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69047|回复: 18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同乐桥建造追踪散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2-16 12:52: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同乐桥的建造引起我极大的兴趣,
每道工序我都尽力安排时间前往纪录
只可惜生性懒惰
每次从现场回来后没有及时整理图文
有好几次均开了个头就再也无法继续码下去
更要命的是现在整理出来的文字也是极粗俗
我当时在想该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去写
我不想单纯以记录的方式把文字码出来
曾想过建造木拱桥中必然会有许多风俗方面的内容
那么时下是一个“非常时期”
各种风俗处于变异
我想以变异中的风俗之状况来写
可是这得花上大量的精力
小子无法完成
只好以散记的方式敲下以下的记录
算是对首事和工匠们的壮举之历程作一个简单的纪录吧。

写在前面

9月上旬的一天,我因写一篇有关廊桥的文字致电给岭北廊桥工匠董直机师傅,电话中,董师傅很高兴地告诉我,说他在心中藏了几十年的想建造一座木拱廊桥的心愿就要实现了,新一届村委会成员上任后,经过大家的几次慎重商讨,决定帮助董直机师傅在本村建造一座木拱廊桥,建桥资金由村委会负责筹集,董师傅只要负责建造木拱桥技术方面的事情。同几十年前首事找到董直机请他建造泰福桥一样,这次村尾村委会准备支持董师傅建桥,又是让董师傅激动得一夜没睡好觉。电话中,我迫切地问董师傅,建造木拱廊桥是否开始,他说开工仪式在农历下旬已经举行,闻听此言,我既扼腕叹息错失拍摄记录良机又暗自庆幸——好在得知此事还算为时不晚(后来得知,当地村委会还成立了廊桥建造筹备指挥部,他们的想法是在廊桥建造之初不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士,待廊桥建造到最精彩的部分——拱架合龙时再发出邀请),和董师傅通话还没结束,记录建桥全过程的想法马上在我脑海中形成。对于建造木拱桥过程的记录,其实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有相关人士采取了行动。2002年,央视十套《探索·发现》栏目组赴泰顺拍摄拍摄专题片《虹桥寻踪》时,计划中设想寻找一位民间廊桥工匠,运用传统工艺建造一座木拱廊桥,但当时泰顺并未发现能建造木拱廊桥的董直机师傅,摄制组最终在寿宁小东乡找到了廊桥工匠郑多金师傅,由摄制组出资在坑底乡的小东桥不远处,请老人现场搭制木拱廊桥。不过,当时只是为了配合专题片的摄制而简单地建造了一座小型木拱桥,6天后,郑多金建好了木拱桥的拱架雏形。虽然只是一座没有桥屋的“木拱桥”雏形,但该专题片却因增加了民间工匠现场绎建桥过程而添彩不少,而且该专题片对建造木拱桥技术过程的记录在廊桥工艺的史料记载也是极具意义。 2003年10月份,上海交通大学木拱桥研究小组曾专门和泰顺县有关部门商讨“按传统方式在泰顺重建木拱桥”事宜,县委书记周维亮还专门对此事作了批示:这件事意义十分重大,要发动社会各界积极捐资,支持廊桥建造。上海交大木拱桥研究组的建议书中提到,木拱桥在中国桥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浙闽山区尚有不少遗存,但建造木拱桥的技术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具有奇特构造的木拱桥到底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很遗憾的是至今仍没有这方面的文字,影像资料同样缺乏。近年来经过有关人员的走访和调查,在泰顺发现了廊桥工匠董直机,在寿宁等地也发现有廊桥工匠,但他们都已进入古稀之年,为了揭开木拱桥建造之谜,当下,让他们按照传统工艺建造一座木拱桥,组织相关人员忠实地记录老工艺们祖传的工艺和技术便显得尤其重要。在上海交大木拱桥研究组的策划书中着重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一,由廊桥老工匠亲自主墨督造廊桥,严格按照过去的行规签定契约;二,在建造之初的筹备过程和建造开始的过程中都严格按照过去的方式方法进行,包括举行开工仪式、上梁仪式和竣工仪式等;三,整个建造项目的经费筹备也按传统的方式进行募捐,由首事们决定建造过程中的各项开支;四,项目顺利竣工后,也按传统的方式为木拱桥的建造缘起、主持人、捐款人以及木石各类匠人树碑立传,以记其祥,后喻世人;五,整个项目的动作以民间形式为主进行。专家们还建议,为了忠实记录整个造桥的全过程,策划动用多台专业电视摄像机、多名专业摄像人员和古桥、古建筑专家进行电视和文字描述。为了保证民间组织造桥过程的真实性和惟一性,也为了保持泰顺以及浙闽山区木拱桥民间建造的纯洁性和真实性,建议在建桥过程中禁止利用现代设备和方法。由此可见,支持廊桥工匠运用传统工艺和技术建造木拱廊桥,组织相关人员和多种方式真实地记录造桥的全过程的重要性是多方面存在的,而且是一件刻不容缓需要尽快进行的一件事情。岭北村尾村这次组织进行的木拱廊桥建造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的这次活动纯粹是民间自发组织的,具有很强的记录价值。笔者以图文随记的方式记录他们建桥的全过程。

造桥缘起董直机师傅其实在20多岁时就在心中产生了要建一座木拱廊桥的愿望,只是这个愿望埋在心中一藏就是50多年,如今董师傅已80高龄。一年前,泰顺发现能建造的廊桥的民间工匠董直机的消息经国内多家媒体转载,一时董师傅家门庭若市,各路记者纷纷前来采访,在接受采访之余,董师傅再次萌生了建造木拱廊桥的想法,在完成桥梁设计图后,按1∶20的比例做了一座木廊桥模型,他说这便是计划修造的廊桥。但心愿毕竟付诸行动,建造一座体量不小的木拱廊桥需要花费几十万元巨资,这对一个董直机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所以虽然制造了廊桥模型,建造一座“真家伙”由此一度搁浅了下来。今年岭北村尾村新一届村委成员几经商议后,决定由村委出面运作,在本村水尾建造一座木拱桥,建桥资金由村委会出面筹措,建造廊桥的技术则由董直机负责,并专门成立了廊桥建造指挥部。村委会成员们之所以能下如此大的决心,准备筹措一笔并不算小的资金来建造一座木拱廊桥,其缘起其实有多方面的成因。 2003年9月,省旅游专家将在近期汇集温州,对各类旅游单体进行考察,并评定等级。温州大学管理学院唐留雄副教授是泰顺普查组的领队。泰顺的天关古道是他们这次最大的偶然发现,初步评为五级单体。天关古道位于泰顺县罗阳镇天关山森林公园,全长5公里多,是岭北山民进出罗阳城的步行道,其中白溪村岭头庵至岭北村尾村的一段长达2.5公里,是其精华所在。溪旁古道边,千余株苍劲的古树名木绵亘成廊,长廊内巨树遒劲苍老,华盖盘郁、绿阴匝地,古韵盎然,令人叹为观止。唐留雄将“天关山古道”的特色概括为“道古、树众、溪长”。所谓“道古”,据天关古道北端村尾村一张姓八旬老者说,家谱记载,早在900多年前他们的祖先就迁居此地,堪称千年古道。“天关山古道”是新近才有的称呼,乡民们把这条古道称为“县岭”,因为这是当地未通公路前,人们去县城唯一的一条道路,称为“县岭”倒也言简意赅。旅游专家们对天关山古道评价不低,村委成员们也有了古道旅游开发的想法,如果能建造一座木拱廊桥,更是增加了一处能吸引游客的景点。另外,村尾村水尾的公路桥所在之处原有一座木拱廊桥,名曰“同乐桥”,相传建于明朝,原有一块记载建桥的石碑,可惜现已丢失无处可寻。同乐桥为村尾村毗邻的陈家洋村的梅姓任首事,建桥师傅为何方人氏亦已无处考证。同乐桥在清朝末年遭洪水冲毁,桥毁后村民们只好架以巨木接渡,一直到一九九一年才建造了现今的水泥公路桥。据村民回忆,同乐桥旧址水门宽18米左右,所以当时的同乐廊桥全长应当不会超过20米,旧桥遗趣的桥墩宽4米左右,木拱架上建桥屋一层,廊屋中还设有供奉观音菩萨等神灵的神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44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2#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6 13:00:22 | 只看该作者
<>9月16日    伐木·牛头·择吉单</P>
<>9月中旬的岭北清晨,雾气重锁着村尾村四周高耸的山峰,山林碧绿的颜色和纯洁的水雾呈现出一片清新的山村景象。山脚边一座座村居的早餐的炊烟升起了,屋旁田野的稻子就要熟了。如果没有村居和渐熟的稻谷,会有置身世外的感觉,炊烟和稻子是这片大地上的人生息和劳作的标记,那么,如果是我,就会满足于这遗世而居的幸福。
大片田野上的稻谷离收割时间不远了。
那座座高山上的许多林木也“熟”了,为了建造同乐桥,村民们在几天前就已踩点特色下可用的材木。一大早,大家带上工具要上山伐木了,我也同行。今天砍伐的材木将作为木拱架的五节苗和三节苗,大部分离村庄不远,据领队讲,最远的要走上半天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那个地方已是泰顺与毗邻的福建寿宁的交界山了。
今天我们要去的山林就在村尾村的对面山,近似眼前,走起来却也要花上几十分钟的时间,刚出村前的田野,前面就有一条不窄的溪流,没有桥,平日村民们都是涉水到对面劳作,他们卷起裤脚,很容易就能过溪,有人要背我过溪,我不肯,执意要自己涉水,脱去鞋和袜子,卷起裤管,踩着溪水中光滑的卵石,深一脚浅一脚地而且还是晃晃悠悠的,终于过了溪。再沿着一片田地走不久,就到了山脚了,一开始我就感叹前面山林材木长得好,没想到,山林中宿主们似乎不大欢迎我的到来。那是一种毒性不小的蚊虫,让它们叮一口,当场付出血的代价不说,它们还要让你“舒舒服服”地痒上几天”,那种痒劲上来时,你恨不能将那块皮给抠掉。我回到县城后,数了数身上被蚊虫光顾过的地方,他们战绩显赫,在我身上留下了十余处它们战斗过的地方。极讨厌的是,它们不仅叮你,而且每当我拿相机拍照时,它们还要有事没事的在我眼前上下翻飞,如果你保持一种姿势不变,它们就要一头撞进你的眼里,后来我想,这些蚊虫是不是对黑洞洞的东西特别感兴趣,不惜以身相许。除了眼晴之外,它们还要死缠着相机的镜头不放,让你无法拍照,只好时不时地赶它们,陪它们玩上一阵子。
我被这些小小的蚊虫折磨地没有任何办法,但伐木的村民们却丝毫不理会蚊虫的“侵犯”,他们不怕它们,它们也不光顾他们,两者相安无事,各管各的。这恼人的蚊虫看来光欺负外人。
我是个喜欢怀旧怀古的人,看着他们砍木的场景,我总是走神,时光仿佛是百年前或者更长的历史岁月里,也是在这片大山林中,一群工人也是因为建廊桥而伐木,那些材木也许同样生长在这片土地上,也许这些已成材的树木就是那些当年被砍走的树木的后裔,一代代树木,一代代人,在做着同样的一件事情。这种延续会不会在什么时候终止呢?
蚊虫的攻势没有丝毫减弱。我只好告别村民,先行下山。
下午,首事潘长崇和绳墨董直机带我去村落后山看将制作成“牛头”的材木。“牛头”是指拱架上的横置梁木,我没有问过工匠,为何叫那根横梁为“牛头”,私底下想,是否因为它特别粗大,而且受力非常足,上拱架后能顶住两端苗木的“顶压”过来的力,而形象地称之为“牛头”呢?好家伙,牛的头的力量大家应该能想到是如何的威力。一路上,他们给我讲了一个挺有趣的事情,“牛头”规格要求比较高,所以,到山林中挑选这根材木的困难比较大,一是如此粗大的材木很不容易找到,就算是能找到,往往也是有较长的历史而现今已成为“古树名木”列入保护了,是容不得随便砍伐的。这一度成为首事们困扰的问题。谁也没料到,今年下半年的16号台风刮断村尾村后山一棵大松树,这棵松树是村尾村的“风水树”,在村民心中的有着崇高的地位,自从被列入“古树名木”的行列后,更是受到人们的百般呵护,谁也别想因为要用“牛头”材木而在这棵古树上花心思。16号台风也许开了一个玩笑,刮断了这棵古树长势颇佳的顶枝,如此一来,此树将因此失去生命,时日不长,首事们到县里相关部门办了一个简单的伐木手续,轻轻松松地在自家门口得到了巨大的“牛头”梁木。真是天意也!不知有否记错有个诗句叫做“种松兼作老龙鳞”,只觉得此比喻极贴切,我忘了首事告诉我的这条“龙”的高龄,事后蹲在截面前细数年轮,可惜目力不济,竟无法数出个数来。
午饭时间谈及上梁的吉日,得知当地人对桐山的择吉师很是信服,自古就有习惯建桥立屋,均不辞辛苦远到福建桐山择吉,同乐桥的建造亦是首事托人到桐山择的吉日。饭后我还专门寻到了保管择吉单的人家中,那是一张鲜亮的红纸,上头密密码码用墨字写着许多不易懂的关于吉日的内容。
择吉单上写着,今年农历11月13日为同乐桥上梁的吉日,即公历的12月24日。</P>
3#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6 13:13:55 | 只看该作者
<> 村尾村美景 择吉单
</P> 牛头截面

首事潘长崇和绳墨董直机在牛头梁截取现场
董直机在牛头前
伐木
伐木
伐木 画面中有一条绳,为即将兴建的同乐桥的走向 同乐桥将建在风光优美的水口
这座石拱桥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原有一座始建于明代的木拱廊桥,清末时被洪水冲毁
4#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6 13:49:19 | 只看该作者
<>11月19日木拱桥的构件</P>
<>走了几次后,我没有一次不拜托董师傅,如果有新的工序,一定得通知我。
但在11月上旬的一天,我已到泰顺南部连续下乡好几天,董师傅来了电话,说位于后山的牛头梁已经抬到木工劳作的现场,接下来他将按计划中的尽寸为梁木取材,制作成“牛头”。惜当日我无法脱身前往岭北。11月19日的前几天,大笨钟和朋友前往岭北后发表了一篇通讯,我才得知董师傅们已经开始备料,牛头也已基本制作完毕。
这下不得不去了。
于是在19日,邀请电视台的朋友一同前往。这是他们对建造同乐桥的第一次采访报道。
董老精神很好,上半年做过一次手术后,身体恢复的非常快,手已不像以前那样抖,但他表示,建造同乐桥他虽然是绳墨,但主要还是依照自己设计的图纸指挥其他工匠备料。
在村尾村水口的两岸已经建起桥墩,岸上的公路边堆着从深山中抬下来的材木,大多已去皮,过一小段时间,便可按照尺寸取材准备各种构件。
“牛头”是个粗壮的构件,好家伙,要五六个人才能翻动它。它的身上已经工匠之手凿好了许多卯孔,虚位以待苗木榫头入槽。 两岸桥墩
</P>








5#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6 17:57:49 | 只看该作者
<>
11月29日 砍栋梁</P>
<>每次想起村尾村人要建造一座体量不小的木拱廊桥,我总是很激动,很感动。这实在是一件极不容易的壮举。首事们能下定决心建造木拱廊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在木拱廊桥的价值被人们认知的今天,在浙闽边刮起一股不小的“廊桥热”的今天,我想,岭北重建一座木拱桥的意义非凡。关键是,这座木拱桥的绝大多数工序均按照传统工艺的要求来进行,这更是难能可贵。
8月初,我与主墨董直机交谈时,他跟我详细说明新建木拱廊桥的工序进程计划。公历十一月二十九是砍栋梁的日子,是一道具有丰富的民俗内容的工序。我早在十几天前就做了准备,计划到时详细纪录。二十九日的早上辰时是砍栋梁的时辰。
由于班车很不方便,为了不错过良辰,我于十一月二十八日下午坐上了去岭北的中巴,由于第二天砍栋梁结束后我要赶回罗阳,于是正好利用在岭北过夜的时间做一些文字记录。
在乡村,晚饭过后,村民们习惯串门去,家事国事天下事无所不谈。但今天晚上聚集到XX家(当时没有问到该户主的名字)谈同乐桥建造的人特别多,今晚大家谈论的话题让我感触颇多。那天晚上,我睡在村民XX家中的客铺上,久久不能入睡,我还是要老话重提,之所以要哆嗦些老话,也是因了那晚大家的谈话。
建造同乐桥,从一开始,几位首事和工匠们就决定基本上按照传统工艺和风俗讲究进行建造,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这就避免不了要多上许多“哆嗦事”,主要的“麻烦事”还是来自于民间沿习了几千年的崇拜心理,山川万物有灵,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大自然充满崇敬,每办一件大事,其过程都免不了有许多祭祀。问题是当今已不同以前,人们的崇敬心理虽多多少少存留,但让其按原来的风俗习惯行事就有些困难,建造一座廊桥,大多数中青年基本上已不懂得如何祭祀,该办些什么祭品,又该在哪道工序给工匠们包上红包,上梁时用的“七宝袋”、“七星锤”是些什么物件,又应该如何置办?绳墨董直机在告知首事赖保柱这些讲究时,直说的他一头雾水,赶紧拿出笔和纸记录下来。赖保柱30多岁,对这些古老的风俗了解的并不多,他是个性情中人,无拘无束直言无忌,当旁人说哪道工序该木工师傅包红包时,他“居然”问董师傅该在红包里包上多少钱,问得董师傅发愣,呵呵。自古以来,民间建造屋宇、祠庙、桥梁等过程中,讲究虽然比较繁多,但也并不是完全严格按要求进行,也可以进行适当的变通,如绳墨董直机交待首事之一的赖保柱上梁那天要用到“七宝袋”,“七宝袋”是一个用红布制成的小袋子,内装金、银、铜、铁、米等“七宝”,“七宝袋”上写有八字,如果是人家建屋宇,则书“丁财两旺,富贵双全”,桥梁等公共建造的则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字。“七宝袋”要由待字闺中的姑娘人家来制作,此姑娘还必须父母双全,合家太平,现如今找这样一个姑娘可能不是太费力,但如果要找一个符合条件又会裁缝活的就不易,旁人说,变通的办法是,可以先找一个符合条件的姑娘,再由她去找裁缝师傅做“七星袋”,或者干脆就找一个裁缝师傅做好“七星袋”,只要口头说此袋出自某位姑娘之手即可。
栋梁是廊屋所有材木中具有至高无上地位的一根木料,选取栋梁有着相当多的讲究。栋梁并不需要非常粗大,所以不必到深山老林中费力寻找,但由于它地位之重,所以,选定栋梁也是要下一番功夫的。首先是被选中作为栋梁的材木必须长在洁净之地,如附近无茅厕和其他脏物,材木长相要完好,其根部外方要用长势茂盛的嫩枝,代表此木“后代”兴旺。其次是栋梁所有者必须合家太平,主人要父母健在,儿孙兴旺。

据董师傅介绍,岭北等地与其相距约20里的寿宁陈家坑等地在砍栋梁方面有不同的风俗,岭北当地人家要是自家山林中有材木被选为栋梁,是一件非常吉利的事情,不太计较红包的大小。建屋人只要顾自去砍材木,事后给主人红包即可。寿宁有“抢栋梁”的习俗,如一户人家要建屋宇,选中了别家的林木作栋梁,第二天一大早就组织几个人到山林砍栋梁,然后在留下红包挂在树脑旁的新枝上。问为什么会有“抢栋梁”习俗的产生,说是怕材木的主人不肯,只好“先下手为强”。董师傅说浙江衢州一带也有“抢栋梁”的习俗。岭北红包内钱财的数量一般是按栋梁的实际价格翻倍,如一根栋梁市面价格值500块的,红包则要包1000块钱。
董师傅说,栋梁最早称“东梁”,在栋梁之下还有一根联系左右两根金柱的则称“西梁”。福建那边有敬“西梁”为栋梁,因为“东梁”实际也有檩条的作用,要在上头钉钉子的,但“东梁”是地位相当高的一根梁木,一般情况下不能伤及皮毛,钉钉子是不允许的,所以把“西梁”作为栋梁。
如果按照以前的风俗讲究,栋梁砍下后不能着地,由有功名或富贵人士抬下山。当晚大家的谈论中也谈到这件事情,董师傅说起,仙居三滩桥在民国年间建造时(当时为木平廊桥,建成后毁于洪水,几年后重建成木拱廊桥),廊屋栋梁的由司前两个大财主抬下山和抬梁上架。我问首事之一的赖保柱,抬栋梁的人选有没有特色下来,他告诉我,这些讲究就免却了,如果真要选几位双母双全,有富贵命的人应当人选不少,但是如果你叫了A抬栋梁,以后在建造廊桥过程中,如果需要B帮忙,怕其会说,你抬栋梁都喊了A,就让他多出力嘛。首事有首事考虑问题的角度,很多因素他必须考虑周到,这也许是时代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
砍栋梁也要择吉,吉日之前的七天,以前,首事要在每个夜晚到山上祭祀栋梁,关于为什么要祭祀,直白地说,也就是要敬重栋梁。七个夜间的祭祀也有人嫌麻烦的,于是只祭祀一个晚上,点七根香炷和蜡烛,算是把七个晚上的祭拜并在一个夜间进行了。我问为什么是点灯七夜,而不是八夜,董师傅回答说,“七是向上的吉数,‘七上八下嘛’”,呵呵,挺幽默,我没能得知其中缘由。公历的11月28日夜,是同乐桥栋梁祭祀的最后一个晚上,我随首事赖保柱到山上祭祀栋梁,步行五六分钟的时间就到了,之前我没有到过栋梁的生长地,夜里也看不清它长得什么样子。赖保柱点起香火,在小瓷杯中加满酒,烧上一叠“纸钱”, 然后恭恭敬敬地合掌拜了几下,简单的祭祀就算是结束了。

第二天清晨七点半左右,山村里还雾气迷蒙,我随赖保柱他们到山上砍栋梁。他们共三个人,砍栋梁是个特殊的差使,每个人都有一个小红包和一包香烟。那是一棵杉树,有20多年的树龄,长得很直,枝叶茂盛。在主干的外侧有同根的新干,近碗口粗,新干就是主干的后裔,这棵杉树也正是有这根长势良好的“后代”(新干)才使它有可能成为栋梁。赖保柱他们除去了树脑旁的杂草,然后等待良辰的到来。吉日良辰砍栋梁是经过择吉师择定的,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个时辰。“辰时”为七点至九点,即七点和八点两个小时,而八点正则是这个时辰的最佳时机,砍栋梁的第一砍刀即在八点正落在尚连根的栋梁木上。

树脑砍进近三分之一后,赖保柱功夫了得,三下五除二爬上了栋梁木将绳索捆在了树木的半腰处,这是待栋梁木将近要倒时要用绳索往里边拉,因为栋梁不能向外倒。

栋梁木砍倒后,锯成三段,末端取50厘米,日后将制成“头梳付”,即垫在柱头上栋梁下的木块,这其中还有个鲁班师的传说。中间一段即作为栋梁,
另一段取3尺(鲁班尺),即84厘米,将做成雀替,附在栋梁两端的下方。栋梁木最顶端要取下一小段捆在栋梁上,

这样,廊屋中的栋梁上架后还是保全了它的完身。

如果栋梁木还有余留的话,则要用在神圣之处,如作为神龛的构作木料。
栋梁上肩抬下山后,从此不能着地,以保持它身份的特殊。抬到工场后,要用“柴马”架起来。绳墨董直机当即与另外一位工匠赖永兵(十几岁时曾从师于董直机)用砍刀削去栋梁的树皮,因栋梁地位的尊贵,栋梁的树皮也是其他材木的难比的,其他材木的树皮可以让人拾去当柴火烧,栋梁木的树皮则要逐条收捡起,倒到溪流中随流漂走。
</P>
6#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6 18:46:53 | 只看该作者
<P> </P>
<P>11月29日是砍栋梁的日子,是同乐桥建造中一个重要的日子。栋梁砍下后要经过董师傅取材。图为首事赖保柱包了一个红包给董师傅。
</P>
<P> </P>
<P>董师傅和木匠赖永兵给栋梁去皮</P>[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6 19:15:55编辑过]

d7GIWhFp.jpg (76.73 KB, 下载次数: 829)

同乐桥建造追踪散记

同乐桥建造追踪散记
7#
发表于 2004-12-20 00:23:34 | 只看该作者
资料已经非常完整了,一泉可算是为廊桥技艺的延续真正地做了全记录,都说董老造桥没有全程录像已经是遗憾了,看来这个遗憾一泉已经给弥补了大半!
8#
发表于 2004-12-20 10:47:18 | 只看该作者
<>三川一泉,好样的!</P><>[em17]</P>
9#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0 18:45:51 | 只看该作者
<>12月9日</P>
<>要很好地保护廊桥,困难不小。廊桥建筑,这种有形的文化遗产保护,单凭泰顺本地的力量我们已经显得力不从心;那么,还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廊桥建造技术,工匠的手工艺,这种无形的文化遗产保护我们又该怎样面对呢?现在能运用传统工艺建造木拱廊桥的工匠已经寥若晨星,况且他们大都年事已高,更重要的是,当今时代已经不需要有廊桥这种交通建筑,廊桥技术的传承后无来者,这门手艺已经面临失传。

在这种境况下,岭北运用传统手工艺建造一座木拱廊桥,绳墨董直机带徒授艺,将建造手艺传给比他年轻的匠人,显然意义是多方面的。
12月9日,温州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实事面对面》栏目走进泰顺,他们要在泗溪北涧桥旁的溪滩上作一个有关廊桥保护的现场节目录制,今天是先作前期采访,首站采访仙居桥,当天下午我们一行到岭北村尾村采访董直机师傅造桥。
我关注着现场的人们,尽量不错过有可拍的镜头。远远地我看见有一人拿着摄像机拍了过来,一开始我还认出是谁,近了才知道原来是本来打算跟董师傅学造桥的中年人,我没有记住他的名字,只知道他随董师傅到浙江电视台《帮助》栏目录制了一个节目。现在正是造桥进行到如火如荼的时候,他不跟着董师傅学手艺,怎么玩起了摄像?原来是由于身体不好,只好放弃了这个难逢的机会,有空就拿起前段时间买的家用摄像机,为“准师傅”拍一些造桥的过程。 他拍下的将是非常宝贵的影像资料,可惜也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他的录像资料并不全,没有很好地拍下造桥从始至今的每一道程序。
去年,董师傅曾通过温州媒体公开收徒,将建造木拱廊桥的技术传于后人。收徒的标准较为“苛刻”:能拿大斧头、拉大锯的有建造过木结构老房子的木工,年龄在四五十岁左右;能吃苦耐劳,建廊桥在野外风餐露宿,身体要强壮;未来徒弟与董老要投缘,头脑要活络,悟性要好。当时,还有很多外地人报名,至于为什么到了现场操练学艺了,却没有一个徒弟过来学艺,惭愧得很,我一直来不及问,有待日后作补充采访。
也真是凑巧,董师傅的瑞安“准徒弟”金秀华已在当天下午赶到岭北,据董师傅讲,他这是第四次到岭北,原先他也想拜董师傅为师,惜由于公务缠身,不能长时间呆在岭北,只好抽空过来看看造桥的全过程。

今天,拱架的三节苗已上架。除了现场参观的人外,我看到了一个老婆婆的身影,已不是第一次看到了,每次她都提着水壶送水。老婆婆是个爱积德行善的人,别的忙帮不上,她就为工匠们一天几趟的送水。

我一直在想能抽空好好在岭北呆在一整天,不拍造桥,拍一拍几位首事和工匠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特别是首事和主墨董直机,他们的一天肯定是殚思极虑的一天,董师傅白天忙碌于造桥现场,晚上呢?他得费心思地思虑着今天的构造是否没有差错,明天要上的材木的尺寸如何把握;几位首事身体力行,参与每一道工序的操作,白天要当劳工,还要忙于调度各种事情,我私底下想,经费的来源是最令他们操心的事情,我想,他们的一天,是闲人所不可想像的。
市县电视台的几位朋友也想好好地拍一个专题片,深入到首事和工匠们的生活,纪录下他们忙碌的身影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可惜我们都没有做到。</P>
<>董师傅今天给我讲了一件事。在此记下,以防日后忘记。
安徽淮西县三河镇有人曾于2003年11月到泰顺,邀请董直机到当地的旅游区建造一座木拱廊桥,但他们当时拍走了董师傅的廊桥设计图纸后,就再没有来信。也许,当岭北乡人忙于建造同乐桥的同时,他们也忙碌开了。</P>
<P>回到开头讲到的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在车上,我和《实事面对面》的倪编导交流过,廊桥的保护不仅是有形遗产的保护,无形的手艺保护和传承也是一个难题,希望他到时的节目录制现场能提出来,让佳宾们讨论。


</P>[em01]
10#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0 19:10:26 | 只看该作者
<>
12月12日</P>
<>农历11月1日(公历12月12日)是同乐桥搭置拱架的日子,昨天我还在泗溪下乡,要不是董老电话提醒,我都已经忘在脑后了,感谢董老后于夜里匆匆赶回罗阳,为今天的出行做准备。
第二天一早,我们到达岭北村尾村水口,现场已是一片繁忙,主墨董直机忙于指导工人们搭置拱架梁木,除了20多位工人外,还有不少从邻近村庄特地赶来瞧热闹的村民,现场紧张、热闹,但在董老和首事的指挥下,搭置每一根“三节苗”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泰顺县有“中国廊桥之乡”美誉,现存各式造型的古代廊桥30多座,其中木拱廊桥以其独特,其简单但富于巧思的构造令人叹为观止,但它究竟是如何造成的,却少有人见到。昨日的现场观众终于可以一睹工匠们如何在溪流上使梁木飞架两岸。木拱桥的拱架由两个系统组成,昨日初成的同乐廊桥拱架为整个木拱桥拱架两个系统的其中之一,由27根“三节苗”组成,粗大的木料每根都要6个人才能抬得动,除此之外,工匠们还竖起了两根将军柱。
同乐桥属编梁木拱桥,拱架部分将由二组拱骨相贯而成。第一系统用三节拱骨对接(拱骨即“三节苗”),各节并排九根拱骨,榫接在两根节点“牛头”(横梁)上,使第一系统架成“八”字形。第二组用五节拱骨,各节并列用八根拱骨,榫接在四根“牛头”上,第一系统与第二系统拱骨相贯而成,形成交错搭置,相互承托,逐节伸展,使拱架结构具备了基本的稳定性。
将军柱也是廊桥一根重要的构件,光从其名“将军柱”即可见其身份显赫。同乐桥共有四根将军柱,今天工匠们立起了廊桥一边的两根,竖将军柱良辰为巳时(9时至11时),10点正是立将军柱的最佳时间,在鞭炮声中,工人们开始着手竖立将军柱。一根将军柱同样要有6个人抬,两根将军柱抬上拱架后,再分别将其底端置放到位于桥基的地梁上,两根将军柱之间用横梁进行榫卯联系。待横梁的榫头入将军柱的卯位后,用白棕绳捆住两根将军柱,绳索的另一端由离桥头十几米开外的十几个工人缓缓拉近,使将军柱渐渐竖立,两根将军柱与横梁形成一个大大的“H”。
将军柱是方柱,做成方柱其中有缘由,方柱圆椽,出于一个和张阁老有关的传说。大体意思是,张阁老有功于朝延,皇帝要嘉封于他,张阁老想请求皇帝,允许家乡的人也能像造皇宫一样,使用方柱圆椽。皇帝欣然应允,于是,渐习成风,浙江便从明朝开始建造屋宇像造金銮殿一样,可以使用方柱圆椽。
在现场,不乏有外来的参观者,他们大多是看到媒体的报道后,特地赶到岭北来看董师傅造桥的。我们还在桥边遇到了泰顺籍在温工作的一位年青人,他是学建筑的,听说家乡要造廊桥,今天是廊桥上拱架的日子,他一大早就从温州坐车赶回泰顺岭北,用相机记录下搭置拱架的每一道工序,他准备要好好研究廊桥的构造和工艺,使自己在今后在自己的建筑作品中能融入来自廊桥的内容和灵感。
现场参观廊桥建造的,上有八九十岁的耄耋老人,下有五六岁的孩童,村尾村一位八十六岁的老婆婆隔三差五的到水口观看廊桥建造,她说她一辈子都没瞧过建造木拱廊桥的场面,觉得非常稀奇,没想到董老司们不能在溪流中建桥墩,只用木梁就能建一座桥梁。</P>
<>关于“合龙”和“样井”</P>
<P>合龙是将众多苗木搭置成拱架的一道工序。
撑架相当于现在的“”,工匠那叫“样井”,本文称“撑架”。
在泰顺民间传说中,木拱廊桥拱架的“合龙”是这样进行的:先将梁木用绳索捆绑起来,两岸拉绳索的民工在绳墨一声令下后,一齐放开手中的绳索,两岸拱架的梁木便合聚到一块。在很多地方还有这样的传说:当时绳墨和一帮人负责拉住一边梁木的绳索,另外由一帮人拉住另一岸上梁木的绳索,但对岸的乡民怕与绳墨这边放绳索的时间不一致——迟了或是早了都不能顺利“合龙”,梁木将坠入溪中随流漂走——而不敢松手。绳墨情急之下,朝对岸连唬带吓的喊了一声,说你们背后的山上有“大猫”下山了,对岸的乡民闻虎色变,赶紧放掉绳索,说时迟,那时快,绳墨这边的绳索也在同一时间松手,于是两边的拱架得以顺利“合龙”。故事的情节很是扣人心弦,道出了拱架合拢的艰险。
拱架合拢并非如传说所言的纯粹通过两岸吊绳搭置而成。如今许多木拱廊桥下的溪滩岩漈上仍有许多当年留下的柱孔,这些柱孔就是当时搭置拱架之前为设置撑架打凿的。在薛宅桥的史料记载中,我们或许可以得到更充分的解答。薛宅桥在重建时,桥梁拱架完工后,“不料巳时拆架,桥化长龙卧波也。五十余人随桥倾下,幸只伤一人左臁,后亦无恙。”就在桥梁拱架部分完工后,工匠拆除为搭置拱架而设的撑架时,桥拱突然散架而“长龙卧波”。家谱记载中的“巳时拆架”即指拆除撑架,这些撑架的柱头就落在今天我们仍然可见的岩漈柱孔之上。
以上是笔者根据传说和有关记载整理的一些文字。
编梁式木拱廊桥究竟如何合龙,我想再从三个方面再说说。一,2001年8月,我陪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文化专题部《探索·发现》编导毕洪等人到寿宁小坑寻访廊桥工匠郑多金时,他曾给我们详细描述编梁木拱廊桥如何合龙。后来,我《探索·发现》栏目的赞助下,郑多金还在村子小溪上运用传统方式简单地搭置了一座编梁木拱廊桥,我们可以从央视的影像资料上看到,郑师傅是将一排苗木从溪中用绳索缓缓吊起进行合龙的,并没有事先搭置撑架。二,泰顺文博馆馆长张俊认为,泰顺的编梁木拱桥应该也是运用“起吊”的方法进行合龙的,但现在依然可见的很多廊桥拱架之下的岩石上的柱孔又作如何解释呢?我请教张馆长,他说应该是当时的工匠出于安全考虑,设有简单的撑架,岩石上的柱孔应该是撑架梁木的竖立之处。三,董直机师傅也承认,传统造法应该是用绳索“起吊”苗木,但这种做法有很大的安全隐患,泰顺县内曾经有个地方还因此出过人命。
那么为什么岭北的同乐桥在建造时没有完全按照传统做法合龙拱架?这主要是也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另外我也问过首事潘长崇,如果用传统方式起吊拱架,光粗大的麻绳就要花好几千块钱购买,在出于安全考虑和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便选择了先搭撑架再逐根梁木搭置的方法。</P>
<P>从格子的照片说起
当天与格子同行去造桥现场,回来后在廊桥网论坛上看到格子拍的一张相片,冬日早晨的阳光透过密林照射在董师傅他们劳作的现场,看着这张相片使人在寒冷的冬日里就能感觉到几分温暖。这张相片让我发呆,从认识董老开始,我觉得他是个善良可爱的“老头”,而且能说善道,总是乐呵呵的与人交谈。可是当开始造桥后不久,我每次去岭北我都能强烈感觉到董老心事重重,他布满皱的脸上少了往日轻松的笑容。在与董老以及首事和村民们的多次交谈中,我能体会到造这座廊桥的艰辛,压力和来自多方面的负担使他们心情沉重这是可想而知的。我无法帮忙,只能用相片记录下他们的历程,愿董老和同乐桥的建造能继续得到阳光的“惠照”,顺利完成他们的廊桥大业!</P>
<P>首事
同乐桥在建造之初村委会成立一个筹备处,由几位村委会成员组成,但到了进入筹资阶段时,多位首事“知难而退”,最后只剩下了潘长崇、赖保柱和另外一位我叫不出名字的首事。</P>









11#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0 19:47:24 | 只看该作者
<>12月14日</P>
<>我接到通知,说今天来来准备上五节苗。
当我十点赶到现场时,却只有几个工匠在准备材木,没有搭置五节苗的工人,问了才知,五节苗当初做的没有够上规格,要加以修改尺寸。牛头也依然躺在公路边,看来搭置五节苗的时间只有往后推几天了。
除了几位工匠外,溪滩上还有两位“小工”在挑卵石,填充到“桥墩肚”里头,溪流里大大小小的卵石非常多,工人们就地取材,没有缺石料之虞。
今天就来说说水口环境吧。村民们都称水口为“锁匙头”,缘于水口旁的石头,据说此石头是关锁水口的锁匙,石头缝中长有一棵对,为该锁匙的钥匙。石头和树能衍生出优美的传说来,我佩服那棵树,硬是从石头缝中挤出自己的生命来,它树在那里,俨然是一道生命的风景线,它的出现,比作为传说的素材更有意义。
“种松兼作老龙鳞”——树和石的对岸是几棵大松树,其中有一棵腰杆异常挺直。我从水口环境窥见了大自然的精神,窥见了来自自然的我所要佩服的人性。
我跑到将军柱的旁边,仰头观望它的顶端。今天天气不错,蓝天中时有几朵白云从将军柱的“顶端”飘过,我想起一则关于哲学的思辩,是风动或旗动或心动的谈论。此时,我仿佛听到将军柱说云在动,云又对柱说,你在风中动,我也在风中动,风对我说,是我心在动。呵呵,不要哆哩哆嗦,不管谁在动,我这个凡人看那将军柱它高耸入云,闲云在动而它纹丝不动,在我看来就已经是能引发思考。将军柱下,我想起起先的一件事,董师傅的徒弟在为踏板下的横梁取材,我瞧见上头用黑炭写有一行字,那是对造桥首事有意见的人写上去了,做一件事情不容易,特别是像建造木拱廊桥这种大工程,难免有人有不同的看法,要发一些牢骚……</P>







12#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1 09:13:35 | 只看该作者
<>
12月15日</P>
<>昨天下午已经上了几根五节苗的牛头。
今天是上剩余牛头和五节苗的日子,正好县电视台的朋友要去采访,于是同行。
三节苗要比五节苗粗大许多,一根三节苗一般价格在五六百块左右,加上劳工费,一根五节苗要花去上千元钱。五节苗到修整完毕也要六七百块钱左右。据首事潘长崇介绍,几乎所有的材木都是花钱买的,部分是材木所有者折合成钱捐助。
据泰顺有关史料记载,建造廊桥乡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资产丰厚人家解囊相助不限多少,贫困门户则出“义务工”,或者到自留山伐木捐助,“或一家一支,或二三四家(一支),或八九十家(一支)不等。”(《重建锦溪桥记略》)这些材木是纯粹捐助,还是折合成钱币作为捐款资金,现在已不好考证。
五节苗抬上梁架要六个人,搭置时的人数更多。三节苗的规格比五节苗要小一些,只要四个人抬梁上架即可。搭置五节苗前,先将牛头横置在三节苗上,然后再将三节苗两头的榫头分别搭在牛头的卯槽上。至前日,三节苗拱架已搭成,昨天下午和今天上午搭置了部分五节苗(五节苗共42根,除中间一节10根外,其他的四节均8根),木拱桥别压穿插、互相承托的精彩构作已初现端倪。
在桥头的公路边,几位工匠们忙于运用各种工具为五节苗修整榫头。同乐桥的主墨为董直机,今天我才得知还有一位副墨,名叫梅振财,副墨人们也称为“二手”,相当于主墨的助手,是廊桥设计者董直机师傅在技术方面最主要的实施者。
首事潘长崇在接受县电视台采访时说,目前工程顺利进行,按预定的日子为廊屋上梁问题应该不大,但最大的问题还是资金,同乐桥的建造目前资金缺口还很大。潘长崇等首事准备在廊屋上梁时邀请当地在外创业的人士回乡共商廊桥建造资金的筹集。他也希望社会各方有识之士能鼎力相助,现笔者摘录由“同乐廊桥筹建小组”拟就的《倡议书》中的一段:“经测算(建造同乐桥)共需资金45万元,现已自筹10多万元,缺口30多万元,……恳请诸单位、诸志士,慷概解囊乐助,集成造就,立碑为念,行秋留芳。”
中午在首事之一的赖保柱家吃午饭,除了当地的笋干风味独特,令人难以忘怀外,还有一道由黑豆和老鸭一起煮的美味,做法别出心裁,味道极其鲜美,朋友中的就餐者大呼回去后一定亲手下厨学做一回。还有家酿的红酒,煮热后加少许糖,惜囿于“中餐禁酒令”的威力,不能尽兴,只好品上一口,却已是颊齿生香。席间,首事们谈起同乐桥的建造要采纳本土廊桥的众多风格,糅入同乐桥的构造,建成后的同乐桥最独特的要数三层屋檐,此构造的廊桥泰顺曾有一座,即在1990年遭洪水冲毁的新山漈下桥。除廊屋构造外,同乐桥的拱架材木也要比一般廊桥材木规格大上许多,问首事潘长崇,是否因为以前泰顺境内用木过多,建造廊桥很难觅得粗大的木料?回答说是并非如此,而是岭北的林木资源特别丰富,找到好材木比较容易。我就想到了“天时、地利、人和”这六字,在泰顺廊桥价值被发掘、成为一种地理文化标志之时,在当地拥有丰富的材木、石料之下,在几位首事决心之大和众多热心人的支持之下,同乐桥才会在这条溪流上横空出世,我想,以往“任是东流去”的溪水从此会顾盼停驻,感叹首事们的壮举。
</P>















13#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1 13:16:36 | 只看该作者
<>
12月20日</P>
<>星期五的下午,温州电视台《实事面对面》在泗溪录制节目。在现场我接到董师傅的电话,说下午同乐桥要搭置“交剪梢”(剪刀架)。囿于时间,我没办法赶到现场纪录交剪梢的搭置。交剪梢是为加强梁架的横向稳定性而设的横向斜撑架,《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没有交剪梢的设置,泰顺的木拱廊桥在这方面有了改善。
周末的两天又有别的事情,只好在星期一的上午也就是12月20日赶往岭北。远远地看见了同乐桥的拱架,感觉比往日的更像桥的雏形了,下了车才看清,原来大半的撑架已经拆去,拱架凌空飞架的雏形已可见一斑。
拱架两端的交剪梢像一个巨大的“X”撑在牛头和将军柱上,将军柱的重要身份慢慢凸显出来了,还没有搭置交剪梢之前,他们孤零零地立在那,似乎想像不出他这“将军”的历害,有点名不符实,而今眼目下,他不仅要在交剪梢的顶撑下立得住,而且他的身上还有多处卯位,那是廊屋的地梁、扶手梁等材木的入槽之位。
风强雨急处立得住才是真本领。</P>
<>撑架已在昨天拆去近三分之一,今天,赖保柱和其他三位工人仍在拆架。董师傅在接受泰顺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到,采用搭架的方法搭置拱架是新的技术,过去很少完全用搭架去构筑拱架,同乐桥的建造先搭撑架主要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现场有很多村民在观看,我问他们对于采用新的手法,运用搭架的方式搭置拱架有什么看法?他们普遍赞同这种做法,有几位还观看过寿宁杨梅洲木拱廊桥的建造,他们认为那种建造方式太危险,现在同乐桥运用了新的技术,这是很好的改进。</P>
<P>拱架上已用木板钉好了一个台面,赖保柱说那是为公历24号的祭栋梁做准备,到时,要在台面上摆起八仙桌祭祀栋梁。在离廊桥不远处的树林外,我看到了用叉木架起的栋梁,它从山目伐下搬到建桥现场已有不少时日,因为有栋梁不能落地的风俗,它一直支在两个叉木上,上头还留有砍栋梁那天绑上的树梢枝和红纸。</P>
<P>桥头有几位石匠在砌桥墩,桥墩的主体拱架搭置前已经砌筑完毕,现在主要是为将剩余的部分砌完整。围观的群众说起,同乐桥的建造,老天爷帮了不少忙,除当日牛头材木天助外,溪里的丰富的泥石也为同乐桥的建造提供了许多便利,可以省下到外地购买和运输的一笔钱。</P>
<P>董师傅今天不在建桥现场,他和其他几位木匠在村里忙于准备廊屋的材木,公历24日是上梁的日子,23日将立起10根柱子,其中有两根是栋柱,24日要上的栋梁就搭在两根栋柱上。一些古建筑在维修时,我曾发现木匠们在为柱子做标记时,会记上一些柱子所在位置的内容,都把“右”字写成“又”。今天我又在村尾村的木工劳作现场发现了这些标记,问了董师傅才知道,原来那是木匠们有意而为的“错别字”,因为“左”与“右”稍写草一些,容易混淆,于是把“右”写成“又”,便于辨认,如“又中前小步”实际是“右中前小步”,如此等等。</P>
















14#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1 13:20:05 | 只看该作者





15#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1 13:22:48 | 只看该作者
<>12月21日</P>
<>同乐桥的建造一直备受关注,如今廊桥的拱架已经搭置完毕,再过几天,就可以按照原计划为廊屋上梁了。但令首事和主墨董直机师傅犯愁的是,到目前为止,他们筹集的资金只够搭置拱架的经费,无力支付构筑廊屋等工程的费用,前几天,首事潘长崇告诉前去采访的新闻记者,希望社会各界人士能够慷慨解囊,帮助同乐廊桥顺利建成。
同乐廊桥的建造遇到了资金困难经媒体报道后,引起泰顺廊桥网网友的关注,许多人致电询问廊桥目前的进展和资金的筹集情况,网友老唐更是立即解囊乐助一千块钱,支持董直机老人建造同乐廊桥。
据潘长崇介绍,由于再造廊桥属当地村民的民间行动,政府部门并没有参与,因此在建桥的资金上目前也没有给予一定的支持。尽管村民很热心,一家一户捐款,筹了10多万元,并投工投劳,但离建桥所需的近40万元资金仍缺口较大,等到桥屋上了梁,造桥就难以继续下去了。为此,村里发出倡议,恳请社会各界人士解囊乐助,以承千年廊桥工艺,弘扬廊桥乡土文化。
据悉,新建的廊桥取名“同乐桥”,与当地一座在民国初年被洪水冲毁的廊桥同名,位于当地的千年古道“钥匙头”处,设计桥长33米,宽8 米,桥面5.2米,廊桥的桥面可通行小轿车,与其他木拱古廊桥一样,“同乐桥”建设不用钢钉。本月12日,“同乐”廊桥上了桥梁,已成雏形。
泰顺造桥工匠董直机老人以八十多岁的高龄下定决心要建造一座木拱廊桥,得到了岭北村尾村村委会的大力支持,首事潘长崇和赖保柱等人废寝忘食为筹集经费而四处奔波。他们的建桥壮举受到了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作为本土媒体,廊桥网从一开始即作追踪报道,努力做到及时为网友提供最新的图文消息。
在众多记者朋友中,《温州日报》的金建树先生非常关心同乐廊桥的建造,除了报道新建廊桥的消息外,还呼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支持同乐桥的建造。在此,我们廊桥网全体工作人员表示衷心感谢!感谢他的关注和对同乐桥建造的支持。
网友老唐是一位廊桥超级“追星族”,对泰顺廊桥一往情深,几次从杭州特地到泰顺考察廊桥,在得知董直机老人要建造廊桥后,一直想到现场参观,但由于其他方面的原因未能成行。前几天,老唐看到同乐桥建造陷入资金短缺的报道后,立即打电话给廊桥网工作人员,表示愿意赞助一千块钱支持同乐桥的建造,我们呼吁大家关注、支持同乐桥建造的同时,更要感谢老唐先生的对泰顺廊桥,对建造同乐桥的大力支持!</P>
<> </P>
<P>                    泰顺电视台采访首事潘长崇
</P>
16#
发表于 2004-12-21 13:52:49 | 只看该作者
好贴总要先顶一顶,不过这几天没有时间好好看,真是可惜了。
17#
发表于 2004-12-21 19:24:59 | 只看该作者
三川一泉,辛苦了。
18#
发表于 2004-12-22 10:05:24 | 只看该作者
<>三川一泉,你真棒!</P><>辛苦了!</P>[em25][em26][em27]
19#
发表于 2004-12-22 10:36:31 | 只看该作者
<>嗯,支持楼主,也支持天使和海豚</P>[em01][em01]
20#
发表于 2004-12-23 11:30:20 | 只看该作者
三川兄,记你一大功,全文拜读一遍,收获和感慨各半。此文价值非同小可,此中劳苦也巨也,希望五十年后,你出面领导大家再建一座廊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