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楼主 |
发表于 2009-8-24 14:58:59
|
只看该作者
2009.8.24 为了遗落乡间的史诗
为了遗落乡间的史诗
南方日报 2009-08-24 梁小恩
===================
——来自“中国碉楼之乡”的申遗报告
中国南粤有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那里散落着大大小小1800多座碉楼,村子里,河湾边,山坡上,竹林间,只见碉楼星罗棋布,疏落有致,像一颗颗美丽的黑珍珠,将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映衬得愈发神秘、迷人。
这一座座古朴沧桑的碉楼,曾长久地湮没在历史的滚滚风尘和偏僻的乡村雾霭中,它们带着自己特有的神秘,默默于世,任风、任雨、任时光一点点消损着已经足够苍凉的外衣;日月升沉,风雨敲击,它们不屈不挠,无怨无悔,在时光的流转中,如睿智的老人,如内秀的处子,如坚毅的战士,如沉着的守护神,如一部部恢宏的史诗,站立在古朴与时尚、东方文明与西方文化的交汇处。
一、永恒:历史在此刻定格
2007年6月28日。这一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新西兰召开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申报文本超过50%淘汰率的情况下,上午8时35分,经过185个成员国代表8分钟的闭门讨论后,世遗大会主席敲响木槌,宣布:“开平碉楼与村落”项目全票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全场顿时响起了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这是我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第35处世界遗产,实现了广东省世界遗产零的突破!
喜讯传来,开平沸腾了,广东沸腾了……
二、邂逅:慧眼独具
1999年11月10日上午,一辆越野三菱吉普迎着朝阳,颠簸在岭南的红土地上,车上坐着的是一位清雅端庄的年轻女性。她让司机拐进了塘口镇自力村。站在村口那棵榕树下,她忽觉眼前一亮,被深深地震撼了!——绿树翠竹掩映中,几栋主体方正、墙面斑驳、顶部有圆有方的奇特建筑,在朝霞中露出了别致的轮廓。司机说,那些建筑物叫做碉楼。
这位女子名叫李玫,国务院办公厅干部,一周前被派到广东省挂职,任开平市委常委。这位文史硕士,凭着对中外文化的领悟,恍惚中感到这些酣睡村野的独特建筑,一定有着异乎寻常的孕育经历,有着某种独特的人文价值!
李玫利用休息时间察看碉楼,寻访了一些华侨和文化、文物部门的人员,到故纸堆里寻找开启碉楼之门的钥匙,又把开平的15本县志从头到尾翻了一遍,对碉楼有了很深的了解。
开平碉楼起源于明朝后期,是一种集防卫、防涝、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是华侨主动吸收外来文化并将中西方建筑文化和谐融合的结晶。建筑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一面镜子,独特的建筑可以解读一段独特的历史。李玫心底怦然一动:碉楼,很可能是开平走向世界的一个窗口!
2000年春节前夕,李玫向时任开平市委书记谭思哲和利国伟等侨领郑重提出:“我们可以让开平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一旦申报成功,将填补广东省世界遗产的空白,在联合国产生积极影响,吸引华侨主动回国投资,进而在旅游、文化方面做大做强!”她的话,引起了大家共鸣。
从那时起,开平碉楼申遗开始启动。历经两届政府,牵动百万人员,一路坎坷,一路风雨,合奏了一曲气势磅礴的宏大交响,描绘了一轴可圈可点的时代画卷!
2001年春节后,李玫结束挂职,准备悄悄离开。那天早上,她像往常一样起床,推开门的那一刻她震惊了——政府大院里人山人海,除了政府机关和市直部门的干部职工外,竟有不少专程前来送行的各界群众。
那一刻,李玫百感交集……
三、追索:血泪筑就的碉楼
挂满风帆的船队,航行在烟波浩渺的太平洋上。密不透风的底舱里装着成批大清帝国的“猪仔”。这些被卖到美洲顶替黑奴的华工,一天劳作14到20小时,每天都有人死去,在秘鲁专门收集鸟粪的4000多华工,10年之后活下来的竟然不到100人;巴拿马运河里流淌着华工的血泪,加利福尼亚的铁轨下铺垫着华工的白骨,古巴的蔗林里堆积着华工的尸骸……
青年壮年男人飘洋过海谋生,留守家乡的多是妇孺老人。远在异国他乡的男人寄回养家糊口的血汗钱,却成了盗匪抢劫的目标。其中最为惨烈的是“火烧骑龙马事件”。据《开平县志》载:“民国十七年(1928年)六月,匪劫古宅骑龙马方姓,掳男妇二十多人,毙十多人,焚屋二十三间……”
为了防盗,碉楼便应运而生了。开平现存最早的碉楼是建于明朝末年的迎龙楼(古称“迓龙楼”),距今400多年。
防盗、防洪,或许还有攀比和光宗耀祖的心理,海外归来的游子,纷纷在家乡盖起栋栋碉楼,一次国际化的乡土建筑实践,在这片土地上如火如荼地进行。数量之多也堪称历史之最,鼎盛时期达到4000余座,留存下来的仍有1833座。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战争中,许多碉楼成为红色堡垒。1924年,开平第一个农民协会——百合虾边农民协会在百合镇虾边村的碉楼适庐里宣告成立;1937年8月18日,中共开平特别支部在塘口区以敬乡庆民里谢创家的碉楼“中山楼”成立,中共开平特别支部、区工委、县委和中共四邑工委、广东省西南特委等领导机关均曾在此设立。赤坎坷南楼发生的故事则更要悲壮、惨烈得多。1945年7月16日,司徒氏四乡自卫队的7名敢死队员,凭据南楼抗击日军,激战7天7夜,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7勇士把枪支砸毁,在墙上写下遗言:誓与南楼共存亡!最后,被日寇施放的毒气弹毒倒、杀害,遗体被斩成数段抛入潭江。“七士守南楼,两路寇倭曾被阻;三军逃夹水,四乡团队竟留名。”一座座高高矗立的碉楼就是一座座抗日救国的历史丰碑!
四、整治:还原世界上最美丽的村落
马降龙村落群的5条自然村依山而建于百足山的趾尖趾缝,176间青砖白瓦民居点缀于山脚地头;天禄楼等7座碉楼和信庐等8栋别墅姿态各异地穿插其间,清澈如镜的潭江水从村前轻盈地流淌而过,与自然环境、四周民居和谐相融,一派陶公笔下的桃花源景象。联合国世遗专家惊叹:“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村落!”
然而,2002年底以前的马降龙村落,民居高矮参差、颜色杂乱,一些违章建筑搭建于碉楼身侧,碉楼身上野草丛生,一片腐朽之象;地势低洼,没有排水系统,没有垃圾处理场所,污水横流,蚊蝇猖獗……
2002年4月23日,开平碉楼整治工程指挥部进驻马降龙。但当工作组一干人马开到村口,迎接他们的却是一支手握棍棒、农具或刀斧的农民武装。原来,村民听说要整治环境,自发组织了“家园护卫队”,外来人一概不准进村。
有丰富农村和华侨工作经验的市政协办公室副主任谭健民单枪匹马进入了拔弓张弩的马降龙村。他见到村民,上前陪笑递香烟,一趟不行两趟,两趟不行三趟,用诚心诚意一点点化解着群众心中的抵触情绪,在和风细雨的促膝谈心中,村民们认识到整治环境、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将给他们带来的“实惠”,他们渐渐改变了态度,连当初反对最激烈的老农也转变为支持整治工作的积极分子。
每一个村落,都历经艰辛而曲折的整治之路,才抖落一身浮尘,回归了今天的幽静古朴。
五、脊梁:铁杆“碉民”
谭伟强,从调进碉楼办这个临时机构起,就成了拼命三郎。2002至2003年间,他更是将办公地点从市区搬到了整治点。2003年夏季的一天,在对锦江里村落的堤围和水闸开挖加固时,突遇一场罕见暴雨,洪水极可能通过刚刚开辟的通道冲进村中,造成村民伤亡和财物损失,毁坏一些珍贵的文物遗存。面对汹涌的洪水,谭伟强不顾生命危险扑进现场,带领整治工作组和部分村民用沙包堵截,坚守在现场一天一夜,直到洪水退却。回家后,他发起了高烧,妻子把他送到医院,点滴没挂完,他又出现在整治现场。
谭金花,开平市碉楼文化研究所所长。凭着对碉楼的痴恋,她先是放弃安稳的中学英语教师工作,只身远赴海外,寻找碉楼背后的故事。几年打拼,好不容易有了一个稳定的岗位和攻读学位的机会,听说碉楼申遗,毅然放弃在美学业,带着两百多斤重的碉楼和华侨资料,回国加入申遗办。这些资料成为后期文化遗产地展览的主要资料来源。
2004年3月,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复合教授的两个研究生杜凡丁和钱毅风尘仆仆地从北京来到开平,对碉楼重新设计普查方案。历时13个月,他们和开平碉楼办的几个同志一起,跑遍开平全市15个镇区、1659平方公里的土地,踏勘了所有遗存的碉楼,数次失足掉进水田里变成泥猴,几度被野草划破胳膊和手指,全身被蚊虫咬得又红又肿,尝遍酸、苦、辣,才结束了普查工作,为开平碉楼申遗增添了特别耀眼的一抹亮色。
六、铭记:博士后的碉楼梦
神州大地上演各种版本“春天的故事”的那年夏天,武汉大学历史人口地理专业博士生张国雄毕业后,随着众多孔雀飞到了侨乡江门五邑大学。次年春,张国雄又受邀前往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深造;两年后,北大热情地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可他眼前总是回旋着那片洒满亚热带阳光的绿色山野,他婉谢导师的挽留,回到魂牵梦萦的南粤。
2000年10月那个金色的秋天让张国雄永志难忘。当时负责碉楼申遗的李玫找到张国雄,简短交谈后,当即聘请他为开平碉楼申遗首席专家。
张国雄深知,申遗必须要有坚实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作为支撑。他深入开平大小乡村做田野调查,钻进一个个多年未曾打开的碉楼,清理一件件文物。尘封多年的碉楼刚刚打开,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霉味,蚊蝇蜘蛛四处逃窜。打开那些挂着锈锁的金山箱,一份家书、一张汇款单、一叠报纸、甚至一本小学生的作业,他都如获至宝。他精心整理这些文献。这期间他先后在有关刊物发表20余篇论文,独著或与他人合作出版9部专著,为申遗提供了科学与理论依据。碉楼的申报文本,张国雄带领有关人员先后十易其稿,凝聚了他大量心血。
像张国雄这样为碉楼申遗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很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郭旃、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程建军、香港大学教授龙炳颐……他们的功绩将与碉楼一起,永远闪耀在开平、在广东、在中国、在世界文化遗产的灿烂星空!
七、聚焦:没有闯不过的坎
把开平碉楼与村落推向世界文化遗产这座珠峰,首先必须闯过国家推荐关、世遗组织的文本关、评估关、执委会关、世遗表决关五道关口,关关是龙潭虎穴,道道如履薄冰。
按国家文物局的要求,最迟需在2006年1月上旬递交新的申报文本。为了使文本尽善尽美,先后对其作了10多次修改,对碉楼所承载的华侨文化内涵作了重点阐述,补充了2万多张有价值的图片和许多鲜为人知的华侨文化历史资料。
2006年1月10日,谭伟强带着新文本送往北京。这个经过10次大修改、历时7年磨砺的精品,加上详细的《开平市碉楼与村落保护管理规定》和《旅游规划》,完美得近乎无可挑剔。2006年1月18日,从法国传来喜讯:“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文本一次通过了。
2006年9月15日,一向以严格要求著称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卢光裕受该会的派遣,专门对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和评估。结果让卢先生非常满意,写出了他迄今为止仅有的一次充满赞誉的评估报告。2007年1月,国际古迹遗址委员会执委会在巴黎召开专家评审会议,“开平碉楼与村落”先拔头筹成为44个入选项目之一,有惊无险地通过了第四关。
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村落”迎来了31届世界遗产大会投票表决关。这最后一关由185个成员国选出的21个国家代表把守,通过这一关必须得到2/3以上的代表同意,谁都没有十分把握。因为这次参加表决的申遗项目除了“开平碉楼与村落”是个小字辈外,其余是早已大名鼎鼎的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日本清水寺等名胜古迹。然而开平碉楼这个无名小辈,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屏幕上一幅幅雄浑奇丽的碉楼图片,把在场21个代表都征服了,最后表决时,全体评审委员一致同意开平碉楼载入世界遗产名录,全过程只花了8分钟!
八、亮点:一笔意想不到的财富
开平碉楼是凝固的华侨史诗,每座碉楼都蕴含着一种独特的精神,凝聚着一种不变的乡土情怀和来自世界各地侨胞血浓于水的游子之心。
2006年9月15日,在开平市城区南广场,一场以“共同的心愿”为主题的大型文艺晚会正在隆重举行。海内外乡亲热烈响应,纷纷慷慨解囊捐款支持申遗活动。当晚收到开平籍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和社会各界捐款1480多万元,其中香港开平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吴荣治与夫人捐赠100万元。
吴先生身为知名实业家,平日生活俭朴,省吃省穿。但他对家乡办公益事业、支持碉楼申遗从来都很慷慨,并将自己在开平的私家园林别墅“在园”免费献出来,接待众多与申遗有关的专家、学者和官员。
旅美中华总会馆主席方创杰先生,这位曾先后捐资700多万元支持家乡建设的旅美著名侨领,大力支持申遗,发动美国华侨社团全美溯源堂10多位方姓华侨联名上书国家文物局,信中言:“碉楼是一座座纪念碑,它让我们铭记先祖创业的艰辛和过去动荡的岁月,倍加珍惜祖国目前安定团结、繁荣昌盛的大好局面。碉楼是一根根指南针,它让我们找到了归属感,找到了我们的根。碉楼是一根根警示棒,它时时提醒我们要坚决拥护祖国统一……”
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凝聚侨心,掀起一波波寻根热潮,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血浓于水的爱国爱乡情怀,更成为申遗过程中一笔意想不到的宝贵财富。
碉楼为媒,把开平与世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祖国与广大海外游子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九、感动:共和国总理记住了碉楼
这是一条彪炳史册的申遗之路,这是一条令人牵肠挂肚的申遗之路。自2000年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工作启动以来,无时无刻不牵动着各级领导的心。
2007年4月13日,江门市民吕彬等一行5人随旅行团到日本京都西郊的岚山观光游览,恰巧遇上正在日本访问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吕彬至今难以忘记当时的情景,“我们激动地向温总理打招呼,温总理也微笑着向我们挥手致意,并走过来亲切地与我们每一个人握手。”
“你们从哪里来的?”温总理关心地问。得知我们来自广东江门后,温总理脱口而出:“哦,就是有碉楼的那个地方!”“没想到,日理万机的共和国总理对碉楼印象竟如此之深!”吕彬激动地说。
开平人记得,李长春、朱镕基、张德江、李岚清、陈至立等国家领导都亲自审阅过“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汇报材料,并作了重要批示;张德江、钱其琛、卢瑞华、罗豪才等多位国家领导都亲临开平指导过工作。
开平人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一直关注着开平碉楼与村落这个世遗品牌,把开平碉楼成功申遗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广东科学发展、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成果,编入广东省委《科学发展案例选编》,旨在启迪思考,凝聚智慧和力量,战胜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和困难!
开平人记得,为抓好碉楼申遗这个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的标志性工程,省政府成立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颁布了《广东省开平碉楼保护管理规定》,为开平碉楼申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动员大会;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三级政府先后累计投入拨款1.26亿元用于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维修整治。省长黄华华,副省长、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组长雷于蓝,以及欧广源、朱明国、李兰芳、张文彬、单霁翔等领导都到开平来指导过工作。
开平人不会忘记为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成功付出过艰辛和汗水的各级领导,不会忘记许许多多关心开平碉楼申遗的海外侨胞和各界群众,不会忘记8年来默默奋战在申遗第一线的每一位“铁杆碉民”……是他们不畏艰苦,夜以继日,用心血和智慧打造了“开平碉楼与村落”这个世遗品牌。
八载申遗路呵,侨乡人用心血、智慧和汗水,在乡间田野,在河流山川,在天地之间,为将偏居旷野的历史瑰宝推向世界顶峰,铸就华夏大地上一座新的历史丰碑,谱写了一部中华民族永恒的史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