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6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墩头棉纸的“前世今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12 14:34: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墩头棉纸的“前世今生”
温州日报 2010年04月11日

================













  泰顺县柳峰乡的墩头棉纸,曾经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手工艺时期和解放初期,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墩头棉纸已淡出生活舞台。有着300多年造纸历史的墩头村,家家都有造纸作坊的盛景已然不再。

  苏康宝 文/摄

  鼎盛时期,墩头村曾有100多人从事造纸业,每月都有百万张成品棉纸发往全国各地。繁荣年代,墩头村的造纸业消耗着周边县市30000多斤棉纸原料,棉纸几乎成为墩头村的代称。光阴荏苒,面对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工艺却再也赶不上科技的步伐,墩头棉纸逐渐走向人们的记忆深处。时至今日,有着300多年造纸历史的柳峰乡墩头村,家家都有造纸作坊的盛景已然不再。

  2010年的春天,初暖的阳光下,柳峰乡墩头村的田野里,碧绿的油菜苗生机勃勃。笔者找到了墩头村58岁的棉纸工艺师毛显改师傅,提起当地的棉纸制造技艺,老人望着空旷的原野,淡淡地笑笑,脸上几许感慨,几许惋惜。

  浙南小村  全村多为造纸人

  墩头村的棉纸制造业有着300多年的风雨历程,300年前这门手艺被走南闯北的当地人从丽水(古称为处州)带到墩头村后,就像一枚春天的种子找到了一块适合它生长的土壤,落地后很快就开始生根发芽,并在后来一段时间里得以迅速发展,成为当地人赖以生存的手艺。

  在毛显改师傅的回忆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地依然有大量村民在继续着这门手艺。毛显改从小与棉纸制造技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感受要比当地其他人更为深刻:“听老辈人讲,1956年的柳峰墩头村,只要在村里转一圈,家家都有手工造纸坊。那时,每家都有人会做棉纸,产量虽然不高,但是所有的成品纸集中起来,却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墩头棉纸源源不断地从墩头村运输出去,在很多生活用品中派上了用场,如鞭炮芯、家谱、民间契约用纸、造伞等等。社会生产水平比较低的年代,为传统棉纸业赢得了生存空间,墩头村棉纸工艺在这一阶段,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特别令毛显改骄傲的是,当年柳峰墩头出产的棉纸品质非常好,在平阳等地的制伞业中有着不错的口碑。这些棉纸曾在制伞业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通过技术手段裱在伞骨上后,再刷上几层清漆桐油,防风挡雨还防虫蛀,即便使用多年也不会变形。

  1956年,墩头村拥有棉纸技术的100多号村民被吸收进了刚刚创办起来的棉纸企业。

  毛师傅回忆,当时的工厂叫“泰顺棉纸厂”,虽然技术手段有些落后,但是统一规模化的生产模式,因适应市场的需求,发展很快。那个年代,能进厂工作,对每个村民而言无上光荣。在这以后的几年时间里,柳峰棉纸制造业进入了一个鼎盛发展的时代。

  1965年,从小对棉纸技术耳濡目染的毛显改也进了工厂,当了一名学徒工。当时他才13岁。

  工艺复杂  一张棉纸要过12关

  虽然现在早已不从事棉纸制造了,可是对于棉纸制造技艺,毛显改有着一种别样的情怀。长期从事棉纸制造业,所有的棉纸生产工艺过程全都烙印在他的脑海当中,即便时隔多年,每一道工序,他都不曾遗忘。

  看着简单的棉纸,制造工艺却丝毫不简单。要是告诉你一张厚度不超过半毫米的棉纸,制造却需要12道工序才能完成,可千万不要怀疑。采访中,毛显改师傅详细讲述了棉纸制造工艺的12道重要工序:浸泡—加石灰—蒸煮—漂洗—压榨—捡渣—捣绒—洗涤—捞纸—榨水—开纸—裁齐。每道工序之间环环相扣,无论哪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最终的产品质量。

  首先原料要经过砺灰发酵浸泡;而后将发酵后的原料上蒸笼蒸;一段时间后,经过水漂洗,将原料水分压干,将其中的一些残渣整理出来;而后将原料放在石臼中捣成细绒,放在水里搅拌均匀;再将纸帘放在架子上端;而后放帘,经过挤压将生纸水分压干;再逐一将棉纸开出来,进行烘晒,最后才能出成品。

  在12道工序里,最难的就是捞纸,捞纸让纤维均匀地分布于浆液内,把纸帘放于木架上,双手平抬,一端先沉入纸浆中,接着沉另一端,向内送,用手摇动一二下,再沉一端立即抬起以获得一边很厚的“纸头子”,然后用两手把纸帘平提起,再把帘上的湿纸扣在木板上。这时需要注意手的用力,一旦架子进水里,双手用力不平衡的话,端出来的纸的厚度会出现不均匀的现象,最终影响到纸的质量而成为次品。这个过程中,就要运用平时练就的眼力,瞄出纸张的厚度。薄薄一张棉纸,看上去不起眼,但是技术含量却非常高。毛师傅说:“按照规定,一位合格的造纸师傅造出来的纸有严格的标准:一千张棉纸烘干后的重量必须是7斤,重量偏失前后不得超过2两。”

  毛显改对于棉纸制造的热爱,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受到了家中父亲和哥哥的影响。未进入工厂之前,他已经怀有浓厚的兴趣,而进了工厂之后,他对这门技艺的学习则投入了很大精力。

  毛显改师傅说:“造棉纸是件细致活,进厂学手艺时,师傅们是来不及给你详细讲解要领的,于是我就挑一些技术较好的人,站在他们边上看,观察揣摩其中的窍门,一有空闲的工作台面,就上去实践。长期反复的细心观察和锻炼,让我掌握了许多技术要领。”

  潜心钻研,让毛显改的技艺在后来的日子里突飞猛进般地提高,但是他也没少受挫折。无人指导,想完整地造出棉纸并非易事。由于双手用力不平衡,每次端出来的纸不是太厚就是太薄。太厚了不符合规定,太薄了又在开纸时开不出来。刚开始,他一连10多天制造了很多废纸。

  “但是我想别人能行,我也一定能行,就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熟练起来后,端浆的力度和动作的规范,造出来的棉纸也逐渐达标。”回忆往事,毛师傅笑着说。

  生意兴隆  3万斤山棉皮进墩头

  棉纸制造原料主要有山棉皮、水菖花、桑皮、构皮、陈皮等。当年墩头村本地的棉纸原料根本无法满足当时制纸业的需求,于是在当地造纸业最旺盛的时期,每年都有300多担重达3万斤的山棉皮等造纸原料,源源不断地从泰顺周边的福建政和、寿宁、庆元等地运入墩头村。当年那些担客进入墩头村的景象极为热闹,他们在讨得一份生计的同时,也为墩头村造纸业的繁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与巨大的原料需求量成正比的是墩头棉纸的大量出运外销。毛显改说:“当时墩头村制造的棉纸外销的途径是先发货到平阳鳌江,再通过各种运输方式运输到江西、云南、湖南、四川等省,最远销售到新疆乌鲁木齐。销路看好的年月,曾创下了一个月要发货两到三次的记录,而每次发货的棉纸量为100多万张。”

  位居浙南山地的墩头村棉纸制造业在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而看好的市场行情增加了对原料的需求,进村的大约300担的原料远远无法满足生产需求量,于是,棉纸厂外出采购原料的足迹一度扩大到西南一些省市。西南地区山高林茂,盛产山棉皮、桑皮、构皮等造纸的原料。生产之余,毛显改也担负起了外出采购的重任,他先后到过甘肃天水、广西桂林、重庆涪陵等地。

  “外出采购,必须要懂得原料质量的好坏,这直接关系到棉纸的产品质量。”毛显改师傅说,“之前因为经验不足,有名采购员买回来很多报废的桑树皮,最后一张纸也没造出来。”有前车之鉴,外出采购的毛显改对于原料的采购非常认真,力求避免出差错。

  别样情怀  棉纸师傅的满怀感慨

  在毛师傅的记忆里,柳峰手工棉纸制造业逐步走向隐退是在上世纪1972年,传统手工技术最终无法抗衡现代的机械造纸,墩头棉纸这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民间技艺开始逐渐隐退。

  那时候,全国各地的造纸业已经都相当发达,而许多棉纸制品消耗已经有了替代品,柳峰棉纸制造走向停顿也是在所难免。

  棉纸时代过去了,但在从事手艺多年的过程中,毛显改成了一个全能的棉纸艺人。

  采访中,一位村民告诉笔者,柳峰墩头目前虽然一些村民懂得棉纸制造技艺,可掌握的工艺都不全。有的仅懂得12道工序里的后半部分,对于前半部分的关键环节比方说配料等技术掌握得就不完全。在这点上,谁也比不上毛显改师傅,他既懂得配料又懂得生产技艺,在当地可称得上最全面的一位棉纸老司。

  采访中,笔者了解到,墩头村目前仅有几户人家在从事少量的棉纸制造,但产量不是很高。在毛显改师傅的陪同下,记者试图去找几户还在加工棉纸的村民,却令人失望地扑了个空,生产作坊里的加工设备早已撤离,人走屋空。对此,有一位年轻妇女解释说,这活不赚钱,早就不做了。

  棉纸制造技艺,无法抗拒时代的发展,逐步走向消失。让毛显改师傅一再回味的是去年泰顺廊桥文化节上,许多人将他的棉纸制造演示现场围了个水泄不通。当时很多人不知道泰顺还有这样一门技艺,很是惊讶。当然对于老人而言,这仅仅是多年以后的一次意外惊喜,活动过去后,一切归于平静。

  毛显改师傅担心总有一天,这门技艺会彻底消失。他认为要真是到了那一步,再从头挖掘就非常难了。老人说这话时,顺手拿过一张纸,认真地在上面写了很多可以用于制造棉纸的原料名称。末了,老人表示,要是有人肯学,其实他也很乐意指导,这门技艺如果失传了,还真的挺可惜。

原文链接:http://rb.66wz.com/system/2010/04/11/101819376.shtml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