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源户外线路探寻
图文 黄维钱
大溪源村,因地处洪溪支流源头而得名,溪流在此汇成“丁”字型,横过村庄流淌而去。山呈屏障,水润物华,嚣声不闻,尘埃未染,僻静的大溪源原生态保存良好,现为飞云江水系重要水源保护地之一。
大溪源是黄姓族居村落,始祖迁安约500年,黄氏支脉在这里择壤衍息,延续着农耕文明的香火,仿若与外世隔绝,村民过着传统耕读生活,至今遗存耕读文化色彩浓厚的古民居,散落村庄溪流侧畔。早年因交通闭塞,族人修建通往外村的古道,依然保存完好。 时逢盛世,交通状况改善,新58省道贴境而过,如今大溪源村距县城12公里,地理位置变得优越,成为从温州方向进入泰顺路上的一处亮丽风景,颇具特色的村貌,被誉为世外桃源。
长居山野,忙碌之余,总不忘绕山走走,有时嫌出去麻烦,约伴不易,就一个人就近打发时光。溪源村通往彭家山,老鹰岩,张家山,上洪,龙井坑,都有成熟的古道,如今部分荒废了。更远一点,溪源村通往附近的宗教古迹明山寺,玄通寺线路,则鲜有人涉足。定焦这条线路,细说这条环线的特点,你会发现她灵活多变,并且多彩多姿。或拾级古道,或溯溪探源,或茂林穿钻,或探古寻幽,或撤野速降······有着丰富的行走乐趣,在这里地,你且依着我的粗浅文字,跟着我的欢快脚步,也循迹环走一趟如何。
先从坑仔尾,也就是我家门口的坑仔岭起步,可选择溯溪或走古道热身,移步换景,溪色宜人。《坑仔尾》: “我家住在坑子尾,宅居丁字溪畔,四围丘山坡地,山岭林木蓊然,隐约屋舍一角,无衣茅棚是也。夜里一帘幽梦,溪音入枕曲轻,多少如诗般的夜,那是梦幻的少年。从前坑仔尾多顽石,溪源亦多石匠,凿石声萦耳,挖石,抬石,修屋造桥。石去见溪底,溪床裸露,水声渐凄凉,石溪尾段渐渐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坑仔。坑子者,蛮讲话意即小溪,按蛮讲话与普通话之间的音律,坑子尾应写作坑子美。只如今,打砸掠夺后的坑子还美吗?
由坑子尾上山,经坑子岭,古道悠悠,可通向老鹰岩。坑子岭古道不长,只是一小段,沿溪而溯,经百米,有一丛风水古树,楠木,红豆,皆一大把树龄。古树遮天庇荫,底下溪水孱孱,独遗一处荫翳。由于长年湿冷,溪涧中长了不少藓类植物在青石上,青石间流淌着清澈的溪水,经常吸引喜欢摄影的过客朋友驻足流连。趁着这段古道还在,我也常去走走。在布满苔藓的大青石静坐发呆,任凭时光静逝,而或爬上一棵树,如猿般任性一回,暂搁俗世间一切繁琐,消费这样一个晌午,实为人生快事之一矣。”
往前就到了炉坑,邂逅一处“龙井”。溪水在狭缝中被挤压,激流而泻,继而卧潭酣睡,寂听蝉声,行程在此渐进入幽境。荒废的炉坑驴道,被艾叶重重包围,不见天日。置身其中,仿若眼睛在清水中行走,身体在人世外游离,领略别样一番情致。约一小时光景,海拨也是一路攀升,林穷水尽处,便得一古道,那是玄通寺通往老鹰岩的宽阔山路。
在此稍松一口气,圈定明山寺的方向,大约还相隔着一座山。这里没有捷径可循,或定向丛林穿越,或经梧桐坑村走环线,随心而定。
不论选哪种走法,悠哉两三小时光景,大约都可到明山寺了。 泰顺三大古刹之一。(崇教寺,宝林寺)明山寺及露天滴水观音大佛,是此行程的主要景点,也为朝佛者圣地。佛门清静,不宜嘻耍,我去年不够虔诚,扛自行车上来朝拜,玩自拍,或许菩萨以为骚扰,后行到黄沙坑,就莫名地摔倒了,嚯嚯~吃一堑,长一智,后来我再去拜见大菩,就远远地把背包和砍刀放底下了。
此处该午饭小憩了,在莲花峰上静坐,许愿,祈祷,沾点仙气,下午继续下山。 下去行走在洪岭头通往明山寺的古道,和玄通寺(贝谷庵)通往老鹰岩的古道的串线上,可要认准了方向哦,期间,路上肯定是遇不见一个人的。当然,前人总会在关键的路口留下指路石碑,或许,当年的他们,万万想不到,若干年后,古道将是被遗弃的。不管怎么说,指路碑都会成为古道的灵魂,前人立碑,后人方便,功德无量的。但是,光有指路碑是不够的,站在下面这块碑前,我就犯了迷糊,到底是左边是左,还是右边是左呢,是前人错了呢,还是传说中的山魈仔把碑搞反了呢·····周遭空无一人,那一会,是一阵阵的迷惘和后怕。
如果玩不成迷路游戏,下午两三点,就能走到玄通寺了,也就是俗称的贝谷庵。《贝谷庵》20141106:“贝谷尼姑庵,小时候走过几回,都是跟着大人后面走的。只依稀记得,山路逶延,一弯又一弯,那是我最早见到的第一处庙宇,记忆因此深刻。新近回老家,虽为俗事繁忙,却也偶尔想起登山徒步,也想独自开辟就近线路。贝谷庵,明山堂,老鷹岩,这些熟悉的地名,又涌现脑中。听村民说,现在贝谷庵是没人去,也没路了,平阳那个和尚母,也走了,现在由贝谷一位喝多了酒的道士在住着。我不知道村民们何来"和尚母"这一称呼,和尚还分公和母么,那尼姑情何以堪?这个下午,偷得浮生半日闲暇,我忽然想玩定向穿越,一探贝谷庵。或可邂逅道士庵中醉酒,不辩日月东西的场景呢·····去贝谷庵,后段真的没有路可走,行程不到两公里,在林子中左冲右突,爬得并不轻松,两个多月没爬山了,欲望堆积。这个下午,我很是过瘾。贝谷庵已不是从前的贝谷庵,经过修缮,扩建。在让人感觉耳目一新。平阳来的和尚母,择地修行,何以又走了呢。贝谷庵已经改称贝谷寺了,时过境迁,妮姑或已进化成了和尙。重温着贝谷寺的照片,体味时光的更迭,我心中对那位"和尙母"充满神奇。”
玄通寺建于明清时期,大约无更多考究,也不想去做考究。已然一处古迹,旧称尼姑庵,俗称贝谷庵(地属贝谷村牛段),正称玄通寺,都很是道法自然,坐有名站有姓。然而,如今却改名为贝谷寺,却又为何?自我定位都如此困难,外人更是难于解读它。带此疑问拜访了现居贝谷寺的陈姓居士,他说玄通寺乃道教叫法,现寺庙的供像是佛祖,故而以贝谷寺取代玄通寺,原来如此。
贝谷庵到大溪源,山路彻底荒废了,可绕行张家山,那是一条保存原好的经典古道——玄通寺古道,泰顺百事通20160319曾报导过。张家山也基本上被主人遗弃,残墙垣瓦一派荒芜的景像,好在张家山到大溪源的路,还相对可以通行。
不愿意走玄通寺古道,也不愿意探寻贝谷庵至大溪源山路的话,贝谷庵是可以随涧速降到沙坑湾的!!后面那是一段惬意的驴程,从上下淙沿溪溯回来大溪源,这里特别推荐下淙和上淙(真不知道潭名怎么写,淙字,只是我按蛮讲发音随意找个字来称呼哦)上淙有一处险要的关卡,没有装备通过会有困难。淙是一处幽境,我也曾对淙述诸文字——《淞水情怀》:“淙者,溪水积聚之所也,两面峭壁对侍,深不见底一深潭。淙也是深藏故事的地方,淙的故事可追溯到解放初期,吃大锅饭的年代。孩提时候听大人们讲的事故:一天夜里山洪暴发,溪水漫过溪源的碇步。清晨,一村妇怕是饿晕了,淌水过碇步时不幸被洪水冲走。后来,村民找到离溪源好几里的淙,在潭边的石床上寻到了这名村妇。听说,身体都裸了,唯留下一条系了死结的衩裙。想到淙,就不禁想起这女魂的惨状,淙从此在我心中变得阴沉可瘆。那时的淙,的确是阴森的,人迹罕至。潭头水气翻腾,崖壁石缝中,夹杂个巨大的水鸟巢,水鸟声入耳,忑是悽懁,似乎一直在吊唁那死去的阴魂。炎暑时节,溪水褪浅,淙也会变得很平和,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就曾经是淙的笫一拔"弄潮儿",人多胆子壮,先是在潭边游泳,后来居然在深水区玩起摸石头比赛。再后来,伙伴们带了个长竹杆,入潭心潜下水,还想要探出水的深度。记得,最终因为水太深,竹杆浮力所至,没能探至潭底。淙水流淌,多少回在淙涧弄潮,不经意间,发觉自己是大人了。原来,大人是可以征服自然的,像淙这样的自然。慢慢地,也知道了江湖之大,千波万倾,褒泛无垠,淙在自然界中,不过是溪水一瓢。后来就是告别了淙,走上了探寻江湖的路。人生就是一场江湖,茫无边际。生活的路,总是曲折艰辛,在人海中起伏,辛苦划扎,每每一阵阵被浪儿送回搁浅。沉浮之际,我心头总还是想起老家,溪源淙水,这最赋神秘感的一潭清绿。记得,亲人离别相隔远,人生三十未娶时。我曾回到淙涧旧地,一个人静坐发呆,舔犊着"溪源淙涧清流水,能否替我涤愁肠"的伤感。彼时的淙涧之水,一如既往,沉寂无声,在我看来,却温润无比,足以抚慰受伤的心灵。如今,生活景状大好,溪源修了溪坝,去往淙的滩路,被切断了,更少有人来淙。淙,或许会真正恢复了往日的沉寂。这个下午,我又淌水涉溪,来到了淙,在水一方,感受宁静的天赖。面对沉静的淙水,回味一路走来的日子,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日子如斯,淙水依旧,何谓成功,何谓幸福?面对淙水,顿生悟道:凡尘累人,成败潇何,且看流水,随它去了。 ”
卸去一路粘来的尘埃,欣赏一路溪景,夕阳西下,挪腾跳跃间,一天的行程也告结束了。面对溪源水库那一泓翡翠般的清绿,你一定会说:下次,我还要再来。
原文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