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415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闽浙边界 政和古廊桥与政和茶文化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12-5-11 06:35:22 | 只看该作者
很不错的啊
2#
 楼主| 发表于 2012-3-15 08:19:3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千百年来,廊桥不仅成了山里人相互联系的纽带,更成了政和山里人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廊桥实用又美观,成为政和山区的一大旅游景点,而在这古老的廊桥中还蕴藏着许多政和人民特有的廊桥茶文化。

政和花桥 钟晓波 摄

   闽浙边界,政邑山乡,以高山地势为主,崇山峻岭,溪流纵横,一座座横亘在幽谷深涧上的廊桥,是先民遗留的文化瑰宝,也是历史文化传承的桥梁。据民国《政和县志》记载,政和当时有古桥235座,其中绝大多数为廊桥。文物普查发现,政和现存各类廊桥100余座。千百年来,它不仅成了山里人相互联系的纽带,更成了政和山里人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廊桥实用又美观,成为政和山区的一大旅游景点,而在这古老的廊桥中还蕴藏着许多政和人民特有的廊桥茶文化。
    廊桥大木桶茶文化
  旧时,在政和廊桥上施茶十分普遍,这是一种时代的产物,与当地特殊的地理条件息息相关。政和县地处闽北山区,群峰连绵,山高路远,古人有“高峰万刃插云端,直上山巅纵大观”的描绘。在过去交通条件极为落后的情况下,人们出行多有不便,尤其高山区的二五区人,一旦跨出门槛,就同山路石阶打交道,到集镇一趟近者十余里,远则上百里,时常挑着柴火、山货进城,带着从城里买的货物回家,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实是艰辛。为使路人在途中有个乘凉、避雨的歇脚点,在沿途的廊桥上,一些乐善好施的山里老人,自愿或受村里委托,在凉亭及路边的寺庙、道观免费为路人施茶。
  曾经在政和县高山区那一座座古廊桥上无偿供应的凉茶,全年不断,但以夏秋为主。供田间劳动生产的农民和路过的行人解渴,所以当地农民又把这一廊桥称为“烧茶桥”。在古廊桥附近的上百户人家会主动轮流到这里烧茶。每天轮流一户,周而复始。轮到烧茶的农户,其家庭妇女会主动到这里烧茶。她们先挑水洗刷烧开水的铁锅、装茶水的木桶和喝茶用的竹勺,然后挑满一大锅水,生火烧柴;待水滚后,把茶叶平分在旁边的两个大木桶中,并冲泡上滚水。茶的种类有茶叶、端午茶、山苍柴、茵陈等,茶叶来自当地的田坎茶,菜囮茶和荒山野茶,这些茶虽然粗糙,但显野山茶真味。两桶茶水烧好也已到中午了,当在田间耕作的劳力或过路的人们进入凉亭,随即豪饮几滚(筒),歇息片刻,顿觉一身凉爽与轻松,离开时向施者说声“多谢茶”,以表达谢意。
  而在田间耕作的劳力则抽空于午际,或有设座纳凉,或有随心饮啖,或有架床卧寐,吝于日而赢于风,亲于水而离于火。去过“烧茶桥”的人都知道,政和的“烧茶桥”已经走过200至300年的历程了。
    古廊桥与“茶联”
  在古廊桥上,几乎无处不“联”。廊桥里的楹联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有些满载楹联的廊桥简直就是一座楹联展览馆。文人墨客闲暇细品那些缀饰于廊桥的茶联,有如茗香爽口,意味隽永。
  交龙桥两边廊柱的一副对联写道:“茶后行者行,莫愁劳燕分飞,放眼光明路正远;桥中过客过,若访雪鸿遗迹,印心名胜景尤佳。”到此观赏大梨溪村十景(龙池宿蝎、凤岗楼云、长江束带、长虹卧波、岩蛙戏水、石狮朝阳、福真宝刹、新亭关建、古树卫乡)的茶客坐定下来,品茶赏联,可受哲理熏陶。
  重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年)十月的外屯乡洋后自然村那洋后桥,在上世纪60年代省道开通之前是政和通往闽东各地的必经之路,也是洋后自然村的风水桥。在廊桥楹柱上有一副对联:“不费一文钱,过客莫嫌茶味淡;且停双脚履,劝君休说路途长。”这副廊桥联对仗工整且雅俗共赏,颇有民歌味道,读后令人消疲解乏。
  在杨源乡楼下村东南方向约三公里,有一个峡谷——龙滩溪峡谷。置身谷中,但见千山起伏,奇峰高耸。在这高山深谷,竟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单孔廊屋式贯木拱桥在峭壁间凌空飞架,那就是赫赫有名的龙滩桥。廊桥中的茶联写道:“两脚不离大道,吃紧关头,须要认清岔路;一桥俯视群山,占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这副廊桥联状物写景,寄寓着人生哲理,真是意蕴不凡。位于东平镇苏地村的象牙福堂桥上有一茶联撰得平仄工稳又富有哲理:“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尔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东西。”坐落于杨源乡以东3公里处的落岭桥两头是拔地而起的山岭,地势险峻,该桥建在杨源通往屏南古道上,是连接闽北与闽东的重要桥梁。廊桥有联云:“一掬甘泉,好把清凉浇热客;两头岭路,须将危险告行人。”品评此语气亲切的联语,对于长途跋涉者来说,顿感疲劳骤减,诚可谓:“香茶一杯解乏力;好话三句振雄心。”
  岭腰乡后山桥上的茶联写得很含蓄:“无价风光易得;有情茶味难寻。”长寿桥的亭柱上挂有一副茶联:“茶能解渴何妨饮;桥可乘凉且慢行。”此联通俗好记,“何妨饮”和“且慢行”又写得如此亲切,自然会引人入桥品饮、纳凉。杨源乡矮殿桥南边桥首的英节庙里供奉着杨源张姓祖先福建招讨使张谨、张谨夫人、他的副将郭荣、郭荣夫人以及他的长子张世豪。每逢八月初六张谨生日和二月初九他的副将郭荣生日,杨源就要举行盛大的庙会,并在英节庙的戏台上演三天的四平戏,以敬祖娱人。桥上曾有两副茶联是:“南北两途往来凭解渴;古今一样善恶看收场。”、“甲歌丁舞且下十石酒;南来北往适中一杯茶。”两副茶联均把品茶看戏休息融为一体,看似平淡,却有深意。
  茶联是对廊桥的缀饰,也好像给茶叶添上了诗情画意,使人饮之、爱之、品评之,进而得到精神上的愉悦。
  政和廊桥是政和古代劳动人民实践和智慧的结晶,具有深邃的历史轨迹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其功用性也是任何古典建筑难以比拟的,是一种人性化的古典建筑。它不仅连通了此岸与彼岸,也连接着过去和未来,其珍贵的交通价值、科学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遗产。
作者:杨世玮    稿件来源:闽北日报



该贴已经同步到 大笨钟的微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3#
发表于 2012-3-15 09:52:02 | 只看该作者
罗阳出发怎么走?

来自 垄间草 的新浪微博
4#
发表于 2012-3-15 09:52:0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垄间草:往寿宁,再过去就是政和了。

来自 中国廊桥网 的新浪微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