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592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碗窑的灵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9-8 20:30: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table cellspacing="1" cellpadding="0" width="92%" align="center"><tbody><tr><td align="center" height="30"><p><!--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p><p></p><p><!--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p></td></tr><tr><td valign="top" align="left"><div align="center"><h1>碗窑的灵魂</h1></div></td></tr><tr><td valign="top"><div align="center">手工制瓷工艺濒临失传</div></td></tr><tr><td valign="middle" align="left"><div align="center"><!--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div></td></tr><tr><td valign="middle" align="left"><hr/></td></tr><tr><td align="center"><a href="http://www.wzrb.com.cn/"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00">http://www.wzrb.com.cn/</font></a>   <!--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2006年07月29日 08:36 <!--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td></tr><tr><td align="center">&nbsp;</td></tr><tr><td class="p14" align="center"><div align="left"><!--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p><table cellspacing="2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tbody><tr align="center"><td><p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pic.66wz.com/0/00/08/20/82029_430474.jpg" border="0"/><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td></tr></tbody></table></p><p align="center">  ▲碗窑早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产的青花碗,现村民家中有少量保存。 <table cellspacing="2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tbody><tr align="center"><td><img alt="" src="http://pic.66wz.com/0/00/08/20/82025_401715.jpg" border="0"/><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td></tr></tbody></table>  ▲窑工余振镘在窑间为游客表演陶艺。 <table cellspacing="2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tbody><tr align="center"><td><img alt="" src="http://pic.66wz.com/0/00/08/20/82028_526927.jpg" border="0"/><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td></tr></tbody></table>  ▲老窑工陈细笃手拿早年自己做的箸笼。 <table cellspacing="2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tbody><tr align="center"><td><img alt="" src="http://pic.66wz.com/0/00/08/20/82030_992100.jpg" border="0"/><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td></tr></tbody></table>  ▲碗窑早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产的箸笼,现村民家中有少量保存。 <table cellspacing="2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tbody><tr align="center"><td><img alt="" src="http://pic.66wz.com/0/00/08/20/82026_553541.jpg" border="0"/><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td></tr></tbody></table><br/>▲现存的龙窑。 <table cellspacing="2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tbody><tr align="center"><td><img alt="" src="http://pic.66wz.com/0/00/08/20/82031_641593.jpg" border="0"/><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td></tr></tbody></table>  ▲碗窑古村落外貌,桥墩建造水库后,碗窑下窑被水淹没,现存半岭和顶窑两部分。</p><p>  朱建德 文/摄</p><p>  省政府近日公布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名单,苍南碗窑榜上有名。前几天,桥墩镇政府一位工作人员对笔者说,该村的手工制瓷工艺如今濒临失传,希望引起关注。为此,我即赶赴碗窑村,寻访手工制碗工艺传人。</p><p>  余振镘的陶艺秀</p><p>  余振镘坐在车头盘上。车头放着一团陶土,左手的中指和食指伸进拉斗,轻轻勾动,转盘呈逆时针方向快速转了起来。5秒钟之内,一个碗的雏形就在他的手中出现了。</p><p>  这一天是2006年7月15日,余振镘在作坊里为我们做了一场陶艺秀。2002年10月1日开始,苍南县旅游部门在碗窑现存的陶瓷作坊里恢复了一个车区,从当地尚在的窑工中,指定较年轻的余师傅为陶艺师,随时为游客提供古法制碗表演。</p><p>  余振镘今年58岁。当年为避明末之乱,他的先祖自福建省连城县内迁至蕉滩碗窑,并以原籍旧业——烧制陶瓷器皿为生,传至余振镘这一辈已11代,代代皆为窑工。就像大部分的碗窑子弟一样,余师傅没上过学,长到18岁时,就挑着土箕,在附近山上四处寻找高岭土了。高岭土也长草,只是颜色稍白于普通土,取几颗捻碎后,滑滑的,很细腻。当然这仅是初测,真要用作陶土,还需经过严格的试验——用水碓捣碎、在土斗里洗成浆,做个样品,放进窑里去烧。如能烧成,该处土即可放心取用,直至挖竭取尽(最多的一穴据说取用了300年)。</p><p>  待与陶土混得透熟后,余振镘也20岁了,父亲又让他去车区和窑间。其实并不是每一位窑工都得熟悉前后各环节,碗窑分工相当明确:供、烧、制等皆有专人负责。余振镘的手很巧,半年学徒工过去,手艺就赶上村人的中上水平,艺成后就为家里挣钱了。</p><p>  此时,余师傅再次转动车头盘,几次之后,泥巴顶部又“长”出了一个碟子。随后,酒杯、酒壶、花瓶等纷纷魔术般地从余师傅手中变了出来。余师傅告诉我们,外来的游客常捧着土黄色的泥碗舍不得放手,非要带一只回去不可。游客走后,其余的泥碗就被余师傅掷回陶土堆,回复原形。我们问他是否为自己的作品伤感?余师傅淡淡一笑,说:“原材料没少掉,也好。”现在他每个月拿旅游局300元工资,每天要在村里候着,游客来了,就要为他们表演,想到镇上玩两天都走不开。但余师傅还是挺高兴,满心希望游客能来得多一些。闲下来时,他去附近的山田做做农活。有时一脚踩过去,发现是陶土,便习惯性地弯下腰。但马上又想:挖过来做什么呢?那一筐土做了一个月,还没少掉一坨呢!于是他直起身子,一声不吭地走开了。</p><p>  陈细笃的40多本通书</p><p>  参观完余振镘的陶艺秀后,我在碗窑半岭陈氏祖宅敲响了老窑工陈细笃的家门,为我开门的陈细笃见面第一句话就是:“同志,你找谁?”经一番自我介绍后,老陈才恍然大悟说,“记不起、记不起了,看我这头脑!”</p><p>  自2000年开始,我对碗窑开展田野调查以来,曾不下10次专门找老陈了解情况。每次见面,他都记不起我,需要我反复介绍和解释,才知道我是谁。</p><p>  这次,老陈和我聊得高兴,搬出了他的宝贝——收藏40多年的40多本通书。通书是一种“民间日历”,民间为结婚、出殡、建房等红白喜事选日子时常常翻阅。碗窑村民为了讨个“好彩头”,烧制陶瓷时,有时也查看通书选个“好日子”。从一本本发黄卷角的通书上,我仿佛看到老陈一生和泥土打交道的经历。</p><p>  老陈今年80岁,他的父辈从藻溪慕名搬来碗窑定居,当时碗窑远近闻名,当地流传着一句话:“吃鱼吃肉碗窑地,穿丝穿绸水头街”,慕名来碗窑学做碗、定居和开店做生意的外乡人非常多。冲着碗窑有工做、有饭吃,和老陈父辈一同迁来碗窑的共有6家陈姓人。老陈小时候家里人口多、生活困难,只读了一年书,14岁那年就到窑间跟父亲学做碗。老陈光做碗就学了近一年,用碗窑人的说法,是基本功打得扎实。上手后,又一道工序一道工序学过去。做碗手艺有10多道工序,陈老只有一道“装窑”不会。据说,碗窑就没有每道工序都会的窑工。</p><p>  像许多碗窑人一样,老陈家里大圈碗、小圈碗、点心碗、酒杯、酒壶、碟子,甚至花瓶、油灯、筷笼等日用瓷器,都是自己做的。如今这些东西丢的丢、卖的卖,已所剩无几。由于技术精湛,1984年退休后一段时间,老陈曾被福鼎一家陶瓷厂请去当师傅,直到手脚感觉不大灵活了,才又回到碗窑。</p><p>  村人找老陈看通书时是老陈最高兴的时候,他认为自己在村里也算起点作用了。老陈现在居住的房子结构很精巧,许多游客慕名来老陈家参观,都被挡在门外。但只要是熟人带路,老陈都大开门户欢迎。</p><p>  聊起过去的往事时,老陈说,在他童年时,碗窑还是很大很完整的。他经常到溪边摸鱼,如果山头飘过一阵黑云,哗哗地下起雨来时,小伙伴们就从下窑、过半岭、到顶窑,衣服都不大会湿。</p><p>  老陈还对我说,当时,碗窑下窑和顶窑为了争生意,留住自己的客户,分别造了两个戏台,并请来戏班演戏。较长的一段岁月,碗窑经常锣鼓喧天,戏文不断。下窑在唱,顶窑也在唱。这个班子还未开拔,下一个班子又已到来——温州各地区的戏班子,但凡稍稍出色的,都曾在碗窑献过艺,并且经常“斗台”。甚至为了生意,下窑和顶窑还发生过打架事件,被欺负的一方后来还邀请拳师教授拳术。</p><p>  老陈感慨地说,那时候真热闹、人真多啊!现在不行了,人走光了,房子也塌了。</p><p>  据《温州文史资料》和《平阳县志》记载,位于苍南县桥墩镇玉龙湖上游的碗窑村,最早形成于清代康熙年间。当时碗窑小小一个村落,竟吸引了50余姓3000多人聚居,拥有18座龙窑。清乾隆时,碗窑生产的青花陶瓷销至台湾。碗窑的鼎盛期持续了百多年,此后渐渐开始走下坡路。至清末民国初,碗窑已从生产几百个品种的细瓷,转为单一民用粗瓷的制作了。解放后,碗窑还是有几次起色的,先后兴办生产合作社,村民们的户口也迁为“居民”或“兼农户”。1958年,桥墩建造水库,碗窑在桥墩创办陶瓷厂,大部分移民都到陶瓷厂当上工人,只有少部分还留在碗窑继续做碗。碗窑的销售市场也在急剧地萎缩,按照碗窑人的说法,是“粗碗没市场了”,只好一再减少产量,直至1984年停产。</p><p>  学者的忧虑与构想</p><p>  一堆普通的陶土,到了心灵手巧的碗窑人手中,就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每制一个成品碗,从备料、粉碎、搅拌、制作、晒干、修坯、绘花、上釉、入窑、装窑、烧窑、出窑、分级等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全凭手工操作。过去的碗窑,大部分人都会这门技艺,可惜现在随着一些老窑工渐渐故去,会这门技艺的人已所剩无几。</p><p>  采访中,余振镘告诉我们,作为旅游纪念品的粗碗是有人要的,许多游客来碗窑都想要带几个回去做纪念。采访中他还提到一个心愿:那就是带个徒弟,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p><p>  许多专家学者来碗窑考察后,也发表了类似的看法。清华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陈志华教授于2001年8月29日来碗窑考察时说,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若没有乡土建筑是不完整的;研究中国的文化史,也不能没有乡土建筑。碗窑作为明清时期一个以生产日用瓷的古村落,其建筑也有它的独特性,尤其是碗窑村的手工制瓷是该村的“灵魂”,一定要恢复和保护。</p><p>  据文物部门调查,该村清代青花窑址保存较为丰富,主要分布在村周围山脚及下洋一带,烧制产品有碗、盆、盏、杯、瓶等,窑床设施和产品烧制、装饰等颇具瓯窑特色。其烧制作坊等原始设施,如水碓、瓷土漂洗池、沉淀池及窑床等遗址和遗物,尚能较完整地保存。</p><p>  目前尚存的一座龙窑,以砖土拱就,沿坡而立,层层叠叠,共有12级,又名阶级窑。这座龙窑1984年熄火后,近几年又重新点燃,但烧制的不是陶瓷,而是一种高炉用的耐用砖。</p><p>  一些有识之士针对碗窑手工制瓷面临消亡的现状,建议有关部门要引起重视,投入前期资金,并利用碗窑现有的作坊、工具及龙窑,恢复手工制瓷生产。相信生产恢复后会产生一定影响,这门古老的手艺也会传承下去。</p><p>  另外,恢复了手工制瓷,碗窑的另一特色也会凸现:那就是碗窑并非出现在边远地区,而是在经济发达、交通方便的沿海地区,距104国道和高速公路只有10多公里,加上村落周围景色秀丽,风光迷人,这就赋予碗窑更高的旅游观光价值,能为苍南整个旅游经济发展带来品牌效应。</p><p>  国内一些学者对目前我国传统制瓷方式的丢失非常痛心。他们认为:如不及时发掘和保护,几年后,随着大量老窑工的纷纷故去,他们的技艺、他们的经历连同他们的所见所闻都会烟消云散。</p><!--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div></td></tr></tbody></table>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2#
发表于 2006-9-9 10:43:27 | 只看该作者
啊,又是水库~~~
3#
发表于 2007-4-9 00:01:57 | 只看该作者
真漂亮的地方,怪不得<长恨歌>会选择这里拍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