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光水尾亭,建于清咸五年(公元1855年),据里光陈氏家谱记载“清咸丰五年重建文昌阁并建水尾亭。”至今已有147多年历史(文昌阁建在村中心,文革期间被折毁)。
亭高9.42米,三层三重檐,平面作等边六角形,边长3.70米。这种六角亭,是泰顺县各类亭中的孤例。亭的最下部是一个高0.65米等边六角形基台。基台的边沿用宽0.45米,长4.40米的青石条交角钳镶而成,面积为55.4平方米,亭身六面,内外共12根圆柱,鼓形柱础。柱分前檐和亭身廊柱,两柱相距1.90米,对称亭身廊柱相距5.15米。前檐柱南北两邻均以折交木板凳,东西两邻均为通道。亭身以上为三层翘檐不设斗拱,只用叠涩方法挑出远檐。下檐是由亭身檐柱翘出前檐柱之外,中檐(二层)由亭身檐廊柱直上,上檐(三层)为亭顶。檐与檐之间是从大到小往上收缩,似如“崇”字形。上檐下壁外周围用竹编墙壁, 然后用石灰抹盖一层。据当地老人说,原外壁周围绘有花,鸟、竹、梅之类的花纹装饰图案,由于受长年的风雨淋洗和人为破坏,早已损毁无存,只留下极少的绘画墨迹的痕迹。亭内部结构较简单,室内不施亭心柱,却以内部区分为二层。蜀柱头另贴有一朵浮雕的荷叶花装饰。内顶为八角藻井图案,自下往上张望,好象一张蜘蛛网。
亭的翘檐部分,构成了此亭的主要特征。全亭各层翘檐部分自下而上逐层缩减。层面阴阳合瓦,屋背用砧瓦叠砌,远檐翘出,形成矛和的的抛物轮廓线条。每层檐尾部分似如鸟翼般的造型,给人一种轻快的舒畅的感觉。
亭刹部分用瓷缸自下而上,从大到小覆盖叠成塔刹顶。原葫芦塔刹顶有七层,在文革期间遭受严重破坏,顶尖四层,被炸毁,现只留下三层瓷缸葫芦塔刹顶。
里光水尾亭造型优美、结构考究、风格独特、天然如画。重楼叠阁,壮丽凌空。三层翘檐与亭身浑然一体,更显得雄伟秀丽。虽然葫芦塔顶刹遭受破坏,但是总体基本完整,保持着初建的面貌。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为研究浙南山区古代楼阁式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212216312585001.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212216325943204.jpg[/uploa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12 23:14:5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