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06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疆录》的“现代化”之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17 09:26:4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疆录》

 《分疆录》点注者陶汉心

泰顺林杞墓 《分疆录》是一部洋洋大观的地方志书,它记载了泰顺县的地域风物,书写了泰顺建县前后千余年的人文历史。这样一部大作,并非出自官方之手,而是清朝泰顺人林鹗、林用霖父子的私家著述。
  这是一次历经两年的磨砺。为了将没有标点、没有注释、满是繁体字的文言文古籍转变成“现代版”的泰顺地方志,泰顺县文史爱好者陶汉心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对《分疆录》进行点注校勘刊印,以期让更多的人领略到泰顺悠久的历史文化。
  苏康宝文/摄
  《分疆录》:
  父子18年完成的泰顺旧志书
  泰顺建县于明景泰三年(1452),历史上曾进行过八次修编县志。明代三次修县志,现仅崇祯六年编的《泰顺志》有流传,收藏在浙江大学图书馆,是残本(全书共8卷,仅存前5卷)。清代有过四次编修县志,前三次为官方行为,第四次为民间行为(即《分疆录》)。官方的三次分别在康熙十二年、康熙二十年和雍正七年。时至如今,康熙十二年《泰顺志》已经失传,康熙二十年《泰顺志》据说在国家图书馆里有收藏。而雍正七年《泰顺志》虽有流传,但因在几个月内仓促完成,质量上存在严重问题,在当时就招致了很多人的批评。
  《分疆录》编者林鹗,字太冲,号迂谷,1793年出生于里庄(今泰顺司前镇里光村)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早逝后,年轻的林鹗为守父墓而迁居南院桥下村。林鹗一生充满坎坷,是一位很有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好学之士,先后担任过广西学使、瑞安孙锵鸣的幕僚与兰溪县学训导。晚年他放弃了直隶州州判的任命,告老还乡。就在这前后,他把一直埋藏在心中的强烈愿望付诸实施——着手为泰顺编订一部地方志,为后人保留可靠的资料。
  1860年,经过充分的准备,年届68岁的林鹗开始了《分疆录》编纂工作。私人修志并非易事,资料的问题就很难解决。据《分疆录·原始卷》载,林鹗曾搜寻泰顺县志,得到的结果是:听说有明嘉靖县志,但未见其书;明万历县志亡佚,仅存序文,而明崇祯县志也找不到;清雍正县志虽能得到,但雍正年间“去万历又百余年,文献益亡矣,而县令朱国源为之志,益简且陋”。可见林氏父子当时仅有雍正《泰顺志》作为参考。不仅旧县志难以收集,更难看到的是官府档案。为此,《分疆录》的编修成为一项漫长而艰难的工作。
  为了确保志书准确翔实,林鹗的足迹踏遍全县的山山水水,订正补述历次所修旧志中有关疆界、溪流源头、流经路线、出口入海等欠缺,他广收县境内各姓族谱,同时奔赴瑞安、平阳、温州市区,甚至外省一些地方,收集记载泰顺本境人与事的各种志书和文献资料,然后条分缕析加以甄别考证。可想而知,在那个年代,简陋的条件下,修志不仅仅靠个人的兴趣,完全凭借着毅力坚持下来。
  1874年,82岁高龄的林鹗因年迈生病而离开人世。他的儿子林用霖继续花费四年时间,在1878年,终于成全父亲的遗愿,完成《分疆录》的续编工作,并将之刊行。为此,林氏父子付出了18年的光阴。
  《分疆录》体例完备,内容丰富;考订谨严,可信度高;裁剪得当,史料价值高。还有一点就是,用笔灵活,不乏生动篇章,是”记述泰顺千年历史的志书,反映一方人事兴废的文献“,全书共分原始、舆地、建置、职官、选举、人物、杂志、艺文等十二卷,20多万字,内容包罗万象,详尽记录了古代泰顺地域风物和人文历史。例如详细记载了泰顺188座山峰(山岭),并且具体地点出了所在地点和位置,附上诗歌(民谣)29首;记载了泰顺县域内溪流(瀑布)58条,附有诗歌10首;记载古迹多达30多处。对于人文传记,《分疆录》也是不吝啬笔墨。全书共为538人立传,其中在泰顺任职官员64人,本境人物246人,烈女228人。此外还记载了本境539人科举与入仕情况。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选录了从唐代至清代的诗歌文赋碑刻共266篇(首),还对泰顺物产、气候、风俗、方言以及各种公共设施建设都一一有记载。
  点注《分疆录》:
  增设注释条目多达4291条
  陶汉心毕业于原杭州大学历史系,对于人文历史与乡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2008年下半年,他从泰顺县史志办、泰顺县档案馆借来影印本《分疆录》阅读,这一次阅读和学习,让他有了点注《分疆录》的念头,他想,若将通篇无标点的《分疆录》点读分段并注解,然后重刊发行,既可保留文献资料,还能让更多的人从中了解到泰顺的历史,那该多好啊!
  2008年12月10日,点注《分疆录》正式启动。在后来一年多的时间里,它成为陶汉心业余生活中的唯一主题。首先他面临的是文字输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由于《分疆录》原书是雕版刻印的,字迹并不明晰,缺边少角成了常事。从开始动手一直到2009年7月份,他才完成全部的文字输入。
  那些日子里,陶汉心几乎将业余时间全部投入到了这项工作中,每次吃完饭,就趴在了电脑前,一直忙碌到夜深人静。对他而言,忙碌与辛苦并不算什么,关键在于书中存在大量生僻字、俗字、异体字,用五笔输入法输不进去,改用全拼输入,却不知道字的读音,翻阅《康熙字典》找到字后,要反复去“切音”,切准了才能将它输入,工作量很大。
  《分疆录》通篇无标点,再加上是文言体,里面涉及古代职官、科举、典章、制度方面词汇很多,所以阅读起来很困难。完成文字输入之后,2009年8月起,陶汉心开始断句加标点和注释工作,一直持续到2010年6月份,基本完成点注校勘工作。
  2010年9月,《分疆录点注》终于刊印,详尽的页脚注释,第一次把一部泰顺古代县志以崭新的面貌展现给读者。新书稿在保留《分疆录》原书内容的基础上,增设注释条目多达4291条,勘校100多处,全书达到38万字。更重要的是采用简化汉字,改为从左到右的横式排版,大大方便了读者阅读。这时,距离林鹗、林用霖父子俩完成《分疆录》的编纂及刊印已是130多年。
  “尽管林家父子付出巨大心血,但当今的人能将原版《分疆录》读下去的毕竟很少。点注了以后,《分疆录》在内容形式上更加通俗易懂,版式上也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其实多年来,很多泰顺人只闻《分疆录》的名,却未目睹过它的真实面目,点注本的问世,无疑拓宽了《分疆录》的受众面。”正如陶汉心所言,《分疆录》能让泰顺人了解泰顺过去,引发大家爱乡爱家的情愫。一本《分疆录》反映了泰顺先民繁衍生息的曲折历程,这其中既有宋代科举文风的辉煌鼎盛,也有明中期分疆立县的纷扰复杂;既有明亡清兴的战乱频仍,也有清代两百年的承平安定。从这一层意思来说,《分疆录》无疑是一本难得的乡土教材。
  陶汉心还提到了更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人文底蕴问题。他认为在宋代,泰顺境内出现科举文风鼎盛局面,仅进士一科就有80多人登第,如徐奭、蔡起辛分别高中文武状元,至于通过其他科目考试进入仕途的人也非常多,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在宋代的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领域扮演不平凡角色。《分疆录》对他们的事迹有了较详细的记载,此外《分疆录》保留大量与地方山水人文风光有关的诗歌文赋和历史传说。如果能发掘利用好这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于推动泰顺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势必有深远的意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2#
发表于 2010-10-19 23:47:09 | 只看该作者
新华书店可以买不?
3#
发表于 2010-10-26 08:54:31 | 只看该作者
出版了吗?谁有这本书?
4#
发表于 2010-11-28 21:38:06 | 只看该作者
辛苦啦
哪里有售新版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