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庄美双 于 2012-6-22 20:25 编辑
毓文桥位于泰顺洲滨水尾东蛇西龟两山对峙的隘囗处,东西跨径,南北流向;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全长23米,宽4.28米,单跨7.6米;桥上木屋7间32柱,有三层楼阁。屋面重檐悬山式,皆飞檐翘角。造型别致,桥体匀称,是泰顺石拱木廊桥之冠。如果把雄伟壮观的泗溪“姐妹桥”喻为高头大马的关东大汉;那掩映在香樟翠柏中纤细玲珑的“毓文桥”就似在清流边浣纱的小家碧玉!该桥2006年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桥分石拱、廊屋二个部分。 石拱部份全是用青条石砌成。墩基建在溪边坚实的岩石上,拱圈直径7米多,呈半月形;桥面至水面高度为8.7米,桥面原铺夯实的黄土,现为水泥浇灌。桥底流水淙淙直下蝴蝶潭:诉说着岁月的变迁与龟蛇生离死别哀绝凄婉的悲伤!(传说另文叙述) 廊屋部份。桥面上是木结构的重檐楼屋。从第一层屋面到葫芦状顶,从下往上呈“金字塔形”向内收缩。 从东向西七间:依次是2、3、5、6四间阔度相同(2.4米),第4间(中央间2.9米),两首间分别为3.7米、4.2米,西首间距最阔。七间有四种不同的阔度,究其原因:是设计者依据通衢便利等不同的实地尺寸组成的交错美与传统的对称美相结合来构建的。 桥屋前后(北南向)两侧分列16根直径25厘米的略呈正方形(去角)圆柱,共32根。各侧又分成内外对称两列(6组),内外柱距1米。唯两头内侧各有二根柱子沿横向平行向内缩进1.5米——增大入口处空间(两首间距最宽的原因),是给人畜与庞物过往方便。 这32根柱子都架在石磉上,但磉又有不同:两桥头各4根架在正方形磉上;而其它两侧中间6组木柱成对称地落在长方形(1/0.25/0.15米)的条石上---即每组内外两柱座落在同一磉上,柱距1米,两柱间有一横木贯穿固定。这种布局,大概是磉柱相互制衡,增大受力面积,不易沉降或移位吧。 泰顺廊桥廊屋大都采用挡风板、开小窗的做法,而“毓文桥”在这地面层的前6间、后7间外侧柱之间,镶嵌着用木格子做成的精致窗棂作护栏---人行廊屋或住足休憩于廊屋的木凳上,视线可透过花格窗将桥外的山光水色、农舍云烟尽收眼底,“窗含西岭千秋雪”,行人犹如在画廊中漫步:身下流水潺潺,桥外美景如画,和风扑面,怡然自得。这种透空的花格窗,起到虚实相间的效果,使人联想到苏州园林镂空花格窗,让人产生一种身临画中境的美感。除了意境与美观外;更主要是让风穿窗而过,减少风对桥屋的推力,这种形式是泰顺石拱木廊桥中少有的。 在这桥面层,除两首与中央一间的3间外,其余4间内侧横向柱间均有一横木——桥凳,供过往行人乘坐。 在东前向第三间内外柱间有一木梯直达离桥面2.75米高的第二层。这一层,除了桥面中三间内侧8根柱子向上延伸构成第二层楼阁外;其余的24柱便不再延伸,柱头架檩上椽、覆瓦成檐:两首纵向檐面成一小阁,整层的歇山顶式横脊与两首悬山顶式的纵脊形成垂直的卧“工”字形。这种顶式的结构结合了直线与斜线,在视觉效果上给人以棱角分明、结构清晰的感觉。 二层是三间连成一室的供佛神龛,人称“文昌阁”: 文昌帝居左、观音居中、关帝居右。有向菩萨求子的、求平安的、求财的,更多的是文人学子向主宰功名利禄的文昌帝君虔诚祭拜求功名!香烟缭绕,祷声如诉;神秘而缥缈、焦躁而不安:理想的实现全靠你菩萨了!几年前因风声紧,夜半时,塑像已被转移到别处——“黄鹤”已去,此地已是“空悠悠”。 “文昌阁”上方外一周是悬山顶式与歇山顶式相融的屋檐,比一层简洁些。本层内缩的两首空间被高出的第一层的悬山顶式小“阁”填补,显得疏密有度、结构匀称。 第三层楼屋是由第二层中间4根柱继续向上延伸成就的。层高1.1米,面积6平方米,空置无用,乏梯可登。唯二层右室有一活动天花板可开启登临:当初是工匠上下、备作盖瓦通道用。 本层楼阁前面(北向)挂着“毓文桥”匾。“毓文”两字是由成语“钟灵毓秀”演绎而来。毓:养育;文:文化,优秀人才。意即:洲滨山川秀美,人才辈出。 此层上方是角式攒尖顶,呈锥形,无正脊,四条垂脊交于顶部,集于一点,成对角线状。造形给人以完美收敛、大功告成之感。 本可至此告竣,但乡邑有识之士尽量想把此桥建成功能齐全、寓意较深的标志性建筑;于是在这已是4层(桥面加3层楼屋)的攒尖顶上,由大到小依次覆盖3个倒U形的陶罐,构成“葫芦顶”,与前者迭加便是7层---成为“七层宝塔”!塔有驱妖镇邪之作用,更符合人们对环境美和趋福避凶的心理追求。 兴文风,毓人才,村四周虽岗峦起伏,但尖峰很少(风水学认为有尖峰才会出人才.‘葫芦顶’是人造‘尖峰’),为补灵秀之气不足,建“毓文桥”兼塔于此---企盼人才辈出,名副其实。同时,可补村南两山之空隙,又能挡住象征“财”之水外泄,一举多得。 “毓文桥”集通衢负荷、过客休息、祈福祭祀、弥补风水、驱妖镇邪、观赏游玩、标志建筑等功能于一身;其人文内涵十分深厚——服务于公益,修身积善于自己,目的在于“毓文”!故名之。 建桥者的纯心良德及功绩将与桥同在,名垂青史!桥畔晚辈啸尘壬辰初夏谨记。 20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