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
首页
Portal
贷款
廊桥寻梦
乡土中国
媒体聚焦
导读
Guide
驴游攻略
廊友家园
Space
论坛
BBS
插件
Plugin
应用
Manyou
登录
立即注册
腾讯QQ
微博登录
帐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一键登录: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关注微信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淘帖
广播
排行榜
设置
退出
中国廊桥网-廊桥论坛
»
论坛
›
◎◎◎驴行天下◎◎◎
›
【我行我记◇心情共享】
›
泰顺廊桥专题报道"中国户外资料网"
返回列表
查看:
1891
|
回复:
0
泰顺廊桥专题报道"中国户外资料网"
[复制链接]
好人
好人
当前离线
积分
1655
IP卡
狗仔卡
电梯直达
1
#
发表于 2005-10-26 20:14:09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阅读模式
<
>泰顺廊桥专题</P>
<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中国户外资料网 点击数:538 更新时间:2005-7-6</P>
<
>泰顺是浙江省南部一个山区县,东北接文成,西北界景宁,南与福建省为邻,总面积1700平方公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山高路远,群 峰叠翠,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79座,平均海拔490余米。历史上,许多名人贤士为避祸乱,陆续迁移到泰顺这个群峦起伏、人迹罕至的“世外桃源”,创造了具有山区田园特色的地方文明,留下了无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泰顺廊桥,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P>
<P>“廊桥”顾名思义,就是有屋檐的桥。历史上的泰顺,村落分散,交通偏僻。人们出外行走十几里都难以见到人烟。按照泰顺先祖们的“交通规划”,在相隔一定里程的大路(石砌路)边上,要建上一座供人歇脚的风雨亭。而桥上建造屋檐,不但可以保护木材建造的桥梁免受日照雨淋的侵袭,而且起到风雨亭的作用。有的廊桥还有供人暂居的房间。</P>
<P>然而,“廊桥”这一称谓泰顺还是最近几年才开始采用的。几百年来,泰顺人一直称木拱廊桥为“蜈蚣桥”,实际上木拱桥并没有“蜈蚣脚”。上海交大讲师刘杰认为“蜈蚣桥”在结构上与蜈蚣相似。其实普通百姓对"蜈蚣桥"的称呼代代相袭,至于木拱桥的力学原理不太可能深入探究。在地理偏僻,交通闭塞的山区县,很少有人知道“蜈蚣桥”在中国桥梁发展史上的极为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泰顺这个廊桥王国偶然被有识之士所发现。1996年11月12日,《中国摄影报》用三分之一的板面头条刊登了萧云集“浙南廊桥有遗篇”的图文报道,首次采用“廊桥”名称。从此,中央、省、市级新闻单位和国内外学者纷纷到泰顺来采访、考察、研究。泰顺廊桥这一国之瑰宝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重视。</P>
<P>泰顺民间桥梁数量众多,结构类型多种多样。据《泰顺县交通志》记载,到1987年底,全县现存桥累共计958座,总长16829延长米,其中解放前修建476座,7923延长米。包括木拱廊桥、木平廊桥和石拱廊桥在内的明清廊桥30多座。其中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木拱廊桥6座。即泗溪姐妹桥、三魁薛宅桥、仙居桥、筱村文兴桥、三条桥。木拱桥以较短的木材,通过纵横相贯,犹如彩虹飞架宽阔水面,其巧妙的结构,令人惊叹!</P>
<P>泗溪北涧桥 <BR>北涧桥俗称下桥,在泗溪下桥村,该桥与上桥相距1公里多,横跨北溪,故称"北涧桥",村以桥得名,其结构、造型与上桥相似而较大。长51.87米,宽5.37米,高11.22米,单跨29米,亦为木拱廊桥,有桥屋20间。泗溪上下桥相传为同门师徒所建,故称“泗溪师徒桥”也称“泗溪姐妹桥”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1年),嘉庆八年(1803年)重建。上下两桥结构精巧,造型古朴,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典型的木拱桥。文革中遭受严重的破坏,1986、1987年省文物局拨款重修。1987年重修时,天津大学杨道明教授来泗溪考察该桥与溪东桥,认为两桥是国宝,并题"古建文物"、"民族精粹"二匾。1989年两桥列为浙江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BR><a href="http://www.yjyy.com/Article/UploadFiles/200501/20050106225942689.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yjyy.com/Article/UploadFiles/200501/20050106225942689.jpg" align=center border=0></A><BR>北涧桥及其周围环境十分幽美。两条溪水在桥边汇合在一起,溪水清澈见底,溪水上还有一条用石梁搭起的小石桥,接以碇步。每当溪水上涨时,整座小石桥就会淹没于水下。沿着溪岸,一条小路将人引向桥头和村子。两株大樟树立于桥头,也是村头。较粗的一株直径有两米多。据《泰顺县志》记载,这两株树都有上千年的树龄了。两株大树起到了加固水土的作用,其虬根牢牢抓住桥基周围的土石,保其经受了数百年风雨的侵蚀而无大碍。由远处沿小路向北涧桥走来,两株大树茂密的树冠就像老翁的须发轻轻抚掩着古桥及周围古朴的民居,若隐若现。桥头的一条石板小街是整个村子的中心。一边是廊桥,一边是民居。由于北涧桥建成功早于溪东桥,北涧桥是当地唯一横跨东溪的木桥,因此桥头两岸逐渐形成繁荣一时的村镇,沿桥头还形成一条小小的店铺街,底层是一爿爿店铺,二层供主人居住。古树、桥、与建筑的自然结合,是北涧桥的最大特点。北涧桥无论是从建筑材料或是桥梁结构的选择,还是桥与建筑的结合,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结合,都是一个杰出的典范,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观念和环境观念。<BR><a href="http://www.yjyy.com/Article/UploadFiles/200501/20050106225945343.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yjyy.com/Article/UploadFiles/200501/20050106225945343.jpg" align=center border=0></A><BR><a href="http://www.yjyy.com/Article/UploadFiles/200501/20050106225949138.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yjyy.com/Article/UploadFiles/200501/20050106225949138.jpg" align=center border=0></A><BR><BR>泗溪溪东桥 <BR><BR> 溪东桥是泰顺造型最佳的木拱廊桥。溪东桥系上桥,位于泗溪镇溪东村,俗称溪东桥,实际上应称东溪桥,因其横跨东溪水而得名。长41.7米、宽4.86米、高10.35米(水面至跨径顶部,下同),单孔跨径25.7米,宫殿式,飞檐翘角,中央有主檐阁楼,极为雄伟美观。该桥由二层拱骨相贯而成,有九节拱骨,并排与另一层八节拱骨贯穿搭置,自成稳固的梁架。在拱内又置三角形木架,加强横向力的作用。为了保护拱骨和梁柱,防止风雨侵蚀,两侧都用红色油漆木板挡风。两端拱趾各自支撑在桥台上,桥台用花岗岩垒筑于两岸山崖之上。<BR><a href="http://www.yjyy.com/Article/UploadFiles/200501/20050106225949912.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yjyy.com/Article/UploadFiles/200501/20050106225949912.jpg" align=center border=0></A><BR>两头通道均有石踏跺。梁架上建长廊式桥层15间,当中之间高起为楼阁,两头翼角飞挑。盘龙卧虎、斗角绕云、青龙翘须、颇有吞云吐雾之势。溪水过桥后弯转从桥南侧流过,溪水清澈得能看见河床上的粒粒卵石。桥的另一侧是一抹远山,近处是两座较高的山峰,一边是狮子峰,一边是将军峰。人们都说此桥及周围环境正处于“将军逗狮”的风水宝地。在远山的衬托下,溪东桥更显秀美、轻灵。该桥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中国科技史话丛书《桥梁史话》刊载图文,视之为全国桥梁典型之一。 因为溪东桥比北涧桥略晚几年修造,两桥分别在溪的上下游,后人又分别称它们为“上桥”和“下桥”。<BR><a href="http://www.yjyy.com/Article/UploadFiles/200501/20050106225950770.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yjyy.com/Article/UploadFiles/200501/20050106225950770.jpg" align=center border=0></A><BR><a href="http://www.yjyy.com/Article/UploadFiles/200501/20050106225950132.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yjyy.com/Article/UploadFiles/200501/20050106225950132.jpg" align=center border=0></A> <BR>三条桥<BR><BR> 三条桥,位于洲岭乡和垟溪乡交界溪上。由原先三条巨木跨河为桥而得名,建于宋"绍兴七年(1137年)九月十三日",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为叠梁拱式木廊桥。长26.63米,宽4米,离水面高10米,建桥屋11间,明间五架柱梁,柱头有蝶形莲花瓣头拱座。该桥起源较早,据泰顺《分疆录》记载,道光年间修建时曾发现唐"贞观"旧瓦,是本县文献记载历史最早的桥梁。该桥精巧秀丽,历史悠久,被编入《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作为百种爱国主义教育丛书宣传,显示了我县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古代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1982年列为泰顺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BR>三条桥的历史存在,对中国科技史界中对虹桥的诞生地的确定是一个重大的质疑。题在三条桥木栏板上的一首没有署名的词——“点绛唇”词牌名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常忆青,与君依依解笑趣。山青水碧,人面何处去?人自多情,吟吟水边立。千万缕,溪水难寄,任是东流去。”也许,虹桥的来历只有这千百年来从桥下奔流而过的溪水才明了的。 <BR> <BR>三魁镇薛宅桥<BR><BR> 三魁镇薛宅桥,位于三魁镇薛外村,建于咸丰六年(1856年),叠梁拱式木廊桥,全长51米,宽5.1米,单跨29米,离水面高10.5米,建桥屋十五间,桥头坡度30米,拱矢斜度大,造型古朴独特,气势雄伟壮观,载入《中国桥梁史话》。1986年浙江省文物局拨款和群众集资重修。1988年列为泰顺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BR><a href="http://www.yjyy.com/Article/UploadFiles/200501/20050106225954507.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yjyy.com/Article/UploadFiles/200501/20050106225954507.jpg" align=center border=0></A><BR><a href="http://www.yjyy.com/Article/UploadFiles/200501/20050106225954554.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yjyy.com/Article/UploadFiles/200501/20050106225954554.jpg" align=center border=0></A><BR>仙稔乡仙居桥<BR> 仙稔乡仙居桥,位于仙稔乡仙居村,距县城20里。创建于明景泰四年(1453年),历经四次重建。桥毁之因,皆罹水患。现桥为清康熙十二年重建,全长41.83米,宽4.89米,高12.6米,跨径34.14米,为平孔木拱廊桥。据《泰顺分疆录》记载“······明知县郭显宗建,成化十九年(1483年)元月洪水冲毁,弘治四年(1491年)知县范勉重建,嘉个靖三十年(1650年)崩圮,四十二年(1653年)知县区益重建,今康熙十二年(1673年)正月里人复建造之”;该桥有桥屋十八间,80柱单檐。为跨径最大及现桥历史最长的木拱桥。由于年久失修,破残严重。目前该桥修建工程已列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BR><BR><a href="http://www.yjyy.com/Article/UploadFiles/200501/20050106225955218.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yjyy.com/Article/UploadFiles/200501/20050106225955218.jpg" align=center border=0></A><BR><a href="http://www.yjyy.com/Article/UploadFiles/200501/20050106225955810.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yjyy.com/Article/UploadFiles/200501/20050106225955810.jpg" align=center border=0></A><BR><BR>漈下木拱桥 <BR><BR> 漈下木拱桥,位于南浦潘洋村,古名福庆桥,建成于清光绪六年。全长44.1米,宽4.8,离水面高12.7,单跨32.2。该桥上建桥屋十五间,中间为三层楼阁,三重檐,翼角高翘,雄伟壮观。(该桥在1990年8月20日被洪水冲毁)<BR><a href="http://www.yjyy.com/Article/UploadFiles/200501/20050106225956904.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yjyy.com/Article/UploadFiles/200501/20050106225956904.jpg" align=center border=0></A><BR>洲岭乡毓文桥<BR><BR> 洲岭乡毓文桥,位于洲岭乡洲边村,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全长23米,宽4米,单跨7.6米,系石拱木廊桥。拱卷青石筑砌,呈半月状,横跨两山之中。建廊屋七间,三层楼阁式,屋面重檐悬山式,屋脊有葫芦顶,四翼角高翘,造型别致。1986年村民自筹资金重修。1994年列为泰顺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BR><a href="http://www.yjyy.com/Article/UploadFiles/200501/20050106225956168.jpg"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www.yjyy.com/Article/UploadFiles/200501/20050106225956168.jpg" align=center border=0></A><BR><BR>珍贵的桥梁历史文物<BR><BR> 在泰顺众多的廊桥中,木拱桥以其梁木穿插的特殊而巧妙的结构形式,在中国桥梁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这种结构,使较短的梁木构件,以剪刀叉穿插挤压的形式,横跨较宽的水面,十分稳固。犹如长虹横跨两岸,壮丽可观。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采用的就是这种木拱桥形式。然而,与河北赵县安济桥、泉州万安桥、潮州海阳县广济桥总称为中国四大古桥的汴水虹桥已经不在世上存在了。80年代初期,古建筑专家,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路秉杰在日本讲学时曾涉及《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结构。他用筷子搭出拱桥模型并解释此类桥梁的合理性,还在报上撰文称之为“中国一绝”,在日本引起了轰动。然而,路先生当时所见到的虹桥只能局限于画面上。1996年7月下旬,他与刘杰等人到泰顺考察,第一次偶然见到仙居木拱桥时,竟激动地跳入溪水亲近廊桥!<BR><BR>北宋末期,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木材紧缺,以及木拱桥远非石拱桥坚固耐久等原因,使得虹桥结构难以在中原立足。随着以后黄河多次泛滥,昙花一现的虹桥在中原逐渐难见踪影。许多学者认为,虹桥技术自宋之后,在中国已失传900余年。<BR>20世纪70年代末期,文物工作者首先在浙江南部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木拱桥。1979年11月,茅以升主持的《中国古桥技术史》编写工作会议中,专门就发现的浙南叠梁桥(虹)桥进行深入研究,次年10月,经实地考察,确认北宋时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桥技术并未失传。这一发现无异于在浙闽大地上发掘出一座中国古代科技史中的“侏罗纪公园”。尘封900多年的虹桥结构的桥重见天日。<BR><BR>1986年出版的《中国古桥技术史》共记载拱桥11座,其中泰顺4座。经继续考察,发现闽东北、浙西南、温州地区的崇山峻岭中保存着大约近200座木拱桥。木拱桥论数量,闽多于浙,而保存质量则浙优于闽。特别是邻近福建寿宁的泰顺,其木拱廊桥在浙闽地区同种桥梁中,依然独领风骚。对虹桥结构形式,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最早出现的是青州南阳桥,是由北宋时期的一个守城卒子,在青州太守夏竦的支持下造成的。从泰顺《分疆录》对“三条桥”记载看,道光二十三年修建时曾发现唐“贞观”旧瓦。近年经实地考察发现该桥上刻有宋绍兴七年(1137年)的瓦片,还在上游10余米的石壁上发现唐宋时期的旧桥遗址,从遗址中的柱孔结构看,它与明清时期的木拱桥结构有相似之处。据此有人认为浙闽大地的叠梁拱桥的历史比《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更为悠久。<BR><BR>我们以为,泰顺等地由于经常发生山洪,结构简单的桥梁容易被水冲垮,修桥不断,有可能这一地区建桥师傅自行发明虹桥结构。当然泰顺木拱廊桥源于何处,有待发掘充分证据解开谜团。 <BR><BR>2001年11月,泰顺文博馆馆长张俊撰文认为,泰顺木拱廊桥历史发展脉络非常鲜明。发展经过是从多柱式逐渐把桥柱外移,然后再发展到完全不采用桥柱的飞桥。他认为,如果古代有现成的北方“虹桥”技术传入泰顺的话,也就不必去走技术老路了。<BR><BR>另一个问题是,在北宋以后中原木拱(虹)桥被石拱桥取代后,何以泰顺木拱桥的建造延续不断?答案可能是,除石拱桥的建造技术复杂外,泰顺多为崇山峻岭,木材丰富,采石建桥则费工大,而且有可能古人已经考虑到生态环境问题,采挖石材容易破坏山体,有些山石具有风景(风水)价值,不能轻易采挖。 <BR><BR>木拱桥结构,两端固定,能很好地承受向下的荷载,但受到向上的反弹力,则容易失稳,遭受破坏。有如两手手指交叉,压力向内不能分开,而向外拉则容易分开。为此,泰顺“蜈蚣桥”都采用了廊桥形式,这不但使木桥避免了风雨侵袭,而且通过廊檐压重增强了“蜈蚣桥”的稳固,同时桥廊成为人们休息、交易的场所,通过对廊屋的艺术创作,使廊桥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桥梁建筑的实用价值和艺术魁力。<BR><BR>桥梁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交通设施。有溪流的人群住处,离不开桥梁,建于人口集聚的村镇的泰顺廊桥,为人们生活提供了方便条件。而廊桥屋檐优美的艺术造型,与民居屋檐,和秀美的山水田园景色浑然一体,构成可与《清明上河图》相映成趣的山乡风俗画。多次考察泰顺民俗的刘杰先生认为,随着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浙闽边境上的泰顺以及周边地区数以百计的虹桥,凭其绚丽多姿的建筑形态,必将引起世界上更多人们的关注。古老的木拱桥,秀丽的山水风光,再加上当地遍布的古村落,像这样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一旦得到成功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将会成为中国又一个震惊世界的奇观。<BR>让泰顺廊桥走向世界<BR><BR> 长期以来,泰顺廊桥默默无闻地深藏在大山深处无人赏识,1980年《中国古桥技术史》编写成员对浙南叠梁拱桥的实地考察,揭开了泰顺廊桥的面纱,初步显示了其美丽的风姿。<BR><BR>自幼在泰顺长大的摄影家萧云集先生(现任苍南县文化馆副研究员)对泰顺的山水和山水之间那一座座雄伟壮观的古桥抱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他于1996年开始在国内外媒介上用“廊桥”代替了人们以前的“蜈蚣桥”称谓。他的“浙南廊桥有遗篇”在《中国摄影报》发表后,引起许多专家,众多新闻媒介的关注。人民画报、浙江画报等国内外媒介相继找到萧云集,与他共同制作了大量有关“泰顺廊桥”图文报道。2001年初,浙江卫视摄制组邀萧云集担任主角,在泰顺摄制了《一个人的风景》专题片。 <BR>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组讲师刘杰先生,对泰顺廊桥情有独钟,自1996年7月,他随路秉杰教授对永嘉、平阳、瑞安、泰顺四县进行了乡土建筑考察活动之后,几乎年年都要来泰顺一次,有时一年要来好几次,先后带领他的同学,对许多重要而精彩的桥梁进行现场测绘,1999年秋,他将花了两年多功夫完成的《浙江泰顺乡土建筑研究》寄给陈志华教授。在陈教授的鼓励下,他与摄影师李玉祥合作编写了《乡土中国泰顺》,于2001年3月由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该书在对泰顺古建筑的系统介绍中,以《梦圆廊桥路》专章对泰顺廊桥进行描述。 <BR><BR>《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0年第7期首篇位置登载了刘杰撰文、李玉祥摄影的介绍泰顺廊桥专题文章,题目为:《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再现----《泰顺廊桥》。该文题图为泗溪北涧桥,占大16开2页篇幅,图上题写: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直认为《清明上河图》中那座优美独特的“汴水虹桥”技术已失传,但谁会想到,在浙江泰顺的崇山峻岭中,竟还深藏那么多美丽而古老的“虹桥”。<BR><BR>2001年3月12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肖是对泰顺开始为期8天的考察。在以他为第一作者的《中国桥梁建筑艺术》一节,将把浙江泰顺、广西三江、湖南通道、湖北利川等地的古桥梁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该书将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1年3月29日至4月2日,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上海交通大学讲师刘杰,三联书店出版社摄影师李玉祥等人对泰顺新浦、筱村、仙居、罗阳等乡镇的古建筑进行考察。陈志华在接受采访时说,祝贺泰顺人民还保留有这样好的历史文化遗产。一批古民居,一批廊桥,很有价值。因为至少在东南沿海,像这样完整的古建筑已经不多了。<BR><BR>据不完全统计,仅2001年1月至7月,已有50多家国内外新闻媒体先后采访、报道了我县廊桥和民居。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和图书出版的大力宣传,泰顺廊桥的知名度、美誉度越来越高。2001年4月21日,一个来自广东汕头的旅游团游览了仙居桥、薛宅桥、泗溪姐妹桥等古廊桥。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个专门到泰顺游览古廊桥的外省旅游团,他们是从互联网上了解到泰顺古廊桥情况的。其中一位游客说,走遍大半个中国,从来都没有见过这样壮观、漂亮的廊桥,并表示回去后愿意当宣传员,争取再组团到泰顺,让大家饱饱眼福。许多游客慕名来到泰顺,当他们了解到作为一种罕见的人文景观的古廊桥的综合价值特别是科学价值后,都对这些历经几百年风吹雨打,仍凌波飞渡的古代廊桥赞叹不已。<BR><BR>2001年7月23日召开为期3天的第十届古民居学术会议暨温民居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我县存在几百座明清时期古桥梁和上千古民居,成为本届学术会议的重点对象。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美国、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名与会专家,当天下午即前来泰顺考察古桥梁和古民居。专家们普遍认为,泰顺不愧为“中国古桥博物馆”。台湾中原大学薛琴教授认为泰顺古廊桥比某国那些花巨资保护的廊桥要好上千百倍。会议期间,香港卫视和天津电视台合作的系列片《寻找远去的家园》摄制组从福建武夷山特地派人赶到我县采访与会议中外专家,为8月初摄制组主力到我县拍摄作先期采点。这次会议对我县古廊桥和古民居推向世界具有深远影响。 </P>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QQ空间
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
收藏
0
转播
分享
淘帖
0
支持,顶一下
0
反对,踩一下
0
微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抢沙发
千斤顶
显身卡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