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大笨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泰顺古寨——金钗寨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03-11-21 09:32:16 | 只看该作者
下察溪到扬家岭这一段我走过,
风景很好,古树参天。
42#
发表于 2003-11-21 09:36:3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格格
内心真的很感谢你也很佩服不过即是同道中人感谢的话就不说太多了呵呵

我在想不管有没有被改道都全程把它走下来
不过这是个浩大的行走工程
应该分段完成它

我的初衷是做个调查路上可能会比较拖时间
所以人不适合多

我们还得做个详备的计划
就是如何去挖掘这个古道文化

张宅还要绕到金家坑去啊
这一段我小时经常走(有一个姑妈嫁那)
真佩服泰顺的挑担人他们从桐山出发一天一夜可以到达罗阳而且肩上还有重担哩
笨笨从大安到薛宅要多长时间啊
43#
发表于 2003-11-21 16:04:24 | 只看该作者
160里是16铺,一铺一小时也要16小时,一天走八铺需要两天,加上路上的考察,看来没有三四天是下不来的。我也觉得最好沿原路完整地走完它最好,这样对自己个人也是一个挑战!那时只好将自己当成脚夫了。
44#
发表于 2003-11-21 16:13:39 | 只看该作者
三川兄、利民兄,请教你们几个问题:
1、交阳曾氏最早搬迁的地点是上交阳还是下交阳?
2、家庙和水城厝还在吗?交阳我去过几次,没有深究。
3、始祖肇作公迁徙时间是否嘉庆十四年?
4、福建的原居地是同安吗?
45#
发表于 2003-11-21 16:29:42 | 只看该作者
(一)应该是上交阳现在也应该是叫上交阳
(二)家庙就在水城厝中水城厝中还有几座民居整体保护比较完整
(三)嘉庆十四年(1809)是肇作的儿子奎象到泰顺考察的时间他们家族迁交阳的时间是嘉庆二十年(1815),也就是奎象考察交阳后的第七年
(四)祖居地是福建泉州同安同严,当时邑内风俗强悍,争夺相杀,盗贼滋炽,社会环境很不安定,所以曾氏才产生徙居之念。

文利兄以上没错吧
46#
发表于 2003-11-21 16:40:56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懵古在2003-11-21 16:04:24的发言:
160里是16铺,一铺一小时也要16小时,一天走八铺需要两天,加上路上的考察,看来没有三四天是下不来的。我也觉得最好沿原路完整地走完它最好,这样对自己个人也是一个挑战!那时只好将自己当成脚夫了。


是啊踏着先人的足迹一路走下去
完整地把它记录下来
是份不错的资料
很有意义
[em05]
47#
发表于 2003-11-21 19:53:3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三川兄了。
48#
发表于 2003-11-21 23:07:34 | 只看该作者
[quote]以下是引用懵古在2003-11-21 16:04:24的发言:
160里是16铺,一铺一小时也要16小时,一天走八铺需要两天,加上路上的考察,看来没有三四天是下不来的。我也觉得最好沿原路完整地走完它最好,这样对自己个人也是一个挑战!那时只好将自己当成脚夫了。

如果真要3.4天时间走下来,那得春节或者长假的时候,才能成行
廊桥网里很多朋友都是上班的,3.4天时间走不开
如果一旦计划成行我也赞同沿原路完整地走完它
我喜欢挑战人生挑战自我
49#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1 23:26:28 | 只看该作者
好,我从未见过面的亲爷爷还是在桐山遇难的呢
而且在我们钟家的族谱上记载着还有本家住在桐山呢
50#
发表于 2003-11-24 08:30:50 | 只看该作者
应该是嘉庆十九年迁徙到上交阳。
51#
发表于 2003-11-24 09:19:15 | 只看该作者
确定吗
是否谱里有记载
我的"二十年"也是谱里查得的
52#
发表于 2003-11-25 10:18:19 | 只看该作者
家谱在我处,是十九年阿。
53#
发表于 2003-11-27 10:38:47 | 只看该作者
你要不过来核对一下,一泉。
54#
 楼主| 发表于 2004-1-19 10:32:41 | 只看该作者
格老师的这篇文章刊登在2004年1月17日的温州日报上了,大家可以找过来收藏了!/高兴
55#
发表于 2004-1-19 12:36:53 | 只看该作者

神秘的金钗柴


   
陈圣格   2004-01-17  

      泰顺县城东行5里即交阳村,再10里,可抵明清时期县内著名的山交龙护寺遗址,往北步行2里许,就到达沉寂于荒草杂树之中的山寨———金钗柴了。
      金钗柴位于南山峡谷南面一座临空突兀而相对独立的小平台上,四面皆高百丈的陡壁悬崖,仅南面一条2米多宽的羊肠小道通往山寨。远处看,小平台很像牛头,通向小平台的小道极似牛颈,故当地人俗称金钗柴为“牛头寨”。因为四面临空,深渊是天然的栅栏,所以建造者只在“牛颈”与“牛头”相接的那一面筑一道石墙就足以御敌。寨址现保存寨墙长约66米,最高处10米,石材为悬崖就地取来的片石。一块泛白的青石碑镶嵌于红褐色的寨墙之中,非常显眼。石碑中部横刻篆书“金钗柴”三字,字迹秀丽,左右两侧是楷书题款,内容分别是“交阳曾氏造”和“咸丰十一年八月吉旦”。寨门高3米,青石砌造,拱形,出于防御需要,建于寨墙的左侧。进入拱门,即抵寨内。近年来附近农民很少来此砍柴,这里的蕨类植物和灌木毫无拘束地疯长,几乎掩盖了地面的一切。村民说,寨内原先有房屋几十间,可容得下上百号人居住,可后来都坍塌了。传说中的古井也找不到踪迹。?望台上挤满了松树,挡住了前方的视线。尽管如此,当你站在寨墙上端,下临百丈深渊,即使是柔柔的山风,也会使你胆战心惊!
      为何称为金钗柴?据曾氏后人说,当时不好称寨,称寨就意味称王,犯大忌,所以建造者起名金钗柴,在闽南语(曾始祖迁自闽南)中“柴”与“寨 ”的音近。查《汉语大字典》:“柴”,又读“zhài”,其义为用于防卫的栅栏或营垒;《南史·齐高帝诸子传上》:“闽中豪帅,立柴自保”;《集韵·?韵》:“柴,篱落也。或作寨、砦”;《宋史·宗泽传》:“泽遣壮士夜捣其军,破三十余砦”。据此,“柴”即“寨、砦”,“金钗柴”即“金钗寨”。
      金钗寨是罗阳镇上交阳村曾氏二世祖奎象于清咸丰十一年所建,距今已有140多年历史。据说,曾氏另外还有三处山寨,系奎象兄弟所建,可惜其踪难觅。山寨的主要功能是防御,问题是,当时交阳曾氏为何要在离居住地10多里外的悬崖上花巨资建造山寨?
      交阳曾氏始祖肇作公于嘉庆二十年(1815)从福建同安迁入交阳,《交阳曾氏族谱叙》和《交阳记》详细地记录了曾氏迁徙前探寻宅基地的过程:肇作公对原居住地闽南凶悍、欺诈之民风十分忧虑,欲找寻一个“若古桃源者”徙而居之,于是命其子拱辰公“浮海至瓯择善地迁焉”。拱辰公于嘉庆十四年(1809)北上瓯地“堪与一途”,先后到过永嘉、乐清、平阳、瑞安,均未有得意之所。后拱辰公复游于瓯括之间,到达泰顺交阳。见其地“前有朝,后有案,四山环绕,水口交牙,左右有泉,其清如镜”,即回家禀报父亲。山寨的选址与住宅不同的一点是,山寨看重的是它的防御性能,但“龙脉”的观念根深蒂固。考察周边的地理形势,南边南院乡主峰向北发脉,诸山峰依次下降,逶迤至寨顶山时戛然而止,而金钗寨正好处在寨顶山半山腰突兀长出的悬崖顶上。依照古代风水理论,金钗寨正是龙脉的归结点,是山脉的精华所在,是大吉大利地方。难怪曾氏不辞劳苦,将家族的防御系统建造于此。
      考察泰顺其他大姓,还没有发现有家族兴建的防御性山寨,这也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我们还是仍然依曾氏家族固有的个性去分析吧。前文提到,肇作公是忧虑闽南凶悍、欺诈之民风而动了迁徙之念的。拱辰公寻新址时到过瓯地,瓯地虽“风物繁华”,然地处滨海,“会寇患不免也”。看来,曾氏迁徙的主要目的是“避乱”,安全排在第一。交阳曾氏这种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从迁居交阳后曾氏所建建筑物上也可以反映出来。曾氏迁居交阳,先后建成水城厝和仓楼等坚固耐用的建筑物,水城厝仿照福建永定土楼的形制,外围建有高墙,有很好的防御性能。仓楼也称土楼,是堆放谷物和农具的场所,紧急时候可用作防御场所。仓楼原是福建的“土特产”,方形结构,只有一大门供出入,其封闭性最好,是介于山寨和民居之间的建筑物。
      实上,交阳曾氏建造山寨的原因除了曾氏本来具有的防范思想外,主要与道光年间泰顺的兵燹大有干系。金钗寨竣工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八月,之前的兵乱情况是:咸丰八年(1858)四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部占领云和、景宁,清兵败绩,退避泰顺。司前、罗阳一片惊慌,县绅林用霖倡筑景宁上燕蚊虫垒(今属黄桥乡)隘口,率团丁上隘防守。3年后即咸丰十一年(1861)也即金钗寨竣工的那年,泗溪、雅阳一带的部分乡民加入平阳“金钱会”,是年,“金钱会”攻打福鼎,后欲攻泰顺,因受泰顺乡兵和村众的分头拦截而撤退。
      我们无法知晓金钗柴竣工的当年曾氏是否有过避难金钗柴的经历。但自太平天国之后,泰顺境内无大的动乱,也就无需劳师动众了。这样看来,金钗柴自建造至今,也许没有一次派上用场。但作为时代的见证,它还要默默地在悬崖上的灌木丛中坚守下去。

本文摘自《温州日报》
56#
发表于 2004-1-19 13:04:48 | 只看该作者
哦,什么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