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星桥,您可以点击以下链接了解更多信息:http://www.langqiao.net/web/foru ... &extra=page%3D1 |
四川与重庆的孩子在一起玩耍 听老人介绍,原先过道在桥的中间,两边各有17根柱子架在桥面石栏杆上,形成了两边各16间房屋的格局。后来合川供销社和岳池供销社将其改了道,过道改成了现在的西边一侧过,前面开店铺,后面住人,过道就在店铺前,便于向行人兜售货物。几位老人谈到这里,要记者呼吁,文物部门应加强对五星桥的保护,及早恢复原貌,以便开发旅游,传承历史。“快来买买青菜呵!”一位背着满满一背篼青菜、手提一篮鸡蛋的妇女吆喝着走上桥。顿时,桥上的宁静时空被打破,每家门口纷纷探出脑袋,男女老少涌了出来,围着那妇女,讨价还价过后,过秤、交钱、交物。妇女的背影消失后,人们没有回到屋里,而是坐在过道边的长凳上,摆谈起他们看到的或听到的新闻,哪位讲的越多越精彩,大家就认为这个人最“能干(有本事)”。 桥上商店的生意还较兴隆,两家商店,桥南桥北各一家,不过,经营商店的老板都是华蓥人,桥北商店的女老板叫杨运书,她的丈夫叫李国川,在商店旁边开了一间简陋的诊所。李国川说,他父亲早在解放前就在桥上开诊所,父亲去世后他继承了父业。正说着,有人来看病,李国川便伸出手给来者把脉。“现在交通方便了,人们都喜欢到镇上去看病买药,不过,来桥上就诊的人还是不少。” 桥南商店的老板叫徐天强,与妻子、儿媳、孙女在桥上朝夕相处,儿子外出打工。他们从双槐镇房东那里租了桥上属重庆的三间房屋,住了下来,开了商店,现在,商店已交给儿媳经营,生意不错。老徐说,他住在离桥两里路外,那里有住房,原来也开了个小店,但生意不好,搬到这里做生意近八年了,做点生意赚点钱,够用就行了。老徐很满足:“这里夏天凉快,春秋两季最舒服,只有冬天要难受点。”记者顺着老徐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外面是清澈的河水和碧绿的翠竹,华蓥河水淙淙、流水哗哗,景色醉人。 在桥南头,还有一家卖煤炭的。此外还有一家经营家电维修的,女主人叫朱贵芳,男主人叫徐发林,他们是双槐镇来这里租房做生意的。住在桥南的张强说,他的父亲早年也在桥上当过裁缝,打过衣服。 目前桥上有3家居民,大多是外来租房户,而他们的房东也是从别人手中租的,房屋的原始主人已无从可考。据了解,该桥现被两省市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桥上房屋的产权已经归国家所有。 川渝情缘一桥牵,住在桥上的人,从来没分过什么四川、重庆,完全是一家人。“仅婚姻一事,嫁过去,娶过来的近十年就有20余对了!”住在桥南头的刘德余抢着告诉了记者。张强说,我是双槐镇人,妻子彭兴坤是庆华镇人,我们一家分属两个省市,结婚10年了,但感情很好。”徐发林、朱贵芳夫妇,一个是庆华镇人,一个是双槐镇人,住在桥上,相敬如宾地生活着。 桥上还有几个老人在一起聊天,有四川这边的,也有重庆那边的。这次正遇着几个老人在桥上围起来聊天、喝茶;还有几位中年人在一起打牌。一位张大爷说:他们经常在桥上耍,高兴的时候你家炒两个菜,我家买点花生、糖果,开店的打一碗烧酒,赶场过路的熟人再凑个热闹,摆几句‘龙门阵’,喝几两烧酒,看着河里清清的水缓缓流淌,那气氛多好呵。你如果要问我是四川那边的还是重庆这边的?我的答案是“分不清,总之都是阎王府的。”多么爽快幽默的大爷! 老人们说,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庆华镇宝马村属于合川县管,土地改革后,才划归原岳池县,1978年建置华蓥市后又归了华蓥。“到现在,我屋两旁的竹子都是那边宝马村的人在使用,因为这是他们当年栽的。”在场的张强如是说。 据记载,由于桥所处的华蓥河一带,水流湍急,河面宽广,若要过河,非得绕行几华里才行,阻碍了两岸群众的交流。清道光初年,当地唐、徐两个大姓发起建桥倡议,附近上千人捐资捐物,多的捐几十担谷子、上百两银子,少的捐几升米、几钱银子的。当年建桥的场面十分壮观,石工、木工、抬工及其他勤杂人员逾千人,叮叮当当的凿石声、“嘿哟嘿哟”的号子声响彻山谷。 古桥经历了188年风雨,至今仍屹立在华蓥河上,但愿古桥在人们的保护下,书写新的廊桥故事。 五星桥古往今来,使用价值极高,曾是岳池、广安、华蓥等川东地区人们步行去合川、下重庆的必经之路。1952年,川北行署析岳池县的肖溪乡入合川县,析合川县的庆合乡入岳池县以后,庆合乡与华蓥乡合并,置庆华镇。1978年华蓥工农区成立,1985年撤区建市,庆华镇属华蓥市,至此,五星桥以正中为界,桥南属重庆合川区、桥北属四川华蓥市,担当起联系两地经济文化与友好情谊的重任。 今天,桥上、桥南、桥北的人家的家里,都挂了许许多多的腊肉、香肠,有的还挂有腊鸭子,那腊肉的香味儿沁人心脾;从桥上休闲的人们脸上的笑容里,四川、重庆的人们生活的非常幸福;从玩耍孩子们的欢乐中,看到了年味儿愈来愈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