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财出生在福建屏南县长桥村一个造桥世家,注定了老人一生与桥有缘,掌握着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这门古老“绝活”,成为廊桥文化最忠诚的守护者。
近几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木材稀缺、可用建筑空间不足等因素威胁到了木拱桥工艺的传承与存活,中国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木拱桥,不用寸钉片铁,完全用木头椽靠椽、桁嵌桁地紧密衔接而成。桥上还建有桥屋,能遮风挡雨,俗称“厝桥”,也就是廊桥。形似彩虹,横空跨越,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品类。以屏南等地为代表的闽东木拱廊桥,更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为中国桥梁史上“侏罗纪公园”。作为传统工艺的载体,木拱桥还是当地居民重要的聚集场所,人们在木拱桥上交流信息、开展娱乐活动、举行祭拜仪式,凸显文化特征。
黄春财家族就是屏南当地一个坚守廊桥文化的家族。祖父黄金书是清末著名的廊桥工匠,父亲黄象颜一生造桥三十一座。造桥工艺一代传一代,到他这里,已传了七代人。
“廊桥建造工艺若无工匠们代代相传,也许这建筑艺术奇葩真会成为不可复制的标本,随着岁月流逝而一天天残损消失。”言语间,黄师傅颇有些落寞。他十五岁跟随父亲学习木匠工艺,四处造桥建屋;二十岁便独立建造了上圪桥,成为这行当里相当于建筑设计师的“主绳”,既能设计,又会计算绘图且能指导施工。
上世纪60年代,由于公路桥梁的修建和现代建房技术的盛行,建造木桥木屋的手艺便没了用武之地。但是他依旧按照祖传方式把技术传授给两个儿子。2004年,黄春财带着大儿子黄闽屏开始迁建金造桥,还把长年在外打工的小儿子黄闽辉也叫回家来帮忙。金造桥建好的时候,大儿子已经作为“副绳”把名字永久地刻在了梁上。
去年6月15日,“BMW中国文化之旅”车队抵达福建福州,向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捐赠了30万元人民币,用于技艺的保护、传承和研究。
如今,但凡县内要新建木拱廊桥,多是请黄春财担任“主绳”。黄师傅说,发展廊桥文化和生态旅游让他重新有了用武之地。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有更多机会建木拱廊桥。同时,他也将全部建桥技艺传授给两个儿子,以使这项工艺传承下去,把廊桥文化发扬光大。京华时报
该贴已经同步到 大笨钟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