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火石 于 2016-1-18 22:41 编辑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人杜甫《春夜喜雨》里的这几句,总是特别惹人喜爱。虽然此一时彼一地,但我在心里轻吟的时候,恍然间有种这首诗定是在描写家乡春天的幻觉。乡园泰顺四季分明,春季更是好雨翩翩,滋养大地,万物生机盎然葱茏一片。这样的一个春季,总是显得特别缠绵和浪漫,亦使人充满了一种割不断的乡愁别绪。 春来春去,春去春又来。但见老屋堂前的飞燕又纷纷忙碌起来,衔泥筑巢,叼虫哺幼,里里外外总是不得歇,那份辛劳让人煞是动容。而生活在老屋里的人,亦学会了与飞燕安然相处,不会去干扰它的生活。在茶余饭后或者劳作歇息的时候,老屋里的人们还有来串门的邻舍,就会坐在厅堂那些简易的木砧(墩)或者石砧上,闲唠着家常和农事等,看到燕子低飞入檐,亦会常常把话题随机转到鸟儿上去。农村的闲暇生活,没有过多的娱乐,就着一杯粗制爽口的土茶,邻里之间也就在这样日复一日的闲唠和来往中维持着和睦与无争的淳朴。而飞燕对此亦是习以为常,堂前识旧客,彼此各管各。 小时在外婆家的老屋里,总是经历着上面这样的场景。而我和小伙伴们倒是对大人们座下的那些木砧或者石砧特别感兴趣,它们一般由一块溪里搬来的平整的石头、经济好点的大户人家则是用青石打造并饰以雕刻花纹、或者是一段木头墩子,把它们在墙壁或者柱子边一放,就是一张自然纯朴的凳子了。石砧坐久了,被磨得很光溜,夏天坐着很是凉快;而木砧除了凳子的功能外,常常还被用来当做在上面砍、削、砸锤其它东西的垫子。木砧或者石砧因为都是实体,有一定的重量,一般安置后很少移动,因为没有靠背,多安放在柱边,便于人依靠。在大人们没空坐的时候,我们会玩一种“水鬼争位置”的游戏,在石砧凳或者木砧凳为数不多的情况下,大家先站在院子中间,然后数几下快速散开,去争抢心目中的凳子。在那样物质贫乏的年代,这样的游戏总是乐此不疲,一种简单的快乐洋溢在每个孩子的心头。 如今,孩子们的童年亦被五花八门的各种电子及组合游戏更新。这样的场景是越来越难见了,人口变迁和农村建设改变了院落风貌,简易的凳子亦被更舒适的各种椅子代替。荒芜的老屋里,常常人去楼空。然而我很是怀念那早时的场景,那些朴素的砧凳、那些热情厚道的乡亲、被勤劳压弯的脊梁、安天乐命的简单生活状态,都叫人直是追忆繁华现代背后的乡土。 火石于半耕斋 2015-7-28 (一):石质 1,在大户人家里,青石质地的石砧(墩)被打制成方形、圆形或鼓型,安为落座之物,显得端庄大气。石砧体上往往还会凿出左右对应的内凹把孔,以便于搬动。下图一次为洲岭范氏、交洋土楼曾氏、泗溪下桥汤氏、徐岙底洋头厝吴氏、林岙外洋林氏、园洲吴厝、塔头底季氏、溪坪梅氏(两张)石砧。
2,普通的百姓人家,常因地制宜,搬来野外的一块平整石头,往往就能堪当既来之则安之请坐之的大任了。(下图依次为坑头、三魁下武洋、泗溪新梨陈氏、徐岙底古村落(三张)、徐坑石砧凳)
3,户外型群落式的也能觅得踪迹,是休息闲聊的好场所。(下图依次为岭北乌石自然村、上洪坑头、三魁刘宅石砧凳及岭北村尾千年红豆杉旁石凳群。)
4,论规模,大丘坪大会堂里的石砧就是个中翘楚了,像整齐威严的列兵。早期人们在此开会、学习、讨论等,如今大会堂完成历史使命,破旧不堪,杂物乱堆,如果能整理修缮一下就好了。因多年前拍的照片丢失了,只好补张现在这个样子的,不过尚能窥一斑可见全豹。 5,论特色,仙居古村落里张氏民居的这个石凳由两个石墩和一块青石板搭扣而成,牢固可坐多人。 6,论历史,库村古村落世英门前的石凳(左下角之左:石墩;中:石板凳;右:下马石;三者皆有落座的功能)具有浓厚的人文背景和美观的艺术设计,只可惜现在有花纹雕饰的下马石失窃多年,现在很多人可能都没见过,三者只剩其二实在遗憾。
7,附带欣赏寿宁县犀溪十八学士凳。
二:(木质) 木砧的安身立命之道,得有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视死如归的精神才行。因为除了坐的功能,它们往往还被用来当做在上面砍、削、砸锤其它东西的垫子。运气好点的,尚能保持衣体光鲜,有的则是伤痕累累但始终不屈不饶,无怨无悔。似乎它们的身上也映衬着农村百姓那种在俭朴困难岁月中展现出的那股特有韧劲。(下图依次为东洋门楼外、洲岭、三魁武洋、上舟洋、梨树垟、上棠坪木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