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去的塔头底
濛濛细雨中,我们来到塔头底。塔头底位于泰顺县雅阳镇东向一公里处,是一个景色还算秀丽的古村落。
进入村头,映入眼帘是一棵长相奇特的歪脖子树,走近,才发现是人造景观。一般来说,有点历史的村子,其村口或村中心总有一株古老沧桑的“风水树”。在南方,“风水树”常常是榕树或樟树,在北方则多为古槐。我想,塔头底的先人建村时,应该也不例外,有这样一株“风水树”吧。
思索还来不及拉回,五六座大宅就扑面而来。这些清中期民居有序地建在山脚前,坐东朝西,面田背山。民居均为二进四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积较大,一般在800-1200平方米。民居正房大部分为七开间或九开间,左右厢房大多为四开间。
民居宽敞的空间被乡民们充分利用起来,庭院中掘池叠山,种树栽花;檐廊下及后院各尽所能,堆放杂物、农产品、农具等,并圈养家畜。
民间建筑,也有人称之为乡土建筑。它是原始建筑的继承和发展,人们可以从中看到纯粹的传统形态,在它的深处可以找到人类生活的原点。塔头底的民居也和浙南其它地方民居一样,堂屋前檐不做任何装修,直接与天井相连相融。檐廊不仅出现在正房前,也同样应用在厢房。它是民居建筑的重要通道,亦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而檐廊外的庭院则是一个公共活动空间,家族中的祭祀等聚众活动通常在此举行。
下厝,是此地季氏家族在塔头底建造的第一座住宅。据介绍:季氏始祖季茂龄祖居青田梅岐,明成化四年(1468)中举人,成化十九年(1483)登进士,擢高邮府尹,4年后入翰林。明正德戊寅年(1518)辞官返乡,迁至泰顺雅阳大坪后弯。清康熙己未年(1679),其后裔季德重、季德立两人游经塔头底,“观其山川秀丽,竹苞松茂”,是居住佳地,遂决定移居。
清早期民居风格的下厝,系三合院式建筑,门楼并不对准正房,而是采用“歪门正厅”的做法设在庭院的左前方。下厝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在一楼正厅的两棵金柱间设门。据说,当初,季德重、季德立等迁徙到塔头底时,住地周围是山林,常有野兽出没,危及人畜安全,所以建房时不仅在民居四周砌墙,还在厅堂前设门,以确保居住安全。
在一座潮湿颓败的老宅里,到处可见腐蚀朽坏的痕迹。只是门窗上精雕细刻的历史人物和故事依然清晰可辨。我们见到这家房子的主人,他黝黑忠厚的脸上已见不到一丝当年翰林学士的清俊隽永之气。但墙壁上一张张奖状却分明告诉我们,这家的小主人,或许能像他的先人那样脱颖而出,光宗耀祖。鸟儿飞走了,还会归来吗?蜿蜒的山路,闭塞的村庄可能会阻隔他的脚步。而那些留在这里的村人,已经在这古村建起了一座座“现代建筑”。彩砖装饰的外墙,铝合金的门窗,突兀地耸立在古村里,不由分说地强调了新一代塔头底人追求现代生活的权利。但由于地处偏僻、名气不大、游人不多等原因,塔头底人“旅游致富”的梦还要继续做下去。即便如此,我在房前屋后、溪边田坎还是看到了不该有的垃圾和上下翻腾的塑料袋。
也许,对塔头底来说,古村只能封藏在历史的卷轴里。如果不懂得珍惜,被遗忘反是幸运的。(朱建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