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8011|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神秘的金钗柴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03-11-27 17:30:23 | 只看该作者
泰顺值得去探寻的地方还真的好多。
2#
发表于 2003-11-27 18:32:02 | 只看该作者
再现了一段几乎淡忘的历史了!没想到一次可以说是比较意外的寻古探险,格老师却从中挖出了这么多的历史,这就是徒步文化探险的魅力,希望这周的蜂墙石之行同样能够有收获!
3#
发表于 2003-11-28 08:26:48 | 只看该作者
格格陈兄对乡土文化研究精深写起东东来是左右逢源水到渠成
令小子佩服
读罢全文还有一个感触就是格格陈探索神秘的金钗柴
方法严谨很有探索者的精神
使得神秘的金钗柴在格格陈的笔下变得"不神秘"
娓娓道来的几百年历史往事如在眼前
读者如我已置身到那已远去的情境之中
4#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7 17:24: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晓波将我们金钗柴之旅的实况播出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三川兄和利民兄皆作了积极的反应(详见“美景共赏”里的帖子)。现将有关资料及访古感受整理成文,粘贴如下。

神秘的金钗柴

    泰顺县城东行五里即交阳村,再十里,可抵明清时期县内著名的山交龙护寺遗址,往北步行二里许,就到达沉寂于荒草杂树之中的山寨——金钗柴了。
    金钗柴位于南山峡谷南面一座临空突兀而相对独立的小平台上,四面皆高百丈的陡壁悬崖,仅南面一条两米多宽的羊肠小道通往山寨。远处看,小平台很像牛头,通向小平台的小道极似牛颈,因此,当地人俗称金钗柴为“牛头寨”。因为四面临空,深渊是天然的栅栏,因此建造者只在“牛颈”与“牛头”相接的那一面筑一道石墙就足以御敌。寨址现保存寨墙长约66米,最高处10米,石材为悬崖就地取来的片石。一块泛白的青石碑镶嵌于红褐色的寨墙之中,非常显眼,石碑中部横刻篆书“金钗柴”三字,字迹秀丽,左右两侧是楷书题款,内容分别“交阳曾氏造”和“咸丰十一年八月吉旦”。寨门高3米,青石砌造,拱形,出于防御需要,建于寨墙的左侧。进入拱门,即抵寨内。近年来附近农民很少来此砍柴,这里的蕨类植物和灌木毫无拘束地疯长,几乎掩盖了地面的一切。村民说,寨内原先有房屋几十间,可容得下上百号人居住,可后来都倒坍了。传说中的古井也找不到踪迹。了望台上挤满了松树,挡住了前方的视线。尽管如此,当你站在寨墙上端,下临百丈深渊,即使是柔柔的山风,也会使你胆战心惊!
    为何称为金钗柴?据曾氏后人说,当时不好称寨,称寨就意味称王,犯大忌,所以建造者起名金钗柴,在闽南语(曾始祖迁自闽南)中“柴”与“寨”的音近。查《汉语大字典》,“柴”,又读zhài,”其义为用于防卫的栅栏或营垒,《南史·齐高帝诸子传上》:“闽中豪帅,立柴自保”;《集韵·夬韵》:“柴,篱落也。或作寨、砦。”《宋史·宗泽传》:“泽遣壮士夜捣其军,破三十余砦。”据此,“柴”即“寨、砦”,“金钗柴”即“金钗寨”。
    金钗寨是罗阳镇上交阳村曾氏二世祖奎象于清咸丰十一年所建,距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据说,曾氏另外还有三处山寨,系奎象兄弟所建,可惜其踪难觅。山寨的主要功能是防御,问题是,当时交阳曾氏为何要在离居住地10多里外的悬崖上花巨资建造山寨?
    交阳曾氏始祖肇作公于嘉庆二十年(1815)从福建同安迁入交阳的,《交阳曾氏族谱叙》和《交阳记》详细地记录了曾氏迁徙前探寻宅基地的过程:肇作公对原居住地闽南凶悍、欺诈之民风十分忧虑,欲找寻一个“若古桃源者”徙而居之,于是命其子拱辰公“浮海至瓯择善地迁焉”。拱辰公于嘉庆十四年(1809)北上瓯地“堪与一途”,先后到过永嘉、乐清、平阳、瑞安,均未有得意之所。后拱辰公复游于瓯括之间,到达泰顺交阳。见其地“前有朝,后有案,四山环绕,水口交牙,左右有泉,其清如镜,”即回家禀报父亲。山寨的选址与住宅不同的一点是,山寨看重的是它的防御性能,但“龙脉”的观念根深蒂固。考察周边的地理形势,南边南院乡主峰向北发脉,诸山峰依次下降,逶迤至寨顶山时嘎然而止,而金钗寨正好处在寨顶山半山腰突兀长出的悬崖顶上。依照古代风水理论,金钗寨正是龙脉的归结点,是山脉的精华所在,是大吉大利地方。难怪曾氏不辞劳苦,将家族的防御系统建造于此。
    考察泰顺其他大姓,还没有发现有家族兴建的防御性山寨的,这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事。我们还是仍然依曾氏家族固有的个性去分析吧。前文提到,肇作公是忧虑闽南凶悍、欺诈之民风而动了迁徙之念的。拱辰公寻新址时到过瓯地,瓯地虽“风物繁华”,然地处滨海,“会寇患不免也”。看来,曾氏迁徙的主要目的是“避乱”,安全排在第一。交阳曾氏这种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从迁居交阳后曾氏所建建筑物上也可以反映出来。曾氏迁居交阳,先后建成水城厝和仓楼等坚固耐用的建筑物,水城厝仿照福建永定土楼的形制,外围建有高墙,有很好的防御性能。仓楼也称土楼,是堆放谷物和农具的场所,紧急时候可用作防御场所。仓楼原是福建的“土特产”,方形结构,只有一大门供出入,其封闭性最好,是介于山寨和民居之间的建筑物。
    事实上,交阳曾氏建造山寨的原因除了曾氏本来具有的防范思想外,主要与道光年间泰顺的兵燹大有干系。金钗寨竣工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八月,之前的兵乱情况是:咸丰八年(1858)四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部占领云和、景宁,清兵败绩,退避泰顺。司前、罗阳一片惊慌,县绅林用霖倡筑景宁上燕蚊虫垒(今属黄桥乡)隘口,率团丁上隘防守。三年后即咸丰十一年(1861)也即金钗寨竣工的那年,泗溪、雅阳一带的部分乡民加入平阳“金钱会”,社会动荡加剧。是年,“金钱会”攻打福鼎,民房焚烧无数,后欲攻泰顺,因受泰顺乡兵和村众的分头拦截而撤退。
    我们无法知晓金钗柴竣工的当年曾氏有无过避难金钗柴的经历,但自太平天国之后,泰顺境内无大的动乱,也就无需劳师动众了。这样看来,金钗寨自建造至今,也许没有一次派上用场。但作为时代的见证,它还要默默地在悬崖上的灌木丛中厮守下去。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1-27 17:28:30编辑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5#
发表于 2003-11-28 13:59:21 | 只看该作者
非常不错,特别是对“牛头颈”与“牛头”的叙述非常正确。
南边应该是与南山乡相连,不是南院乡。
6#
发表于 2003-11-28 15:38:48 | 只看该作者
“牛头寨”曾氏已经有居住过,在我祖父辈时,有消息说土匪要来了就跺到“牛头寨”。
寨里常年有人,等到风声过再回到村子。解放以后就把寨里房子给拆了,里面的木料工具等物也般回村里。
后来害怕别人去偷寨里的木料,就在“牛头颈”处掘开一个缺口,外人就无法进入。
7#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8 19:53:39 | 只看该作者
利民兄提供的材料很珍贵,也只有你才容易了解到啊,谢谢了。希望有关的资料多帖一些。
8#
发表于 2003-12-1 14:06:03 | 只看该作者
这星期六我们单位同事准备到“牛头寨”走走,有我带队。
有谁参加吗?
9#
发表于 2003-12-1 14:17:05 | 只看该作者
呜呜,可惜我走不了,这个周末可能回不了!
10#
发表于 2003-12-2 23:11:46 | 只看该作者
或许不久我就要和笨笨还有海傻们一样了.美好的东西靠你们去挖掘了
只要我还在泰顺一天周末有空一定加入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2-4 14:53:49编辑过]

11#
发表于 2003-12-23 13:07:05 | 只看该作者
“或许不久我就要和笨笨还有海傻们一样了.美好的东西靠你们去挖掘了”
别这么丧气啊,我和大笨钟还是经常回来的啊,你们组织的活动,我们大都会参与的呀。
况且,今天从董大那得到消息,温州也将成立一个廊桥协会呢,我们以后组织活动,规模可能就大了,宣传面就可能广了。其实我们在哪里都是一样的。一样可以随时感受家乡的美好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