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3102|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谢谢廊桥网的帮助!!!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04-10-21 23:52:53 | 只看该作者
<>是的,泰顺行给我们全体留下了美好而又难忘的印象,不光是这里美丽的风景,更因为这里善良纯朴的人民。所到之处,无论是问路还是吃饭留宿,都是真诚的笑脸和热情的帮助,泰顺人太好了!!</P><>我们会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每个人,让大家都来泰顺,都来看看这个网站~~</P>
2#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2 00:02:11 | 只看该作者
<> </P>
<>全体车友在泗溪北涧桥的合影</P>

<>
</P>
<P> </P>
<P>车队在去筱村的山道边小憩
</P>
3#
发表于 2004-10-22 09:09:16 | 只看该作者
嗯,好贴,顶下先。
4#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1 17:23: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此,首先要严重感谢大笨钟等各位版主们对偶们的悉心指点,使得我们在国庆期间的泰顺自驾游取得了圆满成功!回来后由于一直较忙,没有及时向大家汇报,抱歉了~~</P>
<>回顾四天的旅程,感觉比较令人欣慰的有以下几点:
1. 全体人车平安,高兴出门,安全回家,这是最最重要的一点。
2. 全体参加同学表现出了高度的合作性,大家非常团结友爱,气氛非常的和谐,即使在很累很辛苦的情况下仍然表现出了高昂的FB斗志。大家在旅行的过程中都表现了良好的素质,所有人都把吃用后的垃圾随身带走,绝不到处乱扔污染当地的秀山丽水。
3. 所选驾驶线路比较合理,1200公里的路线上涵盖了高速,国、省道,县道,山路,以及恶劣的搓板路,包容了各种路况,使大家充分体验到了驾驶的乐趣,也从另一方面验证了我们菲车的优良通过性。
4. 一路风景非常完美,尤其是泰顺山区的美丽景致令人难忘。4天中,我们先后游览了缙云的仙都景区,寻访了泰顺的8座著名的廊桥,3个古村落,仕水碇步,还有苍南的古碗窑旧址。虽然正值国庆长假,但除了寥寥的背包族及自驾车外,游人甚少,完全没有热点景区那种人山人海的恐怖,大家玩的非常尽心。
5. 4天旅程一车两人的所有费用(不算个人消费)在1500元左右,当地消费低廉,花费不多,旅行的性价比不错。</P>
<>我们的路线:杭州-缙云-云和(宿)-圆周-仙居-罗阳-筱村-罗阳(宿)-三条桥-三魁-雪溪-仕阳-泗溪(宿)-苍南-杭州</P>
<P>同去的6车13人发了不少精彩的作业在我们菲亚特俱乐部的坛子上,有兴趣的dx可以去看一下(都转过来太麻烦了),多多指教啊。 <a href="http://fiatclub.net/" target="_blank" >http://fiatclub.net/</A>  浙江,第5,6页。</P>
<P>其中我们有位同学-熊头还写了篇相当出色的文章,将在报纸上刊登的。</P>
<P>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车队会再次来到泰顺-这块美丽的土地!!!</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0-21 17:39:26编辑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5#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1 17:25:31 | 只看该作者
<TABLE  width="90%" border=0>

<TR>
<TD  width="100%"><IMG src="http://fiatclub.net/bbs/face/face1.gif" border=0> <B>廊桥寻梦记之一(费/D/奥/漫/天及LD们请润色)</B>
《廊桥寻梦记》,可能一共有1万多字,10多张图片,现陆续发上,请费/D/奥/漫/天及LD们润色!将在《空间》和《宁波日报》(副刊)连载。有用到各位图片作品,我会要求将原件(为了印刷质量,缩小的不能用)传给我。可否?


<p>
<>廊桥寻梦记之一</P>
<>[引言]</P>
<>常忆青,
与君依依解笑趣。
山青水碧,
人面何处去?
人自多情,
吟吟水边立。
千万缕,
溪水难寄,
任是东流去。”
——[无名氏·点绛唇] </P>
<P>残阳如血。
我在市区一座写字楼里看着窗外拥挤的车流和人潮,思考着关于“恒久建筑”的含义。桌子上,有关泰顺的照片零乱地堆放着。心中又一次情不自禁地低低吟起了这首题写在三条桥风雨板上的《点绛唇》
于是,心灵突离这喧嚣的尘世,重回了那片至纯至净至美的山水之间,回到了那些在天地之间孤傲矗立着的廊桥之上。
泰顺位于浙江南部,洞宫山脉和南雁荡山脉双脉交叉,形成崇山峻岭、旷谷幽回的地貌。山多,溪涧多;溪涧多,自然就桥多。“遥闻前山相对语,跨绕溪谷数里程”,对外交通自然就“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了,比较重要的古道有罗阳镇通往温州的“温州大道”和沟通浙闽两省的“桐山大路”。古道悠悠,留下了无数行色匆匆的身影;古道沧沧,承载了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行路文化。古道上的廊桥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泰顺民间桥梁数量众多,结构类型多种多样。据《泰顺县交通志》记载,到1987年底,全县现存桥累计共958座,包括木拱廊桥、木平廊桥和石拱廊桥在内的明清廊桥30多座。其中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木拱廊桥6座,即仙居桥、薛宅桥、文兴桥、三条桥、北涧桥、溪东桥(上两桥合称“泗溪姊妹桥”)。
“十一”长假,与菲亚特车友泰顺廊桥寻梦,虽然浮光掠影,却让我辈叹为观止,将终生难以忘怀了!
(图:沧桑古道)</P>
<P><a href="http://www.fiatclub.net/bbs/UploadFile/20041079193824037.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fiatclub.net/bbs/UploadFile/20041079193824037.jpg" border=0></A>
(摄影:奥滋得味)</P>
<P>[第一天/仙居桥/文心桥/文重桥]
我们一行6车13人早上8:00从云和城关镇出发,顺著名古道“温州大路”(现为52省道)而南,沿途山势嵯峨,高天流云,溪涧清波,古树葱茏,山水迤逦无比!途观司前圆洲古村落和飞云湖后,抵达仙稔乡仙居村。路旁院落多有参天古木,现时节正晒稻谷。过一小山嘴,募然间,仙居古桥,就这样远远地迴转过来,静静地横卧在一泓碧水之上了。
桥边有石碑,记此桥“始建于明景泰四年(1453),宏治四年(1491)、嘉靖四十二年(1563)重建,现桥为康熙十二年(1673)重建。桥屋十八间,80柱,单檐,长42.83米,宽5.30米,离水面高12.6米,净跨34.50米,是泰顺跨径最大的木拱桥。”清代文人张天树有“高低岭尽见清溪,长空一道飞虹度。”吟唱的就是这个遐迩闻名的仙居桥了,其人更有一绝《长桥夕虹》:“凌虚千尺驾飞桥,势控长虹挂碧霄。返照入川波汎汎,暮云拥树路迢迢。晴光飘缈岸空阔,石色参差影动摇。断霭残阳横两岸,苍茫落日见渔樵。”以清波、暮云、残阳、渔樵入诗,充满意境,美不胜收。
除我们一行人之外,仅三四游人。有当地某中学退休教师正临溪垂钓,见我辈兴冲冲上桥,自愿给我们讲解起此桥来历。据说这座桥曾让同济大学某教授(回来后查证乃同济大学原路桥系主任路秉杰)喜极而泣,当场泪水涌流,并不顾一切地跳入山溪,抚摸起仙居桥的每一寸肌肤。
木拱虹桥在中国桥梁史中占有很高的地位,与河北赵县的安济桥、泉州的万安桥、潮州海阳县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令人惑解的是其他三座桥至今仍存于世上,而虹桥却消声匿迹了。只有它那动人美丽的倩影被北宋画家张择端收入到后来蜚声四海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某次在日本召开的国际桥梁研讨会上,路教授曾随手用餐桌上的筷子搭出了一个《清明上河图》中“汴水虹桥”,把老外们看得目瞪口呆。
长期以来,路教授走遍中华大地,到处寻找着“虹桥”的现实存在。没想到在泰顺,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涧里,她就静静地横卧在流水之上,以千年不变的姿态,等待着某个神秘时刻的到来。我们均非桥梁专家,当时实无法得知仙居桥在桥梁史上的地位;但我们可以揣摸出路教授突见廊桥那一瞬间的狂喜心情;我们同样可以想象出仙居桥以绝世孤骜之态与知音重逢的惊艳美态。千年等一回!(行文至此,我也不禁泪盈满面。)
34.50米的净跨,一跨而越,高度净空,不用一颗钉子。结构严密,造型古朴,气势恢宏。建造至今,逝者如流水,几百年弹指一挥间,今日风采依旧。
(图:仙居桥)</P>
<P><a href="http://www.fiatclub.net/bbs/UploadFile/20041079152525469.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fiatclub.net/bbs/UploadFile/20041079152525469.jpg" border=0></A>
(摄影:奥滋得味)</P>
<P><a href="http://www.fiatclub.net/bbs/UploadFile/2004106196878830.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fiatclub.net/bbs/UploadFile/2004106196878830.jpg" border=0></A>
(摄影:费力)</P>
<P>
继续上路,路况已越来越差。速度15-20码,所幸车外景色怡人,群峰叠翠。时有山羊黄牛在路上慢行,中华田园犬卧睡路中,也常见老母鸡带领四五只小鸡跚跚过街……平添了许多兴致!不经意间,头车已在某田野边停下,对讲机传来“坑边村到了,大家下车”。
就路边的一个小叉口,与我们常见的田埂路没有两样。唯一不同的就是有青色白色的石块敷砌于泥路中,精光溜滑——就必是古道无疑了!沿着小路走,左边是正在收割的稻田,右边是小土坡和几间农舍。漫不经心地拐过小土坡,猛然间,红色的文兴桥赫然入目,下意识地停住了脚步,惊艳得都有点呆了。远眺着,一股暖流在心间悸动。暗红的桥身、黑色的盖瓦、歇山顶、金黄的稻田、青翠的群山,组合在一起是如此的和谐统一,格外温馨。
桥头石碑记载,此桥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全长46.2米,宽5米,单孔净跨29.6米。粗看起来和仙居桥没有什么区别,但当我们从桥下王上看,却发现一个有趣的地方:这座廊桥的中间部分是斜的!有中年农民路过,详问之,据说是当年建桥,请来了两位工匠,分别从两岸同时建造。两位工匠互相不服气,各自按照自己的主意建,最后合拢的时候才发现两边的高度不一样,这时也不可能拆了重建,只好把中间部分建成倾斜的了。
另一石碑,记载了当年主持建造和捐款之人的姓名。我等本不在意,后休憩中一细读,却又无疑嗟叹起来:文兴桥由当地人王光奕主持建造。为了建桥,他变卖了所有家产。桥建成后,王光奕已身无分文,只好乞讨糊口,筱村王家山同宗族人得知后,凑起三担米粮送给他,但王光奕还没吃完一斗米就过世了。王光奕共有八个儿子,家产变卖后,家中已无田可种。兄弟八人只好到景宁谋生,在山头上开些田园种蕃薯养家糊口,兄弟八人都无力娶亲……但山民们没有忘记他们父子,筑碑为记,永为留念。
因文兴桥边就是坑边村,山谷也相对开阔,稻田连片。加之又是收获季节,田野上鸡鸭成群,牛养遍地;桥下溪涧之上,有白色羽毛的鸭子戏水;农舍前,尚有七十老者在采摘扁豆,与其答语,却互不懂对方意思,只好指手画脚起来。其实我本义欲购此扁豆(城市菜场只见舶来之“荷兰豆”也!),只好作罢!
(图:文兴桥)</P>
<P><a href="http://www.fiatclub.net/bbs/UploadFile/200410711371513281.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fiatclub.net/bbs/UploadFile/200410711371513281.jpg" border=0></A>
(摄影:小D)</P>
<p>
<P>文重桥,与文兴桥不远,同样位于筱村镇境内,与仙居桥文兴桥不同之处是此桥为平廊桥而非拱桥,为重檐歇山顶而非单檐。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屡建屡毁,民国10年(1921)重建。廊屋十一开间,46支柱,桥面宽4.7米,全长26.2米,净跨22.40米。我们到达之时,正好夕阳普照,水平如静,桥影与倒影相映,秋水共长天一色,真真叹为观止!
(图:文重桥)
<a href="http://www.fiatclub.net/bbs/UploadFile/200410816193916728.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fiatclub.net/bbs/UploadFile/200410816193916728.jpg" border=0></A>
(摄影:天涯)</P>
<P>踏晚霞而归,天边霞光如虹。途经徐坳底古村落,又流连忘返多时,今暂且不表。晚宿泰顺城关罗阳镇。食山城小吃,又购得新鲜野生弥候桃,齿颊留香,甜美入睡。</P></TD></TR></TABLE>
6#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1 17:30:02 | 只看该作者
<b>廊桥寻梦记之二
</b>廊桥寻梦记之二
[第二天上午/三条桥]
去三条桥的路况实在不好(车友形象地谓之“搓板路”),从罗阳出发,一路颠簸了将近二个小时。车至半山腰,还要徒步半小时,对体力是一次很好的考验。但一旦得知此桥为历史最悠久也是最漂亮的廊桥时,大家确也气宇轩昂地加快了脚步。沿路走到尽头,有农舍,屋边有山羊怡然自得正吃得膀大腰圆。屋前一石板古道,向下延伸,朝向山谷的一侧长满参天的松柏,另一侧是金黄色的稻田。有一层淡淡的薄雾飘荡着,空气也分外的清新。
延古道往下五百来米,我们已是上气不接下气了。见一老妇担柴在前面拐弯,拾级而下,峰回路转,横亘谷底的三条桥就悄无声息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蓝天白云,两列青山,一溪碧水,一条小径,一座廊桥。优雅而从容,让人心颤不已。让我裹足不前,从远处细细地打量起来:
这就是三条桥啊!远遁于山野之间,淡泊、朴实、素雅。周围更没有电线、钢筋混凝土的楼房和白色塑料垃圾。经历了几百年的风吹雨打,遗世孓立,默默陪伴着山野的清风明月和偶尔路过的山民、牛羊。“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这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古廊桥!
三条桥,横贯于泰顺最偏僻的洲岭乡和洋溪乡交界的溪流之上,是古时浙闽交通的“国道”!清朝道光二十三年重修三条桥时,居然发现唐朝贞观年间的旧瓦,于是被记录在泰顺的《分疆录》中。近年又有人从廊桥顶上发现刻有宋绍兴七年的瓦片,并在上游10米处的石壁上发现唐宋时期的旧桥遗址,从遗址的柱孔结构看,它与明清时期的木拱桥结构颇为相似。桥梁专家据此推断,三条桥有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虹桥,比《清明上河图》中的宋代虹桥更为悠久!
担柴的老妇早已步入廊桥,释担休息。我们却一步一停留,不停地用手中的相机拍摄下三条桥的傲然丰姿。一步一景,美丽纯净。
慢慢地与她近了,慢慢地与她亲了,却又慢慢地伤感起来。作为一观景的旅者,一种孤寂凄凉的感觉从心底慢慢涌起:行者匆匆,又能有多少人能理会得了此桥遗世独立的孤傲!进入桥内,一首题在桥侧风雨板上的《点绛唇》令人无比遐想:“常忆青,与君依依解笑趣。山青水碧,人面何处去?人自多情,吟吟水边立。千万缕,溪水难寄,任是东流去。”没有署名,像是一文弱书生为情所伤,一时感慨而随手写下的?抑或是真有一段婉转流长的爱情故事发生?我们无从考证,唯相互唏嘘了一番。
桥头有香炉,里面点着二三支香烛,生起袅袅轻烟;桥上还有自助捐款的木盒,安装在毫不起眼的地方。想当年,商贾行旅奔波浙闽之间,以辛劳换财富,风餐露宿间,能避风遮月的廊桥将会是他们行程中最为温暖的精神抚慰。即使是一介山民,也在每天路过的廊桥上留下风调雨顺的平安祈望,廊桥自然成为一种精神的寄托,这是泰顺廊桥的人文魅力。
三条桥就是这样的一座廊桥,神秘、纯净、孤傲但祥和,“饮木兰之露,餐秋菊之英”。伴着轻脆的鸟鸣声和潺潺的流水声,我默默地坐于桥下溪石之上,溪水涤足,心灵也变得开阔舒展起来。少时读屈原《九歌·湘夫人》,半懂不懂,今日始恍然大悟哉!
担柴的老妇蹒跚着渐渐远去,我们也即将离去。
回程在旅馆听说当地村民正和县水利局打官司:下游要建水电站,而三条桥的位置又是在两座山之间的山谷里,所以水电站建成后势必将被淹没。泰顺民间,正轰轰烈烈地开展着一场“保卫三条桥”的战争,支持者响应者云集……
(图:三条桥)
<a href="http://www.fiatclub.net/bbs/UploadFile/200410910232997254.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fiatclub.net/bbs/UploadFile/200410910232997254.jpg" border=0></A>
(摄影:乘风)


<><a href="http://www.fiatclub.net/bbs/UploadFile/200410910334462622.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fiatclub.net/bbs/UploadFile/200410910334462622.jpg" border=0></A>
(摄影:乘风)</P>
<p>
<p>
<p>
<>
</P>
7#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1 17:31:27 | 只看该作者
廊桥寻梦记之三
[第二天下午/薛宅桥 /刘宅桥]
<>从三条桥所在地洲岭往三魁镇方向进发,途中遇到一二处路面改造,只能半幅通行,至三魁镇已是下午一点。转入一小路进入饭店,对面就是镇上鼎鼎大名的“张氏大宗祠”,漆黑的大门紧闭,门楣上红色横幅几近褪色,字迹模糊。用过中餐,步行于树荫溶溶的小街,街边有几家店主聚在一起正开心地玩着一种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的纸牌,其他行人和店主都用友善的目光打量我们一番,复又回归其悠然。街边甚至街中,有黄色、黑色小狗头尾相接,睡得正香。几乎没有车辆,偶然有一二辆外地车缓缓蛇行……
薛宅桥就位于三魁镇内,始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后多次重建都毁于水患;现桥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横跨锦溪,古名“锦溪桥”。全长51米,宽5.1米,单跨29米。该桥净高很高,故拱矢斜度较大,桥头坡度30有多米。桥屋十五间,单檐。《中国桥梁史话》有载。
可惜的是:薛宅桥虽然高大,但在她的四周却新建了许多高达五六层的钢筋水泥火柴盒状的建筑。我们想找个好的角度拍个照片却总也找不好。只有桥边的百年古樟树,郁郁葱葱,默默见证着薛宅桥的辉煌与衰败,衬托着薛宅桥高大的身躯,悲怅的身影。中国古语:“小隐于林,大隐于市”,薛宅桥应该算是“大隐”了!
桥屋上楣挂匾“爱我中华”,祖国山河确实无限壮美,但仍需我辈尽心尽力爱护啊!桥头有石碑两座,其中之一即为清光绪年之《立禁约》:“ 不许伐木。。。。。 ”(要查"漫步"照片,字后补)。考虑周详,申令严明,掷地有声。至今朝,虽水泥新路已砌,然百年廊桥岂可忽之!况且又是几辈先人呕心沥血所成,承栽着多少人文魅力!
归来查询有关“薛宅桥”的记载,有一个故事最值得一提:
明万历己卯年(1579),三魁突遇罕见暴雨,山洪爆发,薛宅桥被毁。然经费不足,无力重建。至清乾隆己未年(1739),薛族准备重建此桥,然因廊桥在泰顺原称“蜈蚣桥”,桥东龟岩张氏认为张家宅地为“龟岩”,从风水来说是龟蛇之地,但此二物是最怕蜈蚣的,所以张氏族人力加阻拦,不予建造。后来,张氏将桥东转卖林氏,后薛氏又从林氏手中将地买了回来,薛氏族人方才“复旧之心益坚!”
又到了咸丰六年(1856),薛氏家族在当地几家大户支持捐助下,于八月十五开工重建,龟岩张氏却以薛氏越界建桥为由告至官府,“县令兴受贿,差封木石”,不准建桥。可没想到此次造桥得到了附近很多家族的支持,邻近各处出工出力者日以百计,已非官府所能封得了了。张氏聚族来抄,薛氏聚族约号防守,“守者鸣锣,合族母催其子,妻耸其夫。百人刻集,日夜防卫,几如戒严。”终于至八月二十九日辰时,桥梁拱架完工。“不料巳时拆架,桥化长龙卧波也。”好不容易建起来,却又倒了!总结出来的教训是“速成之故”。再建,再倒!桥木也都遭水漂尽。薛氏“一时咎张之心愈愤,而捐建之心愈坚。合族会捐桥木……”,另请工匠再次准备建桥,而张氏更加力阻。
不久,新县令杨炳春到任。杨县令莅任后亲身勘测后下了一道朱谕,要求“即日兴工,毋缓毋怠”,如再有强横出头妄阻的必严办不贷,时为咸丰六年(1856)十一月二十一日。十几天后的十二月初九,拱架初成。第二年四月廊屋上梁,至五月薛宅桥终于全面告竣!一直矗立至今。
从桥毁到重建,共历时278年,三举而终成。期间更有朝代更替,社会动荡,薛张两家,五六代人恩恩怨怨。今日我辈看来,期间肯定发生过多少卧薪尝胆、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故事;抑或发生过青梅竹马、芳心暗许、牛郎织女的动人爱情典章……我不是剧作家,不是小说家,只是瞎猜而已。三魁镇有幸,留下如此经典!薛宅桥更有幸,成为故事主角!
(图:薛宅桥)</P>
<><a href="http://www.fiatclub.net/bbs/uploadfile/20041071148397912.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fiatclub.net/bbs/uploadfile/20041071148397912.jpg" border=0></A>
(摄影:小d)
<a href="http://www.fiatclub.net/bbs/uploadfile/20041071456494908.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fiatclub.net/bbs/uploadfile/20041071456494908.jpg" border=0></A>
(摄影:雨中漫步)</P>
<>探访刘宅桥,与前面又有不同。仙居桥、三条桥都是隐于山谷之中,沿沧桑古道千转百回后才得见真颜;文兴桥、文重桥虽邻村落但也需拐弯抹角方可觅见;薛宅桥更是“大隐于市”……惟有这个刘宅桥,车停于一大片水稻田前,很开阔,有农夫劳作;远景为山,似笔架,刘宅桥的二层重檐就已经远远地突兀出来了,桥边有古民居(近观后得知乃刘氏宗祠),悬山顶为主,好几进……简直一山水国画!
有一三十来岁年轻人,见我们一行人前往,骑一电动车尾随。原来是刘氏宗祠看门之人!带我们进入刘氏宗祠内院,向我们介绍该祠该桥典故,娓娓道来,栩栩如生。后又取出一影印本线装书,赫然为《魁峰高阳刘氏洞下桥记》:刘宅桥,古称“仙洞虹桥”,木平梁廊桥,二层重檐。明永乐三年(1405)建,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重修。全长24.8米,宽6.15米,跨径9.2米,离水面高3.5米。建桥起因“一为高阳本境风水之系,一为往来负任担荷之便,一为经商过客休息之所,一为秋七迎福康乐之会。”可见,当年此桥同时起着交通、风水、路亭、宫庙等方面的功用。
乾隆五年(1740)刘宅桥重建,重建后细部构作未变——即还是按明朝风格进行重建的!为什么明朝的建筑就比不上清朝的富丽堂皇呢?为什么其他的明代廊桥在清代改造时按照了清的做法而刘宅桥却不是这样做呢?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很好回答:在中国建筑史上,明代是对建筑式样要求最严格的朝代,《明史•舆服志》载:“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官员营造房屋,不许歇山转角,重檐斗拱,及绘藻井,惟楼居重檐不禁……”。连官员都不许造歇山屋顶、勾心斗角、重檐斗拱,更不用说民居桥梁等“下里巴人”了!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却碰到了困难,难道刘氏家人重建此桥时,已经领悟到了现代古建筑修缮的普遍原则——“修旧如旧”了?领悟到了原则仍还不够,还得有会做明代构件的师傅!还有,既然她是明代廊桥,又怎么就建了朝廷所不许的“二层重檐”了呢?原因只有一个也是最简单的:就是当时重建时的师傅们技术水平还是明代的。重又回到泰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上来,四面环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形成了固有的延续几百年的田园牧歌式的耕作生活;中国古代工匠,不著书不讲学,讲究的是“师傅带徒弟”,代代相传的,在这个世外桃源里,外界新的工艺很少传入,明朝工艺也就轻轻松松自然而然地传到了300多年后的乾隆爷时代!也正因为“四面环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山高皇帝远,才会在泰顺的某个山头某条溪涧上“冒天下之大不韪”,枝楞出一个“二层重檐”来,也算一件乐趣事!
无论是仙居桥、文兴桥、薛宅桥等初建于明代的廊桥,甚至宋代的三条桥,文重桥更本来就建于清代,因均于清代重建,桥址也有变动,工艺是清式工艺,所以说到底实质上还是清代廊桥而已!只有这个刘宅桥,倒确确实实是明代廊桥!当然这是物质意义上的,文化内涵上她恐怕还无法与仙居桥、三条桥相比。
记起大学时读刘敦桢、梁思成等老先生的《中国建筑史》等,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把他们按中国朝代划分的各式建筑形式的特点背得滚瓜烂熟。后一遇古居,必自以为是口若悬河一番。现在看来,当时实在是读成“死书”了!刘、梁等先生主要活动于北方平原大地,测绘研究归类区分后确能成一家之言。但于南方丘陵,甚至崇山峻岭之中,难道真能按时间划分建筑形式及归类于相同的形制做法?除了时间,应该还有空间!我们在泰顺参观的古村落中,许多建于清代的民居往往用的是明代的做法,如果仅仅根据形制做法来考证年代,岂非大出洋相!
看门的年轻人陪同我们多时后自豪地离去。桥头有三位小姑娘摆好姿势,要求我们拍照,童心稚趣,难以拒绝。桥中有一初生埂狗,肥胖如球,自得其乐,生人不拒!……古老廊桥,仍旧处处孕育着新鲜美丽的生命精灵!
(图:刘宅桥)
<a href="http://www.fiatclub.net/bbs/uploadfile/2004109162395478.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fiatclub.net/bbs/uploadfile/2004109162395478.jpg" border=0></A>
(摄影:乘风)</P>
8#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1 17:34:43 | 只看该作者
还有不少的其他作业:奥兹版,小D版,费力版的作业就不一一转过来了,请大家直接去我们的坛子上瞧瞧吧,都是这次泰顺行的报道,谢谢指教嗷~~
9#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1 17:43:17 | 只看该作者
<>如果发错地方了(是不是应该发到“游记”版面呀?)请版主原谅并代为转移!!</P>
10#
发表于 2004-10-21 22:18:46 | 只看该作者
祝贺旅途有收获哦!看到你们玩的那么开心真是欣慰,希望下次再次光临泰顺呢,也希望把这个网站告诉更多想到泰顺来的朋友,我们非常乐意为喜欢泰顺喜欢廊桥的朋友服务!
11#
发表于 2004-10-28 22:52:07 | 只看该作者
我看到过你们的车队了,你还向我问路呢.在筱村
12#
发表于 2004-10-29 19:18:26 | 只看该作者
<>看来是几位建筑人,写的真不错.又勾起我的十一回忆了`呵呵`明天可能又要去泰顺,陪一位朋友去玩几天.</P><>你那边是精华贴`没注册不能看`建议你在这里详细的发一贴,觉得在这里有更多人希望看见你们的游记.</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