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述:浙南泰顺是浙江省南部一个山区县,境内群山叠翠,山高谷深,行走不便,泰顺先祖在两个山峰之间跨越峡谷溪流建造了廊桥。在泰顺境内唐、宋、明、清代留下的被称为“桥梁活化石”的木拱廊桥达三十多座。作品介绍廊桥的历史和文化,叙述了国家非遗廊桥国宝被冲毁后,当地、市、省乃至全民救桥、守桥、护桥的感人故事。 二、不忘初心 至此后泰顺先祖们的“交通规划”,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在相隔一定里程的大路(石砌路)边上建上一座座供人歇脚的风雨亭。以解决乡人出行难的问题。这种桥兼具桥梁和路亭的复合功能,不仅供人行走,同时也供路人歇脚,遇到刮风下雨,还可在此避风躲雨,所以在泰顺当地人也叫它“风雨桥“。建桥是一种公益工程,在古时一般由宗族组织族人集资营造。家族中有名望的人出来“挑头”,乡民们有钱出钱,有力的出力,对一个地方来讲,造桥就是本乡的盛事,通过造桥可以凝聚人心,体现乡人的集体荣誉感,一座桥造好了,就要立碑勒石,碑刻的内容一般有两部分,一是请当地的文人作序记之,二是密密匝匝地记录捐资造桥者的姓名。 每一座廊桥就如凝固的彩虹,悠然地横跨在青山绿水间,与明澄的水流、苍翠的绿荫组合成一幅纯美的画面。唐、宋、明、清代的木拱廊桥达三十多座。 多少晨曦暮霭,我们的祖先悬身崖间,腰缠吊索,用简陋的工具削山切壁,肩找背驮。破土架桥,削木做模。 在这深谷断涧用自己的非凡智慧,用纯朴的思维方式,用坚毅而虔诚的性格与大自然抗争,经受着大自然的锤炼。他们言谈朴实,性情纯朴、持重,讲究礼义,民俗传统深厚。用粗大勤劳的双手,和纯朴真诚的情感编织出古朴、纯厚、凝重、苍老的美。当你目睹这些廊桥 时,那对生活的热爱,深情,把心灵、情感及整个生命注入廊桥而形成的浓郁的乡土气息的虔诚艺术精神,令人感动,并愿为之探寻,追求。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桥拱,因形似彩虹而名。桥的基本组合单元是六根杆件,纵向四根、横向两根,平面呈"井"字形。利用受压产生的摩擦力,构件之间越压越紧。这种结构,不用钉铆,只需用相同规格的杆件,别压穿插,搭接而成。从力分析,上端的纵梁压在横梁上,横梁又压在相对一根纵梁上,上下两根纵梁夹住一根横梁,摩擦力使得横梁不能滑动,结构简单而奇妙,这种结构,整体为拱形结构,因此沿拱心线整体受压,不会产生弯矩,就每一根杆件来说,又是最简单的简支梁,承受两种集中荷载。桥的构件统一,无特殊,异形的构件,伐下的树木只需经少量人工即可制成合格构件,而且,装卸方便,拆桥时可以做到不损构件,且可重复利用。小杆件便于运输,用小构件形成大跨度, 廊桥的建造过程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如选梁材、择吉日、祭木工神、祭梁神、抛梁等,如选梁材就有许多讲究,要求树长在向阳出;砍伐时不能着地;发运时得请村里的秀才或其他有功名的人物。在廊桥的建造过程中,几乎每个程序都充斥着人们的祈愿,以达心理上的慰籍,同时也构筑了对美好人生的向往。 唐、宋、明、清代的木拱廊桥达30余座。编梁木拱廊桥、八字撑木拱廊桥、木平廊桥、石拱廊桥等几类,其中编梁木拱廊桥最具文物价值。数量之多、工艺之巧、造型之美以及与周边环境之和谐,在世界桥梁史上堪称一绝,是《清明上河图》中虹桥结构的再现。座座廊桥如瑰宝般镶嵌在群山之间,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关注,同时也迎来了泰顺廊桥特色旅游的热潮。其中19座廊桥在2005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座廊桥于200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国桥梁史上,它的地位很高。
上世纪70年代末,茅以升先生组织桥梁专家编著《中国古桥技术史》。据考证,泰顺木拱桥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与北宋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极为相似,在北宋中原盛行的虹桥技术并未失传。堪称世界桥梁史上木结构桥梁的杰出典范的泰顺木拱廊桥,也就有了“桥梁活化石”之誉,具有珍贵的考古价值。 1996年,美国电影《廊桥遗梦》风靡中国,让廊桥以影像的形式深入人心。同年,摄影师萧云集将他的摄影作品配以文字,统一取名《浙南廊桥有遗篇》刊登于《中国摄影报》。慢慢地,“泰顺廊桥”的称谓便成了这些古桥固定的名字。 于古代画纸中“定型”,在现代电影里“定名”,今天的泰顺廊桥,还有了自己的廊桥“遗梦”——申遗。2009年,浙闽六县联合申报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浙闽八个县市签订《中国木拱廊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备忘录》;2012年,“闽浙木拱廊桥”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4年,设立“闽浙木拱廊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心。所有这些廊桥很美,很干净,很简洁,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给人带来一种温馨。 因为廊桥,泰顺山村变得那么绮丽;因为廊桥,泰顺山村铺又变得那么神奇。于是我感到了廊桥飘忽着一双古旧的视线,那是昨天的,是历史的,但它们又是来自心灵人格世界.
文兴桥,位于筱村镇坑村,为木拱廊桥,建于清咸丰七年,全长46.2米宽5米,单孔跨29.6米,离水面11.5米。粗看和其它廊桥没有区别,仔细看就会发现一个有趣之处,通常廊桥的中部都是平真,而这座廊桥的中间部分却是倾斜的,奇怪的是两岸并不是高度不等,桥上的建筑也并不歪斜,因此只能说在建桥的时候就是倾斜,而它却在百年风雨中屹立不倒。 据说是当年建桥时,请的两位工匠,构意不同,各抒已见,针锋不让,分别从两岸建桥,最后接轨合拢的时候发现两边的高度不平衡,也没办法拆建,只好把中间部分建成倾斜。当时看多对称为理念的古代建筑。为这座另类的廊桥称奇。 当时建造桥的首事叫王光奕。为了建桥,变卖家中所有的家产。几年后,桥完工了,他却身无分文,愧对家人,只好独自一人风餐露宿在外,四处流浪,吃山果和乞讨糊口为生。族人得知后,把他叫回.你一斗、我一碗凑三百斤米粮救济。殊料,饥寒交迫的他没吃完一斗米撒手人世。 王奕光有八个儿子,为了建桥,家中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兄弟八人只好外出异地谋生,在僻远景宁山头开辟荒地种蕃薯,土豆、小麦糊口。此后,王氏家族一蹶不振,兄弟八人无力娶亲。最后其中一个儿子上门给人做(路头亲)男上女家,生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姓王,延续香火。 为了纪念他舍小家,为大家的美德,走的不再孤独。来了一位守桥人,风风雨雨与桥相依相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了,走了。他走后,又来了一位守桥人,依然住在桥头一间小屋里,一个34岁风华正茂年轻人。苒苒光阴,倏忽一载,18年守桥,这个风华正茂小伙子已是年过半百,风雨中的文兴桥竣美依旧。守桥的日子是孤寂的,当你问他守到何时?他说只要桥在,人就在。人没了,桥还在....... 永庆桥,位于三魁战州下溪坪村,伸臂梁木平廊桥,建于清嘉庆三年,全长3米,宽4.5米,离水面8米,建廊屋12间,中间为二层重檐楼阁,内设扶梯,造型雅朴。 建造这桥的主持人为吴世汪,家谱中记载此人秉性忠直,心淳良德 “生平勤俭,课子耕读,救人之难,济人之急,而且乐善好施,建桥梁,修碇步。吴世汪喜庆二年,他在五十七岁时主持兴建,夕阳下,余晖脉脉,永庆桥风采依旧,物是人非,当初乐善好施的吴世江在桥建成后离开人世。 综观桥梁建筑,普通注重从其结构,功能进行营建,而不加过多的装饰,永庆桥廊屋内最具装饰的是三架梁和五架梁,在这些梁木的两端有几条流畅飘逸的线刻细看似像鲤鱼须,俗称“梁须”。相传很久之前,有一位木匠领班,自恃技艺超群,不但手艺高,而且能善断。有一次,他在建造一座宫殿,由于一时粗心,将大梁的料下短。但上梁时日早已确实,不能更改,急的他如热窝上蚂蚁,团团转。若不按时建好房子,是要定死罪。他觉得山穷水尽,无计可施,不如一死,正当他想悬梁自尽时,忽然来了一位渔翁模样的人,手里提两条鲤鱼,问明情况劝他不要寻短见,先烧鱼喝酒吃饱,再想办法。于是二人对饮,酒喝光,那渔翁硬要这位木匠领班去买酒再饮,领班无奈,只好顺从,等他走后,这位渔翁便迅速将两碗鱼对放,中间搁一根筷子,筷子两端分别插入鱼嘴中,然后迅速离去,等领班买酒回来,不见渔翁,但见桌上东西乱放,正恼怒,但细细一看,却喜从天降,情不自禁跳了起来,“我有救”,“我有救”原来,这只筷子代表一根木梁,两条鱼,则代表梁两端的柱子上挑出来的两个搁置点,搁住大梁。他想这位指点迷津渔翁是鲁班先师的化身,为纪念鲁班的救命恩人,所以就在梁的两端刻上鲤鱼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