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楼主 |
发表于 2009-10-2 11:08:55
|
只看该作者
36、泰顺烈士墓
位于罗阳镇霞阳村。1957年,泰顺县府为纪念革命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而建。占地面积502平方米。共安葬494名烈士遗骸。公墓内立有纪念碑,碑上刻粟裕、叶飞、龙跃、郑丹甫、范式人等领导同志亲笔题词。
公墓和纪念碑原为水泥结构,不耐风雨。1982年县民政局拨款修建,改为青石结构。1982年列为泰顺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四至烈士墓围墙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
东南至泰寿路为界;西南至南门溪为界;西北至学前溪为界;东北至化工路为界。
37、双溪口红军洞
位于峰文乡双溪口村。1937年2月初,敌人调集大批兵力向我红军挺进师指挥机关驻地——泰平区发起全面进攻。为了粉碎敌人围攻,保存有生力量,挺进师决定暂时撤离。当时有30多名伤员伤势严重,部队领导与当地党组织研究决定,利用双溪口山洞建立红军后方医院,由双溪口党支部书记黄明星负责,安置这批伤病员在此治疗,并确定原泰平区区委书记陈辉留下坚持斗争,加强对伤病员的保护。历时八个月,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胜利完成掩护与医治伤病员的任务。1995年8月,中共泰顺县委将红军山洞医院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82年红军山洞医院列为泰顺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以洞口为基准,四周向外延伸50米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
以洞口为基准,四周向外延伸100米为界。
38、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位于罗阳镇万罗山北侧山脚。1938年7月7日,泰顺县城各界人士隆重集会,纪念抗战阵亡将士,并建立“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碑呈等边三角体,边宽0.34米,正面阴刻楷书“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9字,另两面分别刻“泰顺县各界抗战建国纪念大会”、“中华民国二十七年七月七日立”。碑文为泰顺著名学者许笃仁手迹。碑前立有汪精卫、陈璧君石雕跪像。1985年列为泰顺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至四周石栏杆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
东北、东南、西南方向自碑身各向外延伸20米为界;西北至北大街为界。
39、泗溪农民暴动旧址
位于泗溪镇白粉墙村曾氏宗祠。1929年秋,泰顺县遭受百年罕见的旱灾,广大农民颗粒无收,国民党政府不顾农民的疾苦,反而量田加税。泗溪镇曾官遇(木偶艺人)、曾清连为首利用“青帮会”的民间秘密组织,发动农民武装暴动。1930年1月16日,“泗溪青帮会”在泗溪镇曾氏宗祠成立,提出“除捐免税、反对量田”的口号。6月中旬,暴动队伍发展到1500多人,在松垟乡上仁山立寨安营,影响甚广,历时9个月,给反动势力以沉重的打击。后遭国民党政府镇压而失败,曾官遇被杀害。曾清连转战福建,加入共产党组织,后牺牲。该旧址1994年列为泰顺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泰顺县委于1994年8月在此建立“曾清连革命烈士纪念碑”。
保护范围
至四周围墙,含围墙。
建设控制地带
四周围墙向外延伸2米为界。
40、赤岩石室
位于松垟乡上村赤岩山,系南宋太学生、抗元勇士林逢龙、廷龙兄弟练功和读书旧址。兄弟二人在此隐居四年之久,逢龙在此著有《草塘集》二十卷,《古论》十卷。该石室1994年列为泰顺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5月列为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保护范围
以石室为中心,东南西北各向外延伸50米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
以石室为中心,东南西北各向外延伸100米为界。
41、中共浙南特委成立旧址
位于峰文乡双溪口村小南山自然村卢氏老厝,建于光绪年间,为十一间木结构平房,至今仍保存着当年红军用过的桌凳、墨砚及浙南特委领导睡过的木床。1936年3月,以刘英同志为书记的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为了加强对浙南地区的领导,在泰顺县峰文乡小南山正式成立中共浙南特委,首任书记郑宗毓领导瑞平泰、福鼎、鼎平3个县委,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在积极发动群众支持挺进师作战中起了重大作用。1997年10月中共温州市委在小南山山坡上建立“中共浙南特委成立旧址纪念碑”,原温州市委书记张友余题写碑名。2003年列为泰顺县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四周至卢氏老厝向外延伸3米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四周至卢氏老厝向外延伸80米为界。
碑刻题记
42、玉岩石刻
位于泗溪镇玉岩村旁石壁上。题刻两处,相隔4米,字迹清晰,端庄秀美。东边题刻:上端横书“包公墓道”,字长0.27米、宽0.23米。下端直书两行“道理最大,以服天下人”,“为善最乐,亦子孙长久之计”。落款“大明万历三年(1575)静山立”。西边题刻楹联一副:“玉岩钟吼水,尖山应洞天”。字长0.15米。据《泰顺分疆录》载:“泗溪玉岩石壁,明里人包某镌楷书,不大盈寸,旁镌万历三年(实为六年)包静山书”。1982年列为泰顺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题刻四周向外延伸20米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
题刻四周向外延伸30米为界。
43、“三友洞”“锦绣谷”
位于新浦乡漈头村金谷庵后山悬崖上,横书阴刻“锦绣谷”3字,颜体正楷,总宽162厘米。距“锦绣谷”约19米山岩上又有“三友洞”3字石刻,楷书直刻,总高1.05米,字迹清楚。1982年列为泰顺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流水岩整座崖面。
建设控制地带
东至山顶为界;南至文泰公路为界;西至通村公路为界;北至“三友洞”向北延伸50米为界。
44、及泉碑
位于罗阳镇北内村儒学路,该碑一石三刻:初刻《新建泰顺儒学记》,记儒学始建“于景泰六年(1455)春,成于七年夏”,作者刑宽,末署“景泰丙子(1456)夏五月”。续于另面刻《泰顺县建置沿革记》,记孙原贞“疏瑞安十二里,平阳六里土地人民建县治境”,“赐邑曰泰顺,壬申(1452)八月,主薄徐福昌始佩铜篆来阃治署。”末署“大明天顺庚辰(1460)八月辛未日立”,作者熊相,篆额耿辉。其后,隆庆六年(1572)知县王克家因其妻不慎落井获救,竟在《沿革记》碑面刻“及泉”二大字,破坏了《沿革记》的完整性。该碑圆额,材质表石,高1.52米,宽0.645米。清末邑人建八角亭,将此碑移置其中,俗称《及泉碑》。1985年列为泰顺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碑身
建设控制地带
四至碑亭围墙为界。
45、山交寺开田记碑
山交寺,原名山交龙护寺,座落罗阳镇鹤联村山交自然村。日僧太初禅师于洪武十七年(1384)所建。其后废圮。太初禅师,俗姓张,名启源,自东洋“航海道东瓯而至止于斯”。布衣蔬食,忘身为法,圆寂后,心照禅师继承遗志,主持寺宇,“厉志苦行”,开荒造田,“以为无功而食于人,曷若自食其力”,故有“开田记碑”。碑立于明天顺三年(1459),高1.22米,宽0.60米,座高0.30米、宽0.70米,青石质、碑首半圆形。泰顺县教谕熊相撰文,县丞耿辉篆额,首任知县郭显宗书丹。该碑详述太初创办山交寺和心照、坎光等自宣德庚戌(1430)以来三十年辛苦开田的经过。是研究泰顺县佛教历史的可靠实物资料。1988年列为泰顺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碑身。
建设控制地带
碑身四至各延伸10米为界。
46、重修泰顺学宫碑
立于县实验小学大门内侧。青石质,碑身高1.48米,宽0.74米,厚0.15米。碑额题“重修泰顺学宫记”,篆体直书。碑文通体正楷,直书阴刻。记泰顺学宫“自万历辛丑(1601)经始以来,虽再修葺,上下已二百余年。”檐桷腐朽,残败不堪,嘉庆丁卯知县李庆云倡议,由太学生潘学地等任其事,全面修建。末署“大清嘉庆十二年(1807),特授文林郎候选知县曾镛记”。该碑是研究泰顺教育发展史的重要依据。1988年列为泰顺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碑身。
建设控制地带
碑身四周各向外延伸2米为界。
47、油车岭石板桥题记
位于三魁镇刘宅村油车岭脚。由三块青石板平铺而成,长3.8米宽1.87米。题记镌刻在桥面边沿,字大10厘米。左边是“福州城居王仁重造桥,答□思九友去界舍生同和乐洎难”,右边是“先考王十五郎□□□,政和八年戊戌(1118)朔月二十有三日题”。桥的下首约4米处有一矴步,是古时去福建省必经之路,相传有一福建客商过此矴步适逢大水不慎落水,被当地村民救起,其子为报答而造此桥,造桥时间为1118年,距今880年,是泰顺县境最早古桥题记。1988年列为泰顺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石板桥桥身。
建设控制地带
石板桥四至各延伸20米为界。
三、历史文化保护区
1、百福岩古村落
位于雅阳镇百福岩村。百福岩周氏始祖周凤吉,原居处州景宁,于乾隆四年(1739)迁入雅阳后庄,其子周启昌于乾隆年间迁入百福岩。主要古建筑有周氏宗祠、长尾厝、中央厝、旗杆底、石门楼、顶头厝等,建筑风格独特、别具一体。2003年列为泰顺县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
重点保护区:参见图纸
传统风貌协调区:参见图纸
2、塔头底古村落
季茂龄于明正德年间从青田梅歧迁居雅阳大坪垟后湾。其后裔于清康熙年间迁入塔头底。村落环境优美,古建筑保存完整。主要古建筑有下厝、旗杆底、中央厝、旧厝、尾座厝等。2003年列为泰顺县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
重点保护区:参见图纸
传统风貌协调区:参见图纸
3、里光坑底古民居
现存三座古民居,为陈氏所建。屋檐高低错落,显得丰富多彩。建筑群与自然山水非常和谐。院落漏墙精美。2003年列为泰顺县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
重点保护区:四周墙基向外延伸5米为界。
传统风貌协调区:东至小溪为界;南、西、北自墙基各向外延伸50米为界。
4、交垟古村落
交垟曾氏于清嘉庆年间由福建泉州同安迁来,利用传统方式建造了有防御功能的土楼。主要古建筑有土楼、曾氏宗祠药店、下新厝、凹店、下书斋、洋心、外厝等。2003年列为泰顺县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
重点保护区:参见图纸
传统风貌协调区:参见图纸
5、仙居古村落
仙稔乡仙居村是一个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景致秀美,历史积淀深厚。自唐宋以来,仙居先后有项氏、陈氏、陶氏、金氏、徐氏、沈氏、张氏等入迁。村落古建筑主要有徐氏宗祠、张氏宗祠、上厅、石门楼、歇坪底、石塔等。2003年列为泰顺县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
重点保护区:参见图纸
传统风貌协调区:东以公路为界;南至对面山分水岭为界;西以公路为界;北至293.4高程点为界。
6、徐岙底古村落
徐岙始祖吴莱,宋绍盛年间(1190—1194)由筱村柏树底迁徐岙。主要建筑有文元院、举人府、吴氏宗祠、文重桥、文兴桥以及门楼外和新厝底民居等。2003年列为泰顺县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
重点保护区:参见图纸
传统风貌协调区:参见图纸
7、圆州古村落
圆州黄氏始祖黄博十于清早期由江西迁来,吴氏系新山吴畦后裔,于清康熙年间迁入圆州,古民居建筑规模较大,构作方面运用了许多宋时的作法。主要古建筑有洋头厝、吴氏宗祠、老厝、第三份、外厝等。2003年列为泰顺县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
重点保护区:以民居四周围墙基为基准向外延伸10米为界。
传统风貌协调区:东至里光溪为界;南自民居围墙基向南延伸200米为界;西至山分水岭为界;北自民居围墙基向南延伸200米为界。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