的姑娘要像种子一样在那里生根、开花、结果。枕头盛装谷子是表示人的生存离不开它,带去种子,好好耕种,取得丰收。
  出生是人生一件大事,孩子生下地,家长首先要备办酒、菜,请叔伯邻居来吃“落地酒”。陌生客人更是非请不可。孩子一生下,孩子的父亲要担着一只大公鸡一大壶酒和鸡蛋去向岳母报喜,如果生的是男孩子,在酒壶嘴上插一朵红纸剪的大红花,如生的是女孩,则在酒壶上贴个红纸剪的“喜”字。岳母将女婿送来的鸡、鸡蛋烧熟,请叔伯、邻居吃过后,就拎着早已准备好的孩子衣服,跟女婿一起去看孩子。
  孩子生下第三天,要做“三旦”。这一天,亲戚朋友都提着鸡、蛋、兔子等礼物来祝贺。主人杀鸡宰鹅,办起酒菜感谢前来贺喜的客人。
  做“三旦”这天,要用菖蒲、芝麻秆、萎和一种土名叫“地藤”的苔藓植物,放在锅里煎水给孩子洗澡,据说,这样孩子的皮肤就白净好看。
5#
 楼主| 发表于 2008-2-20 13:32:02 | 只看该作者

  
  畲民也称“民”(音shē)(见于南宋末期文献),意为在山间搭棚居住的人。畲语屋叫“寮”,是有其原因的。
  


  畲民旧时由于居处常有虎豹出没,兽害极多,为了安全和生活,他们一般都会打猎。畲族《起源歌》里说,始祖盘瓠是在森林中打猎而殉身的,所以他们狩猎,除了消除兽害,还带有替始祖报仇的意思。狗是畲民狩猎的得力助手,他们非常爱狗,形成习俗。
  畲人生活在山区,稻谷和番薯是他们的主粮。牛是种田的主要动力,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牛。春天,各家各户都把牛牵到山上比一比,看谁家的牛养得最壮,毛色最光滑。由养得最好的人向大家介绍饲养耕牛过冬的经验。
  母牛产小牛的第三天,主人也要给牛儿做“三旦”。这一天,主人杀鸡宰鹅,做豆腐,做麻糍,备办丰富的酒菜,请亲房叔伯和村里人来过牛儿“三旦”。麻糍分给村里每一个孩子,表示他家又增添了一头小牛,希望孩子们爱护小牛,帮忙饲养。主人还要给母牛吃红糖拌米饭,鸡蛋和红糖混合的黄酒,以表示给母牛补身。
  小牛养大出售给别人时,当买牛的客人跑进牛栏牵牛时,主人家便叫一个孩子站在牛栏门口,不停地扬着鞭子不让客人牵牛出栏。这时,客人就把事先准备好的红包递给孩子。这个红包叫做“牛出栏钱”,孩子接过红包,用剪刀剪一点牛头和牛尾巴上的毛放进牛栏里,然后把事先备好的一块红布系在牛角上,这才让客人把牛牵走。
  
6#
 楼主| 发表于 2008-2-20 13:32:34 | 只看该作者

  
  在1200多年前,畲民就在敕木山区培植出名茶——惠明茶。
  敕木山海拔1519米,终年云雾缭绕,景色秀丽。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名茶”,早时敕木山区半山腰有一座惠明寺,据传是唐惠明和尚在此建立,他曾与当地畲民在寺院周围辟地种茶。
  据《中国名茶》介绍,惠明茶是:“茶条肥壮紧结,色泽翠绿毫显,汤色清澈明净,旗枪朵朵相列,滋味甘醇爽口,花果色香齐全,一杯淡,二杯鲜,三杯甘醇,四杯、五杯茶韵犹存。饮后使人心旷神怡,堪称名茶极品。”
  “操石磉”是畲族传统体育运动,畲家两个后生仔架起一个泼泥仔(姑娘)或小伙子,脚蹬一只百来斤重的石磉(柱下垫石)向前推滚。传说古时的畲村布局像一个倒挂的琵琶,而条条蛋石路就像根根琴弦。琵琶不弹不响,年年正月,畲家都要用石墩在蛋石路上推滚,发出“咕噜噜”的响声,就像推动了琴弦,这样村里才会人财两旺,消灾祛祸。最吸引人的算是“对磉”(即石磉与石磉相撞)的一幕,选力量相当的两组,分别在石路的两头,随着“嘟”的一声哨响,两组推起石磉迎面滑来,“轰”的一声,泥土、灰尘飞起数米高,石磉相撞得火花四溅。
  “水竹嗒”又叫“野猪嗒”,是畲民为了吓跑野猪、跳麂等野兽,虚张声势保护庄稼的一大“法宝”。在深山野岭中或山边种植番薯、苞米、黄豆等农作物,常被野猪、猴子等野兽糟蹋,在山间、地角有水处常要安装“水竹嗒”驱赶野兽。
  “水竹嗒”是利用山涧小溪、田水或开凿的小水渠引来水流,形成一定落差,用木槽或空竹筒引水,利用水的冲力,带动一个小竹轮或圆筒形状的捞子,待上头竹筒灌满水后下沉,另头(原着地头)竹翘起,待上头下沉倒掉水,竹筒迅速回复原状时,重重敲击在预先置好的一块石头上,发出“啪嗒”声,随水势的缓急强弱而变换着频率与分贝,昼夜在山间田园响彻,守护着庄稼,隔几里路、几道山梁也能听到“啪 ——嗒”、“啪——嗒”的美妙声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