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不到一年,有着600年历史的贵州省铜仁川主宫日前被一场大火烧得只剩残砖断瓦,起因竟然是因为这个宝贵的文物点被作为茶楼承包给个人经营。 <p>保护与开发孰重?文物开发怎样才能防止变成毁坏性“开挖”?正在北京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在表达出深深惋惜的同时,也对我国文物保护现状表示了忧虑,对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的关系谈了自己的看法。 </p><p>火灾现场:面目全非 </p><p>新华社记者在火灾现场看到,经过大火的焚烧,四合院式的川主宫已被完全烧毁,屋顶全无,地上木柱被烧得焦糊,现场一片狼藉。 </p><p>据目击者介绍,3月7日凌晨,川主宫突然发生火灾。虽然消防车随即赶到,但由于川主宫四面均被高墙环绕,消防员只有从墙外往内喷水,由于火势太猛、杯水车薪,无法遏制火势蔓延,只能眼睁睁看着大火吞噬川主宫。 </p><p>川主宫位于铜仁城区三江汇流之处的铜岩西侧,始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当时为四川旅铜客民会馆。馆内奉祀有修建都江堰的蜀太守李冰及二郎神像,是当地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建筑。由于多边通商,文化相互交融,铜仁地处黔境,却有川主宫这样有浓厚巴楚文化特色的建筑,成为铜仁历史兴衰的见证。1999年,贵州省政府将川主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了解,2000年,贵州省文物部门曾出资近50万元修缮川主宫,随后交铜仁地区管理。当年8月,川主宫作为贵州文物利用试点单位承包给个人经营,白天对游客免费开放,晚上则作为茶楼经营。铜仁地区公安消防支队负责人表示说,承包川主宫用于开展茶楼和饮食经营的负责人负有管理责任,目前已被警方控制,失火原因待查明后公布。 </p><p>文物保护:现状堪忧 </p><p>一场大火,牵动了两会代表委员的心,“600多年的古建筑就这样被毁之一炬,可惜!可惜!可惜!”长期在文化界工作的全国政协委员吉狄马加闻讯痛心地说。 </p><p>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赫章县民委民族古籍翻译办公室主任龙正清更忧愤地表示:“文物保护已经刻不容缓!”他还给记者讲述了当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赫章可乐遗址的状况。“明里是搞砖瓦厂,实际是鼠窃狗偷。而且来偷盗的人竟然敢开着小车来。再加上管理人力紧张,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造成可乐遗址病害、土体开裂、部分表面土体垮塌流失,保护实在堪忧。” </p><p>据了解,赫章可乐遗址是贵州从战国时期至汉代保存完好的具有独特贵州文化特色的古代文明遗迹,被考古界认为是“夜郎青铜文化的殷墟”,被评为2004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遗址共有15个墓群和3个遗址,但目前发掘的不到4%。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文史馆馆长顾久说:“居住在可乐附近的村民,有的猪圈上面都盖着汉代出土画像砖!不可想象有多少文物已被挖走。据说,可乐一年得到的下拨保护经费仅20万元。当地政府虽然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聘请北京大学制定了保护实施方案,但如果真的按方案实施,投入会高达几个亿,对贵州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来说,只好望洋兴叹。” </p><p>“如何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保护、发展文化事业之间关系?”吉狄马加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一大批经济建设的大工程相继付诸实施。但这一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保护物质和非物质传统文化。“有人称西部大开发在文物保护方面是‘西部大开挖’。适当、合理地进行文物挖掘是应该的,但一定不能进行破坏性挖掘。该留给子孙们办的事不一定非要今天做,”吉狄马加说。 </p><p>保护历史文化 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 </p><p>吉狄马加说,贵州铜仁川主宫被毁对全国的文物保护工作是一种警示和警醒。传统文化遗存是人类文明的记忆,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具有特殊的社会价值。它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p><p>近些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和文物保护工作,投入了大量资金。但目前看来,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这方面的投入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同时,在资金使用中要加强规划,加强各级党政干部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就是因为缺乏保护经费,许多文物单位被承包出去,用于市场运作。”吉狄马加说。吉狄马加认为,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物保护工作中,要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对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国家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做好保护工作。而且,对公益性文化设施能不能介入、如何介入市场运作,要做出相应的规定,不能各行其是。现在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入市场后,对于接待人数作出限制就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做法。 </p><p>龙正清认为,我国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出台实施以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已不少,应根据实际实施的效果对其进行修订,使其更有效地发挥社会作用,以避免铜仁川主宫毁于一炬的悲剧再度发生。顾久代表说,现在的普遍现象是,各地领导非常注重经济发展,往往忽略了文化建设,特别是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从目前各地文物保护现状来看,首先,各级部门对历史文化要重视,要尊重。而且从长远看,对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承将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有力推动。“应当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来爱护我们自己的传统历史文化。”顾久语重心长地说。</p><p>(新华网 周芙蓉、周之江、马勇 2007年3月13日)</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