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宁,福建省东北部的一个山区县。这里地处闽浙边界,素有“两省门户,五县通衢”之称。这里山峦连绵,溪流纵横,“控闽浙咽喉。其崇峰叠嶂,屹若天堑,旧称东隅保障,有天造地设之奇。” 明代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曾在寿宁任知县,著有《寿宁待志》一书,纪录了寿宁的政文概貌人文风情。坐拥数条出省交通要道的山城寿宁,在文学家笔下留下了不少传奇,其中廊桥大多扮演着重要角色。廊桥,让这方山水独具风格、底蕴浓厚,增添了厚重的文化色彩;廊桥,浓缩了千百年的乡土文化发展史,为寿宁赢得“世界贯木拱廊桥之乡”的盛誉。走进寿宁,就如同走进世界木拱廊桥天然博物馆,让你在跨越时空的感叹中发现无数惊奇——
珍稀的文化遗产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木拱廊桥,也称虹桥,专家在学术研究中叫做“木拱廊桥”,人们曾经以为此类桥梁早已绝迹。这种长期以来“坐落”在《清明上河图》画面正中的形若彩虹的桥梁,由于使用短的构造材料,却形成了大的跨度,被认为是中国在世界桥梁史上的独特创造,与河北赵县的安济桥、泉州的万安桥、潮州海阳县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
令学术界无比欣喜的是,自北宋覆亡后与干涸淤死的汴河河道一起被历史的尘埃湮灭了的虹桥及其技艺,900多年后却在福建东北部的寿宁山区被大量发现。这里的木拱廊桥,虽然外型与《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不完全相同,桥上有“屋”,如桥似厝。但结构相似,技术相同,在数量、技艺、文史资料等诸多方面均在全国廊桥中独占鳌头,拥有众多木拱廊桥的寿宁就是一座不加雕琢的木拱廊桥天然博物馆:
寿宁是全国木拱廊桥最多的县份,现存的木拱廊桥总共有19座,占了全国近五分之一(据普查全国现仅有木拱廊桥不到110座);
寿宁木拱廊桥年代序列在中国最为齐全,从清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光绪至中华民国,乃至解放后还在建造,这在全国极为罕见;
有鳌阳城区、杨梅州风景名胜区、芹洋尤溪村三大木拱桥群;
有单拱跨度37.2米在全国最长的下党乡鸾峰桥和单拱跨度12.4米在全国最短的犀溪乡翁坑桥;
寿宁县文化馆还馆藏多份见证造桥历史,为国内仅见、极具研究价值、被列为国家二级文物的造桥契约(合同);
鸾峰桥、杨梅州桥、鳌阳城区木拱桥群——飞云桥、升平桥、仙宫桥、登云桥,于2006年5月25日经国务院核定,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
木拱廊桥造桥工艺2005年11月入选首批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年又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廊桥是农耕时代的产品。已被人们称为活化石的木拱廊桥,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种。2004年桥梁权威专家唐寰澄教授专程到寿宁进行考察,并走访了建造廊桥的工匠郑多金,对寿宁廊桥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关注。他在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中称:“可以说是世界桥梁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品类”、“在世界桥梁史上唯中国有之”。著名乡土建筑专家、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认为,木拱廊桥有几百年的历史,独特的结构,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古建筑专家、同济大学建筑系路秉杰教授在日本东京大学讲学时,用筷子搭出一个拱桥的模型,引起轰动,日本报刊称之为“中国一绝”。南京大学建筑系教授赵辰考察后,称木拱廊桥为山地人居文化遗产,并制作桥模型参加’2002上海双年展。2007年9月第二届中国廊桥国际学术研讨会即将在这里隆重召开。
悠久的传承历史
据了解,今年已经81岁的唐寰澄是中国现代最早对木拱廊桥进行研究并指出其结构原理的人,但自他发现《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实际上曾在北宋流行过的木拱桥梁的桥式之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科学界认为这种北宋时期盛行于中原的木拱桥造桥技艺已经失传,因为自明代以来,河南、山西、安徽都没有了这种桥再建的记录。
名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汴京城内及城郊清明时节的景象,画面正中那座横跨汴水两岸的桥梁,最大的特点是桥底下没有任何柱脚的支撑,凌空飞架在汴河上面。据《宋会要》的记载,汴河的宽度约有16.5米,而虹桥的跨度比河的宽度长了约有3.5米。也就是说,《清明上河图》中虹桥的单拱跨径,达到了20米。同时,根据《宋会要》的记载,这座桥可以通行装载数十石的大车,其载重量相当于今天2至3吨的卡车。
令人称奇的是,没有柱脚支撑的桥承受如此的载重量不但不坍塌,而且这种结构不用钉子,也不用铆,完全靠它自己本身的强度、摩擦力和直径的大小、所成的角度、水平的距离等形成。寿宁的木拱廊桥工艺回答了这个问题。目前国内尚健在能独立主持建造大拱跨贯木拱廊桥的唯一主墨桥匠,就是这个县的郑多金老桥匠。
郑多金现年事已高,作为廊桥工匠的第六代传人。历史可以追溯到寿宁小东村造桥工匠徐元良于清咸丰七年(1857)造浙江省泰顺县薛宅桥起,当时徐元良传至第四代曾孙徐泽长,技艺已卓绝非凡,在闽浙两地承建了不少廊桥,也带了很多学徒,其中唯有隔邻的东山楼村人、表弟郑惠福(郑多金父)可独挡一面,加之晚年的徐泽长师傅因年迈又孤单一人,难以再承揽活计,生活就日见窘迫。这一时期由郑惠福独立承建了浙江省泰顺县的三滩廊桥,后郑再建本县楼坪廊桥时因工艺复杂,就请泽长师傅临场指导。郑惠福为人憨厚,做艺踏实,并遵循“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在泽长师傅晚境甚虞之际,郑像对待自己父亲一样侍奉泽长师傅七长年有余,直到其故去。由于惠福言出行随而深深感动了泽长,泽长就把构建廊桥蓝图详细画在膳厅地板上,手把手的传授给惠福,直至惠福弄通弄懂,更将底梁“起水”秘诀授郑,临终前夕又将压在枕边的一个小木箱托付给郑,内存鲁班经两本,建桥合约及造桥诀窍等。从此,郑就正式成为构建贯木拱廊桥的第五代传人。惠福师傅亲手构建的民房有86栋、廊桥11座。不论建屋造桥,因其绳墨准确、架构规矩、手艺精湛而名闻遐迩,足迹遍布闽东浙南各乡村,因而其长子郑多金年轻时就随其父参建民房和廊桥,得到了父亲的真传,于1967年独自主持建造了本县下党乡杨溪头廊桥。
2001年央视十套《探索•发现》栏目组赴闽浙两地拍摄《虹桥寻踪》专题片,慕名拜访郑多金这位建桥大师,并备料请他现场搭制贯木拱廊桥,他花了六天时间就将雏型搭建起来,令专家们惊叹不己。随着央视《虹桥寻踪》的播出,一辈子生活在乡间的郑多金加深了对这门绝艺的认识,意识到传授这门绝活技艺的重担就落在自己肩上,万一失传,感到愧对先祖,愧对国人。从此每日下午就把年届半百的胞弟郑多雄叫到身边手把手的传授构桥技艺,并制作了两座廊桥模型便于直观教学。2004-2005年间晚年的他有幸受邀带胞弟郑多雄三次到南平顺昌,按衣钵的水平测定法,自制水架柱和天门车,通过运用上三节苗、五节苗、将军柱、剪刀苗、桥板苗与马腿等传统工艺,又在顺昌县华阳山风景区主墨建造了一座由唐寰澄教授设计的华阳廊桥。目前他和胞弟正在寿宁县因电站建设需异地搬迁的长濑溪廊桥、张坑廊桥的重建工地上忙碌着。郑多金希望他有生之年,能从实践中让胞弟领悟真谛精通此艺而成为建造廊桥的第七代传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