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0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我的美丽乡园泰顺之乡土人物速写(五):编织在时光里的技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0-24 00:02:3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火石 于 2016-10-24 08:47 编辑

   人想说点啥的时候,总是会选择一种合适的情绪和时机,但有时人不必去选择,就会存在一种偶然和必然。就好比你一生在茫茫人海中所认识的人,在你无需选择的时刻,就会自然而然出现。他们或许是你的亲人、朋友、不期而遇邂逅的陌生人、邻居---。我常常为这样一些平凡的人而感动,他们真实真诚朴质善良总是令人敬崇。

     现今已86高龄的彭爱顺阿婆,爱干净的她习惯常年围着一个围裙,耄耋之年还是耳聪目明而又健谈,从22岁嫁人后随本家亲戚开始学打草席,由于吃苦好学,此后技艺日精一发不可收拾,这一打直到63岁才真正放下早已融入她血液的行当。在那物质相当贫乏的年代,传统家庭要养育普遍众多的子女,还有要做很多家务、养猪喂禽等,彭阿婆那时就是个勤俭持家的女人,协助夫家共同挑起生活的重担,而打草席的行当,更是增加了力所能及的收入,减少了生活的压力。一回忆起40年的打草席生涯,仿佛有说不完故事和自豪。

    彭阿婆家坐落在县城罗阳镇北外沙堤水尾垄,和我家刚好是邻居,按罗阳方言尊称妇女长辈习俗,我一直尊称她为“阿娘”,听上去特别亲切。她第六个孩子是我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所以,从童年开始我的很多时光,就是在她家的厅堂里看打草席、楼上楼下捉迷藏、老房子坪前打枣子吃中度过的。罗阳那时会打草席的女人几乎都在沙堤(底)村,在文革(八五、五一分派)那个年代,妇女也要参加各种集体劳动。据彭阿婆回忆,规模最大的一次打草席,村里有24台打草席架子集中在现新城小学附近以前叫牛栏间的地方,以互助会的形式二十来个妇女一起打草席干活。

    渐渐地彭阿婆成了年轻时手艺最好的人,名气传得很响很远,每每都是买草席人的首选。打草席的道具看起来简单,由席架(包括罗阳土话叫席床柴的构件,用来保护席经的)、席扣和席添(方言,即竹篾做成长条梭状,一头有席梭勾用来穿引席草的,类似于长勾针。)布好席经后,打草席需要两个人来完成,一个用席添穿席草,一个用席扣把细长的席草下压,反反复复直到打出完整的草席。但打出优质的草席,却很有讲究。每年农历六月至七八月交秋前后,岭北半岭和碑排北山村等地一带农民,会把野生的席草收割来送到圆台角村交易,或是挑到县城罗阳沙堤卖给打草席的人家。彭阿婆说,她每年买的席草一定都是最好的,卖席草的人首选基本都是先挑到她家,最多的一次曾消化了九百斤,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席草要经浸水、搓灰(出水后用土灶柴灰撒上去裹搓一次,这样席草即干得快,又更具韧性)、晾晒、扎捆、长短分拣等工序,打一张草席前还要花上差不多两三晚的时间,先把席经做出来准备好。所谓夜间搓席经白天打席草。在分工上穿席草的算是助手,用席扣打席草就算是主角了。穿席草的人动作要轻盈流畅、席扣下压的人力道要干脆果断、左右均匀、有断草要及时剔除出来,席草上下层层叠压才会密实,技术不好的人打出的草席甚至连席经都会外露,疏密不均影响美观和使用。两侧席沿和一端席头进行杀尾,也是要细致,不然容易炸散。打草席一般从2月开始到10月,打一张草席,需要花两个人一天的功夫,长固定2.2米,宽尺寸一般从3尺(老量布尺寸)开始逢2寸递增,最宽4尺2的席子经线达62条,因为工序尺寸需要一天半的功夫才能完成。

    因为彭阿婆打出的草席是最好的,厚度够而舒适、又经久耐用所以不但本地出名,甚至连福建省辖内的寿宁和福安等周边县市的人,也慕名而来长期指定要买她家生产出来的草席。而村里其他一些自己有机具会打草席的妇女,也会经常来她家进行互助互换的形式置换草席。就是对方出若干席草,拿到她家一起生产,打出的席草成品均分。彭阿婆打草席一生,和村里不少技术好的同龄姐妹合作过,有七八位。如今已大多不在世,语中怀念之情,令人心下暗暗感动。

    王美文阿婆是与彭阿婆合作过比较久还健在的一位好姐妹,如今业已八十高龄。王阿婆穿席草技术好总是快而准,彭阿婆则是搓席经及扣压打席草技术强细致稳当,两个人互补相得益彰,是一对非常好的拍档。在非农忙季节,她们经常日夜辛勤劳作,是打草席的高产能手。王阿婆回忆起那时也把席子带到寿宁一带售卖的情形,饱受风餐及交通不便之苦,甚至只能夜宿简陋车站凳椅的经历,到现在还是唏嘘不已。她还说,贫困的年代,草席不但换有限的钱,有时也直接和缺现金的人家换物,比如番薯丝和马铃薯等,各取所需。在她家里,我还能见到一张她当年自己亲手打出的草席,一晃几十年还在用,可见质量之佳,她的眼里也尽是对草席浓浓的不舍之情。中国传统妇女那种朴素、勤俭持家任劳任怨的劳动品质,总是让人肃然起敬。

   如今,现在人的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着,传统手工的草席早已被竹制类席子和空调的普及而自然淘汰,草席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传统的技艺也失去传承的土壤而没有了一席之地。作为曾经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件生活用品,做为最原生态的一项手工技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里,将来会不会有它的一块净土呢?社会的发展,总是有得必有失。人们越来越多依靠普通话来交流,农村越来越城镇化邻里相往的朴实和亲切越来越少,流水线模块化新的现代技术产品代替了传统手工品,那些承载乡音乡艺乡情乡愁的情绪,渐渐无处安放,一如这被遗忘的打草席技艺,只能成为编织在时光里的隽永回味。
               火石于半耕斋
          2016-10-23
1,彭阿婆(左)和王阿婆,阅尽世事操劳任怨,豁达慈祥,如今安享晚年。

2,有点遗憾的是,她们当年打草席的架子工具都没有保存下来。下图1和2,是曾经在百丈徐坑老厝弃物堆里和司前竹里馆中拍到的打草席重要工具-“席扣”;因现在很难有条件复原打草席的场景,图3和4是网上搜索来的图片,以便不了解打草席的人有个直观整体感受。










3,在王阿婆家,我看到了一张至今她还在使用的手工草席,对草席情感之深可见一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2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