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31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温州古村落样本调查:逐渐消逝还是涅槃重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4 19:55:5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瑞岭村的一幢古民居里,眼下只有一名老人常住其中。翁卿仑/摄

春天的林坑村,桃花和民居一起迎客。翁卿仑/摄

瑞岭村的文昌阁保存完好。翁卿仑/摄

库村一景。刘伟/摄

本月13日,温州日报刊发题为《屿北村的困惑》的深度报道,探析有着“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金字招牌的永嘉岩坦屿北村面临的保护之困、发展之惑。报道见报后,不少热心读者致电,反映自己居住或所知的古村落也面临类似的困惑。

据市文物部门介绍,我市有着丰富的古村落及文物资源。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镇)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镇)16个、市级历史文化名村(镇)7个。这些古村落,不仅是各类古建筑的载体,更留存着当地居民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生产生活的演变足迹。

温州古村落的现状到底如何?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近日深入部分县市,探访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

古村落商业化

是保护还是过度开发?

3月20日,记者来到永嘉县岩坦镇林坑村,我国乡土建筑研究倡导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曾称之为中国古村落里“最可爱的地方”。

走进初春时节的林坑古村,映入眼帘的是绚丽绽放的桃花,它们被错落栽种在山涧小溪桥畔。循着村间干净的石头路往山上走,依山而建的都是木结构的古老民居。由于不是周末,当天游客并不多。来自河北的游客李女士对记者说,她最喜欢游玩古城,曾去过湖南凤凰、云南丽江等,但这些古城已经完全商业化了,让她觉得很遗憾,后来就有朋友推荐她来林坑。“这里远离喧嚣,相当舒服。”她说。

和李女士感受不同的是,林坑村党支部书记毛昌河眼下却正在为日趋饱和的游客量犯愁。

毛昌河介绍说,林坑村建村已有700余年,为当地毛氏聚居地。因该村多山林田地,且深藏大山中,几乎不受战乱侵扰,由此,林坑村独具特色的山地民居群得以保留至今。

2001年之后,随着林坑村广为人知,陆续有9户村民开办了农家乐。随着2010年诸永高速全线通车,来林坑游玩的游客更是呈爆发式增长。到如今,全村已有80%以上的家庭在经营农家乐。过去外出打工经商的青壮年村民,也纷纷回到本村,希望从中分一杯羹。

如今,游客在林坑村能看到统一规划打造的民宿式农家乐,全村共有52家。据了解,这是去年永嘉县开展民宿示范点创建的一个成果。根据政策,对于达到国际青年旅舍通常标准以上的民宿,政府按每个房间5000元至1万元不等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许多当地村民赚得钵满盆满。然而,烦恼也由此产生。毛昌河说,由于场地有限,目前村口仅有一个可容纳60多辆汽车的停车场。然而,去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最多的一天游客超过1万人次,原本就不大的村子被大大小小的车辆挤得水泄不通。“我们村目前一天最多只能接待600人,平时吃住都不成问题,到了节假日,人多就成了烦恼,村民的车已有近70辆,外来的车子在节假日根本没地方停。”毛昌河说。

令毛昌河颇觉遗憾的,还有村民生活方式的变化。他说,如今村民们都忙着做生意招待游客,几十年前村里谁家杀猪宰羊请邻里帮忙再热热闹闹宴请村民这类传统欢聚项目是一去不复返了。

林坑古村近年的变化,也令地方考古专家、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研究员蔡钢铁担忧。他认为,过去林坑之所以被众多专家和游客看好,源于它是楠溪江流域不可多得的保存较完整的山地民居古村落,村民的村居生活都较传统,与自然环境和谐一体。“一旦旅游资源开发过度,纯朴的山地民居生活原生态就被破坏了,长此以往,游客看到的是同质化的民宿,林坑有一天也就不再那么吸引游客了。”蔡钢铁说。

原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丁俊清则对此有不同观点。“古村落要保护,村民也要赚钱。没有钱怎么保护古村落?兴建民宿是一个办法,当然,首先是不能破坏原村的村貌和古民居本身的结构。”他表示。

显然,如何在旅游开发的同时注重留存传承独具特色的古村人居风貌,是林坑等逐步走向商业化的古村落们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还有一些古村落

慢慢老去尚待人识

3月19日,记者来到泰顺县罗阳镇洲岭社区瑞岭村。该村紧邻泰顺著名的国家级文保廊桥——三条桥、毓文桥,位于泰顺县与福建省寿宁县交界处。由于地处偏僻且村里没有古建筑被认定为文保单位,至今鲜有游人到来。但是,在陈志华、蔡钢铁等专家眼中,瑞岭村是目前温州地区最值得保护的古村落之一。

闲步瑞岭村,在该村村尾,记者看到,当地董氏家族的宗祠、寺庙及文昌阁等3座公共建筑紧挨而立。其中,始建于1662年、重修于1848年的文昌阁是泰顺地区少见的3层古建筑,而董氏宗祠则建于清朝末年。在村头,则保留着大片依山而建的古民居群。充分体现了丁俊清所说的温州地区古村落最大特色,即“公共建筑优先原则、涉外公共中心的考究及村口建设的讲究”。

据泰顺县文保所工作人员潘先俊介绍,目前保留下来的瑞岭村古建筑群,大部分建于1840年以前,当时瑞岭村是浙闽边境的交通要道,村里出过不少大户人家,因而村里的民居多是规模较大的合院式风格,门台、围墙等都建得相当考究。

不过,辉煌的过往如今已无迹可寻。记者在村里一幢名为“昌桥底”的古民居中看到,房屋结构依然完好,但是已经人去楼空,其开阔的庭院被村民租作了养鸡场。在另一处名为“梅树底”的四合院中,则只有一位八旬老人独居一隅,屋檐下堆满了烧火做饭的木柴。

这正是村主任董仁肃最为担心的一个问题。据他介绍,瑞岭村建村于元末明初,明嘉靖年间有董氏一族开始在此繁衍生息。该村目前总人口有900多人,但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发展,常住村里的只有200人左右,且多为老年人。一方面,很多老屋由于无人住居,逐渐出现倾塌的迹象,而村集体财力有限,想修却没资金。另一方面,由于无力配备灭火器等设备,村里的消防隐患不容忽视。“万一老木屋着火了,后果不堪设想。”他叹气道。

相较于瑞岭村,隶属于泰顺县司前镇台边村的圆州古村的知名度要大一些。这座古村位于台边村一条大溪对岸的山脚一带,前面是大片平整的田畴。

台边村党支部书记陈尚松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该处还是郁郁葱葱的溪滩林,后来才被改造成农田。彼时,村民出村需趟水过溪,溪水盈满时则无法外出。最近十几年来,为了交通方便,村民陆续将新房建在了溪水对岸。这也是圆州古村如今得以较完整保存的重要原因。

据悉,圆州为当地黄氏及吴氏两姓家族聚居地,主要古建筑有洋头厝、老厝、第三份、外厝等几处民居,建筑规模较大。2003年,圆州村被列为泰顺县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丁俊清介绍说,圆州村的古民居群在建筑上独具特色。我市古民居一般都属于敞开式的合院式建筑,而圆州古民居入口的门巷都设有玄关,大院并不直面来客,显得婉约含蓄。

隐于深山的圆州古村开始受关注是在2008年以后。当时,电影《我的唐朝兄弟》剧组无意间在网上看到摄影爱好者拍摄的圆州古村照片,于是进驻该村取景拍摄。那之后的节假日,圆州村开始出现一些外地游客身影。然而,少量的游客并没有为该村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随着时间流逝,圆州村又再度被外人“遗忘”。

陈尚松说,村里的老宅能吸引外地游客慕名来参观,村民对此还是感觉挺自豪的。因此,去年听说县里将下拨10万元专项修缮资金,村两委马上先垫付了10万元,将漏雨老宅都翻修了一次瓦片。今年,村里打算将古民居都修缮一遍,村民纷纷响应,然而有劳力,却没有足够的资金。

记者从文物部门了解到,我市还有不少类似圆州村的古村落,尚未得到足够关注,就已经渐渐老去。如位于乐清乐城的黄檀硐古村,曾是我省唯一入选首批15个“中国景观村落”的村庄,近年由于缺乏保护,正面临消逝的危险。

千年库村

能否守住一个保护样本?

3月24日,记者从市区出发,车行3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位于泰顺县筱村镇锦库社区的库村。根据记载,该村建于唐朝年间,迄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具有深厚的耕读文化底蕴。

记者在库村看到,组成库村的包宅村和吴宅村各被一条溪流环绕,两条溪流在两个自然村的分界线上汇聚成为一条溪流。村中的大部分宅子都有石头垒成的围墙,因为年代久远,围墙上布满了青苔和老藤。包宅村和吴宅村以世英门为界。世英门又名石门楼,全部用石头建造。世英门前是贯穿吴宅和包宅的卵石大道,东侧路边立着一棵古柏,相传是唐朝谏议大夫吴畦当年迁居到此时亲手种下的。

在库村村党支部书记包国富看来,该村古民居得以部分保存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上世纪80年代中期,库村一带通了公路,为方便交通,一些有经济能力的村民纷纷将新房建在了公路两侧,并逐渐发展成如今的库村新村。包国富说,古民居的保存也源于村民的宗族荣誉感。老一辈人都知道库村历史上出过吴畦等大人物,他们的故事在大家口中代代相传,对于祖辈留下的老宅,历代村民都会尽力去修缮。

省作协会员、现年50岁的库村本土作家包登峰向记者描述他儿时记忆中的库村:“我近20年都在外闯荡,所到之处,觉得没有一个村落比库村更美……村子被五座大山环抱,村中有一座小山包,远望去就像一颗圆圆的珠子。进入村口,首先看到的是一棵千年大樟树,枝叶遮蔽了村中的溪流。古建筑群之外,是广阔的田野。通往村外的是红枫古道,还有当时泰顺境内唯一的一座三层廊桥漈下桥。”

包登峰记忆中的库村,尽管如今已经无法看到,但他依然将其视作自己的精神依归。“城市发展得太快,生活太浮躁,回到库村,我依然能寻回一些曾经觉得美好的东西。毕竟,那些古村落群还原样保留着。”包登峰说。

据锦库社区党委书记蓝锡俊介绍,当地政府比较早就注意到对古村落的保护,2007年库村被列入第一批市级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名单时,一些村民自发对村道进行硬化,所幸得到政府工作人员的及时劝阻,使村中大部分卵石路得以保留。此外,当地政府还分别于2012年和2013年,先后投入50多万元对库村古民居的瓦片、围墙等进行了抢修。

包国富介绍说,库村目前有常住人口1200多人,但住在古民居里的村民只有100多人,且多为老人。和近两年当地政府提倡开发古村落旅游的热情形成反差的是,大部分村民觉得这些老房子值得保留下来,却不认为它们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些老房子里,不知道那些外地游客为什么来这里参观。”曾有村里的老人这样对包国富说。

包国富和包登峰是村里少数坚持库村应该发展古村落经济的人。包国富一直在寻找投资商,希望通过股份合作的形式开发库村。包登峰也在寻求库村的出路,希望把其打造成画家、作家等文艺工作者憩息和创作的艺术村。“我不赞成收门票搞旅游的做法,我希望真正有保护意识的人士进驻库村,带动经济的同时也起到保护库村的作用。”包登峰说。

筱村镇副镇长王珊珊则告诉记者,镇里对于库村的未来,已经有了一整套方案。2012年,筱村镇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境内的徐岙底、库村、东洋等3个古村落都属于这个范围。根据保护及开发规划,3个古村落将被联合打造成一个中国古民居文化园。不过,王珊珊也坦言,库村的保护发展也面临着难题,如越来越多的古民居人去楼空、木结构老屋存在消防隐患、缺乏专项修缮资金等。

种种因素作用之下,作为我市古村落中少数几个目前保护较好且村民村居生活未受过度破坏的一个古村,库村能否在今后岁月中守住这一“保护样本”的称誉,依然未为可知。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翁卿仑  报道组:叶圣义 张陈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