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泰顺县老58省道西旸办事处水尾路段的小溪旁,花岗岩构造的桥基逐日增高,五六位木匠正忙碌着量材取木,加工廊桥桥身的构件。据悉,这座新廊桥是泰顺青年木匠曾家快主墨的第五座廊桥。值得一提的是,8座由董直机和曾家快两位泰顺廊桥传承人主墨的新廊桥,其中6座是由民间集资建造。按每座廊桥造价100万元计算,共有600万元民间资本自发注入了木拱桥非遗传承事业。
不让廊桥成“遗梦”,这是泰顺乃至世界的呼声,目前泰顺仅剩董直机和曾家快“一老一青”两位完全掌握传统木拱桥营造技艺的建桥师傅。2006年,同乐桥在董直机手里建成,被认定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座以传统技艺建造的编梁木拱桥。至今,已有6座廊桥“圆桥”,两座廊桥开始建造。在短短7年不到时间里,廊桥群落里的“新鲜血液”在不断增加,相当于每年都有一座新廊桥落成。
“一座廊桥需要2000余个大大小小的构件,规模大点的廊桥建造总费用在100万元以上。”曾家快介绍说,泰顺廊桥一般由民间集资建造,仅有仙居桥等少数廊桥由官方出资建设。“兴建廊桥,一般由当地德高望重人士作为‘首事’牵头,其他村民通过捐钱、捐工、捐技术和捐木头等方式参与。”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办公室主任薛一泉说,“首事”身份如今多为企业家,捐工、捐技术和捐木头等方式则一律改为捐钱,“泰顺百姓一直有着热衷公共事业的淳朴民风,这也是廊桥能够在今天得以延续的因素。”
曾家快告诉记者,如今泰顺人兴建廊桥的初衷,更多在于旅游景点的开发和民间习俗的需要。如雅阳镇埠下村的新建廊桥,有效盘活了该村的浙闽古道、清代赈灾义仓、明代抗倭遗址等景点,而西旸正在建设的廊桥也是旅游观光的需要。据悉,这些编梁木拱结构的廊桥,与当地优美自然风光结合,成为带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泰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季海波告诉记者,新廊桥对泰顺廊桥群落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补充,它们若干年后同样会载满岁月的厚重。他认为,修建廊桥,无形中让“非遗”技艺有了实践的载体,使得这项濒临断代的技艺,在注入新鲜血液后得以重放光彩。
西旸水尾路段的小溪旁新建廊桥 大笨钟 摄
来源:温州日报
该贴已经同步到 大笨钟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