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0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启新:吃出书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6-1 16:37: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民以食为天,但中国传统还是讲“君子远庖厨”。故长期以来,正而八经的罗列怎么烧法、怎么的加调料、怎么个火侯的书,正史上鲜见,稗史杂记也是零零散散的,总归没有底气似的。虽说孔老夫子和孟老夫子是一个例外,一个是说“不得其酱不食”(《论语·乡党》),一个是说“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说明他们对吃是有讲究的。之后,单独说到吃的好像很少见的,到了清代才出了个袁枚,有了本比较象样的《随园食单》。用专业的眼光看是可以的,就是这位60来岁还喜纳妾的才子,天下的美食也是无法有通吃的福分。那食单由现代食客们来评也仅是比普及水平高一点罢了。其实这三百六十行,行行有本经,打心底里谁也不敢小觑吃的,毕竟吃是很费神很有讲究的事,再简单到一日也得三餐,再朴素到馒头加白开水,馒头也会是因时因地而不同的。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北大进修,早餐都到三角地边的学三食堂买馒头,这馒头就是泡开水越泡味越好,而我家乡的馒头小而轻,一放入水中就成为白茫茫的一片,成糊了,惨不忍睹。
  现在是好了。人一富足起来,吃就可以讲究起来,又恢复到讲吃的大国的风采,美食家们以吃为荣。因为在中国,连叫化子都有上得了大桌的名菜,那道菜有个响当当的名字———叫化鸡!最妙的是,中国文化里对“食”的评价是,“能吃是福”。这叫“口福”。如果可以用文字从容的记述下从佳肴上餐桌入眼入鼻入口入肚的全过程,这套用沈宏菲的话叫《写食主义》,它就变为“眼福”了,比如沈宏菲的这桌文字盛宴我是经常从书架上抽下来过过眼福的。这色香味竟可以常“吃”常新。为什么,有掌故。这与千年的食大国的身份是相称的。如那本叫《老饕笔记》的,也是可在掌故堆里闻香识玉。记得哪位美食家说过,如果美食也分感性和理性两个层面,餐桌上的菜色算是理性中味觉的那一半,没有听到美食掌故,就是失落的感性,少了感性的深度,再美味的餐宴就像是没有灵魂的美女,勾不起思念的余绪。如今的美食家都是聪明人,再一般的传说杂侃,里闾野闻经妙笔一摇,竟也可以吐出莲花来,吃着吃着不经意间就吃出一本书来。吃也是可以“立言”的。大概当初袁才子写《随园食单》是不会有此想法。
  现在书市上“吃书”已成火候,稍作整理也是非常的了得。如去年出版的刘枋的《吃的艺术》(山东画报出版社),逯耀东的《肚大能容》(三联书店),蔡澜的《蔡澜美食教室》。而今年,一些蒙尘多年的“吃书”也纷纷登场,如熔文学、历史、美食、旅游于一炉的《品位传奇》(三联书店),充分体现食物的艺术感的《食物恋之情欲料理》,图文并茂,极富视觉冲击力。值得一提的是,《肚大能容》一书至今仍在书店的销售排行榜上占一席之地。这位台大历史系的高材生,当为自己的旁门左道取胜而高兴。
  可以肯定,休闲的时代,吃是离不开的,而“好吃”的书,养眼又养胃,在吃的大舞台上,不知又将制造出多少新的美食家,今后还会吃出什么书来。 高启新
</P>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