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305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深山木匠董直机的传奇人生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11-5-31 09:39:32 | 只看该作者
泰顺有这样的传奇木匠,应该要传承下来,为以后的廊桥技术发扬光大!
2#
 楼主| 发表于 2011-5-26 23:34:00 | 只看该作者
  2009年6月,文化部正式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董直机的名字赫然在目。董直机当选非遗传承人,原因不仅在于他能以传统技艺建造廊桥,更在于他将这门传统技艺传承了下来。
  同乐桥建造期间,由于过度操劳和心理压力,董直机患上了脑中风。躺在手术台上的他想了很多,万一有一天自己不在了,桥却还没建完怎么办?于是一个新的念头在他心里产生:收徒。身体康复之后,董直机通过媒体帮助发布收徒信息,条件也颇为苛刻:能拿大斧头、拉大锯;有独立建造古建筑经验;年龄在四五十岁左右;能吃苦耐劳,身体要强壮;与董直机投缘、悟性好……
  2005年年初,当年53岁的瑞安仙降人金秀华闻讯跑到了泰顺找董直机。他先后跑了三趟岭北,都没能找到董直机本人,第四次,终于在乡人的引导下在泰顺县城坪溪路上找到了他。金秀华从16岁开始学木工,现今已经在瑞安一带建造了许多祠堂大庙,也是当地一个大师傅,然而出于对廊桥古建筑的痴迷,他一再请求董直机收他为徒。收徒仪式上,董直机拿出廊桥图纸,金秀华一看就懂。董直机问起古建筑术语,金秀华对答入流。此后,在同乐桥建造期间,金秀华每个月都从瑞安赶到岭北五六次,看董直机建造廊桥,并帮助修改细节。如今坐落于温州三垟湿地生态园的廊桥琼华桥,即由董直机和金秀华联合主墨。此外,董直机还收了其他几个徒弟:梅福元、范念兴、赖永斌、董传武等。
  说起廊桥技艺,还有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现年39岁的泰顺泗溪镇南溪村人曾家快。曾家快祖辈都是木匠,他自18岁开始学做木工,主要建造庙宇、祠堂等古建筑。上世纪90年代末,位于泗溪镇的廊桥北涧桥被媒体称为世界上最美的廊桥,期间曾家快也对廊桥建造这门古老技艺表现出了极大兴趣。他经常没事就散步到北涧桥底下,细看廊桥构造。2002年,曾家快终于在老家南溪村无师自通地造出了一条“迷你”廊桥。此后,曾家快又在泰顺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境内修建了一座廊桥,近年,他又在衢州七里乡和泰顺县雅阳镇埠下村分别造了两座大型传统编木廊桥,很长一段时间,他和董直机并称为泰顺两个还能造廊桥的人。今年农历正月初,曾家快在泰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季海波的陪同下造访了董直机,曾家快正式拜师董直机。季海波介绍说,廊桥存在的意义从最初就不止是交通的功能,它是浙闽边境一带民间文化的载体,所以,相伴着廊桥建造,会有一系列民间民俗活动,而廊桥建成以后,也承载着许多祈福和宗教的内容。所以从廊桥的广义功能上说,董直机是当之无愧的廊桥大师。
  虽然了却了深藏心中数十载的建造廊桥梦,如今的董直机却并没有停下脚步。他说,编梁木拱桥的建造是完成了,石拱木廊桥也已在他年轻时完成建造,而廊桥的家族里还有一种以“八字撑”技艺建造的廊桥,近年他一直潜心研究并在老家选址,希望再现“八字撑”技艺。20世纪70年代,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曾组织科学家对浙南叠梁木拱桥进行实地考察与比较研究,确定大量留存于浙南山区的叠梁木拱桥就是北宋时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桥结构,在由茅以升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一书记载泰顺木拱桥4座,其中也详解了900年前盛行于浙闽山区“八字撑”廊桥的技艺。“八字撑”廊桥主架只用8根木头撑起,造型独特而材料简单,目前泰顺境内此类廊桥还保存有横坑霞庄桥、龟湖城水桥等,但是“八字撑”廊桥制造技艺却并没有通过造桥者流传下来。再现“八字撑”廊桥技艺,将其流传后人,成了董直机的新方向。
  传承,他把造桥技艺传后人
3#
 楼主| 发表于 2011-5-26 23:33:26 | 只看该作者
  2006年12月16日下午,同乐桥圆桥仪式前日,董直机在为同乐桥的装饰品做最后检查,他致电在外县的徒弟,邀请他来参加圆桥庆典。 翁卿仑 摄
  晚年,造桥是他毕生的心愿
  董直机苦学廊桥技艺,然而时过境迁,这造桥的手艺几乎成了屠龙之技,毫无施展的余地。造完泰福桥后的几十年间,他再也没有机会去造新的廊桥。早年因为农村都贫困,村人无力造桥,后来因为很多村子都通了公路桥,廊桥的交通功能变得不再实用。这期间,董直机长期以造大屋、大祠堂、寺庙为生计。其中也不乏精品,如位于泰顺县仙稔乡的徐氏宗祠,始建于明宣德年间,是当地难得一见的宏伟建筑,新中国成立之后重修建的部分就是董直机主持的。
  然而,重建村尾村同乐桥的愿望从小种进董直机的心田,几十年来不仅从未忘却,反而随着岁月更加滋长。2003年,泰顺发现建造廊桥师傅董直机的新闻轰动一时,董直机也从一名深居山村的木匠进入了公众视线。近60年之后,董直机的名字再次和“廊桥”联系在一起,他也觉得是时机重建同乐桥了。在董直机心中,新建的同乐桥必须是完美的编木结构,而且一定要按传统技艺来建,辅以各种必不可缺的民俗。因为在他心里,廊桥不仅是交通的工具,它更多是承载民俗文化的内涵。
  2003年9月,岭北乡天关山古道被专家评定为旅游景点五级单体,古道的出口就是村尾村,此时乡村旅游正在蓬勃发展,村尾村已经有古道、古树名木、古民居、古民俗等主要旅游品牌资源,如果再重建一座“古”廊桥,那就是“五古”了,“五谷丰登”听上去很吉利,而且更有益于村尾村的旅游业发展。村两委很快就决定和董直机一道筹建同乐桥。
  2005年11月,同乐桥已经初具规模。走到风光秀丽的村尾村,你一眼就能看到一座全新的编木廊桥像一道优美的彩虹横跨于大溪之上,日暮时分,夕阳照在廊桥廊屋上,温暖而静谧,仿佛周边都聚拢了山水灵气。11月26日下午,央视《科技博览》栏目记者在董直机房子的大院里对董直机进行了采访。记者问董直机:“同乐桥终于建成了,你有什么感受?”董直机望着镜头,半晌,他回答道:“心愿终于完成了,梦想终于圆满了!”然后,豆大的泪水从董直机双眼里冒出,划过脸颊。当日同行的文物工作者薛一泉在日记里写道:“为了能建一座编梁木拱桥,他一等就是66年!而今终于梦圆同乐桥……80岁的高龄、66年的廊桥梦,这其中的感怀,我们无法真切体会。”
  同乐桥后来被定位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座以传统技艺建造的编梁木拱桥,在木拱桥的家族里地位可见一斑,然而整个同乐桥的建造过程是曲折而漫长的,它自2004年9月开始建造,直到2006年12月才完成最终的“圆桥”仪式。其中最大的难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资金、人力等问题。同乐桥修建花了40万元人民币,其中村民自发筹资10余万,村尾村也因此负债数十万元。早在建造同乐廊桥之初,董直机就面临了资金问题,当时有关方面必须交付一万元押金,但是董直机没有多少积蓄,造桥心切,他瞒着众人去县城向私人以高利息的形式借了数千元钱,凑齐一万元,直到桥快造好、资金到位之后,他才还上。后来通过政府资助、爱心人士捐款等等方式才终于完全解决了资金问题。
  同乐桥的建造过程也绝不仅是廊桥技艺的简单再现,董直机严格按照传统的民俗来进行每项建筑内容,这也给不少文物、民俗专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民俗资料。
  2006年12月16日,村尾村村民彻夜无眠,因为次日就是同乐桥建造过程中最后一道民俗——“圆桥”仪式的日子。当晚,村民们杀猪宰羊,预备丰盛菜肴,从村头到村尾的平地上都摆满了圆桌,准备招待各地赶来庆祝圆桥仪式的百姓。
  12月17日上午9点多,圆桥仪式进入高潮,焦点人物董直机也出来了,然而他却并不是盛装出席,他穿的照例是那一身做木工活时的装束,深色的大衣长裤,前身围着干活的围裙,右手握着斧头,左手拿着尺子。在两位徒弟的搀扶下,董直机缓缓走向了同乐桥,他抬眼望向廊桥廊屋屋顶的那一刻,眼里再度泛起泪花。其实同乐桥桥身早在半年前就基本建好了,桥面上留下一块木板的空缺,必须挑选良辰吉日由绳墨师傅钉上,这就是象征性的“圆桥”。董直机在徒弟的帮助下把木板钉在空缺处那一刻,人群沸腾,村民敲锣打鼓,庆祝同乐桥终于圆满落成。

4#
 楼主| 发表于 2011-5-26 23:32:46 | 只看该作者
  同乐桥即将圆满完工的时候,董直机在崭新的廊桥畔轻松欢笑,他的“廊桥梦”终于得以圆满了。 翁卿仑 摄
  少年,廊桥改变了他的人生
  时光倒流70年,一个13岁的贪玩少年,独自一人翻山越岭走山间官道,去临县的寿宁县杨梅洲走亲戚。这个少年没想到,正是这一次走亲戚,使他的人生从此与廊桥结下不解之缘。
  时值夏月,13岁的董直机跑到溪边纳凉,溪面上人声鼎沸的热闹场景吸引了他。原来,当地村民正在重建古老的杨梅洲廊桥,负责主建的是一个70多岁的老人,大家都对他毕恭毕敬,尊称“绳墨师傅”(当地对建筑总设计师的尊称)。在老人的指挥下,建桥的众师傅们用木滑轮和架子将一根根重达千斤的横梁架到半空中。董直机被这一幕深深吸引了,每天都去看他们建廊桥。就这样,他在亲戚家一呆就是半个月。
  其实,少年董直机常常听村里人说起,过去村尾村风水极好,就因为村口有这座名为同乐桥的风水桥,这座廊桥聚山水灵气于一身,让这个小村庄在清朝时期出过很多秀才。风水桥始建于明朝,后来因为洪水毁于清末。此后,村里的风水也被带走了。人们还常常说,泰顺会修廊桥的人还没出生呢。
  亲眼目睹了建造廊桥的过程,当时的董直机就暗暗发誓自己长大后要亲自主持重修家乡廊桥。这个懵懂的少年每天都来看造桥,看得那么认真,引起了绳墨师傅的注意。于是,一天中午时分,绳墨师傅坐到了溪畔的大石头边,摸了摸董直机的头,用浓重的福建宁德口音说:“小鬼,你也喜欢学造廊桥吧?你是当地人?”董直机毫不犹豫地告诉他自己很想学造桥,并对他说自己是泰顺岭北人,为了看造廊桥特意在亲戚家留了半个月。老人招手叫来了自己的大徒弟、祖籍同为岭北人的张岩姓,说:“你现在年纪太小,等你长大了,跟着他学吧。”
  董直机百般欣喜,为了不让老人反悔,他照例每天到溪边看师傅们造桥,并参与其中,从主梁的构架到图纸的设计,他都呆在绳墨师傅身边认真地看。老人看他有悟性,也觉得他将来或许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绳墨师傅。
  17岁这年,董直机如愿跟着张岩姓及其大徒弟叶元潘开始学造廊桥及木工活儿。作为伙计,董直机的生活是艰辛的,每天起早贪黑,还只能拿半天工资。然而他手艺出众,24岁就能独立主事建造木制大屋了。然而建造廊桥一直是他最大的心愿,却苦于没有机会。
  直到28岁这一年,机会终于来了。这一年,董直机在岭北乡上垟村负责建造当地的大祠堂,他精湛的手艺让村人无比佩服。同年,上垟村决定建一座风水桥(廊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村民们一致认为要让董直机负责建造。这就是后来的泰福桥。据文献记载,泰福桥,又叫坑口桥,建于民国,全长27.01米,跨径11米……泰福桥和我们通常看到的大部分泰顺廊桥不同,它是石拱木廊桥,横式廊屋。60年过去,如今的泰福桥已经和当地的山水完全融为一体,古朴、清秀、挺拔,时间愈久,愈能看出它经受风雨考验的能力。
  60年过去了,回想泰福桥建造过程,董直机依然能清晰记得由此而发生的各种民俗活动。风水桥,在当地村民中有着特殊地位,它不仅要结实到能抵御几百年的洪水台风,它还寄托了人们的许多良好心愿,也是大家祈福的场所。这些民俗包括选栋梁、择吉、祭木工神、祭梁神、抛梁等,后来这些民俗又在董直机80高龄造同乐廊桥时一一再现。

5#
 楼主| 发表于 2011-5-26 23:32:1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9年6月,文化部命名董直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这本证书也成了董直机最为珍视的礼物。翁卿仑 摄
  董直机带着徒弟重建廊桥,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继续得到传承。陈翔 摄
  泰顺县岭北乡村尾村是一片绝美的世外桃源,数百年来,山清水秀,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安宁不改当初。岭北地处浙闽边境,古有山间官道通往泰顺县城罗阳镇和福建寿宁县境内。而大山之间溪水之上,正是一座座廊桥,架起了记忆中的水路交通。当现代交通体系逐步形成之后,廊桥也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暖阳下夕照里,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廊桥,聚焦了浙南的山水灵气和民间工匠的智慧,矗立在群峰叠翠间,成为人们寻找“廊桥遗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寻找廊桥传承人,却是源于一段偶然——
  本报记者 翁卿仑
  报道组 夏安安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许多外地人士纷纷来到泰顺,寻找传说中的中国版《廊桥遗梦》风采。然而,遗憾的是,专家学者们曾经认为,廊桥的制造工艺只留在了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中,也就是说,失传了。
  2003年,当时的泰顺文物工作者薛一泉等人到岭北上洋村的泰福廊桥考察。考察的时候,他们发现这座建于民国年间的泰福桥桥梁上,有“绳墨董直机”字样。按时间推算,如果这位“绳墨董直机”,在建桥时还是年轻小伙子的话,或许当今尚在人世。于是,考察组一行人立即改变考察项目,在岭北开始寻找打听。一打听,考察组分外惊喜,没想到董直机就生活在岭北村尾村,他不仅在岭北无人不晓,而且是浙闽边境一带首屈一指的木匠师傅。当大家在岭北村尾村见到这位传奇人物时,董直机时年已79高龄。
  如今已是87岁的董直机因为年事已高,手脚不便,日常生活里,他喜欢静静坐在房间里,沐浴着阳光,看着孙辈读书写字。但是常年精心做木工活儿,他的双眼始终专注而炯炯有神,看着你说话时,喜欢爽朗地笑。但是,作为廊桥制造者和非物质遗产传承人,他的人生传奇还在续写。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