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5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泰民安 风调雨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6-4 18:25:3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萧百兴《灵明泰顺》序一

      公历19538月下旬,我第一天上学,就走在泰顺街。当时家住在金门街,小学位于台北市新生南路的龙安国小,我的童年就这样穿梭于泰顺街之间走完。但我从不晓得那条不甚起眼的街道为什么取了这名字。半个多世纪之后,有一天,萧百兴教授来电嘱我为他的新书写序,当时欣然答允。收到初稿,见到书名为《灵明泰顺》,起先颇为纳闷,不知所指何意?阅读之后才知,原来泰顺是因皇帝所赐“国泰民安,人心归顺”而得名。此书一路读来,既激动又喜悦之外,还有一份深深的期盼。激动的是这真是一幅有血有肉又有气度的大幅山水,喜悦的是见到台湾年轻一辈的学者,可以用这样的大胸襟,跨界、跨领域地思考;不仅止是溪山浩陈的山域来去,还可以从微观而宏观地反思这民族文明的大方向。读完掩卷,期盼的是中国这古老的文明长长久久,国泰民安,老百姓安居乐业,风调雨顺。

   
百兴写这本书虽说是偶然的机遇,却是极富时代意义。海峡两岸在相隔六十年之后,都处于一个大关口前!台湾经历了三十年的“东亚奇迹”,正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历史关口。中国大陆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也正面对着如何能够继续发展,却又可以创造和谐的大考验。十月一日天安门前的国庆大阅兵的确军容浩大,百年来受尽屈辱的中国人是站起来了。然而,这古老文明的再生与开创是要走怎样的一条道路?这的确是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挑战。

   
一百多年来,中国从内忧外患到近一个世纪翻天覆地的大变动,从极度的贫困,尝试走出一条可以生存的道路。海峡两岸各自努力,也创造出不同的模式。时至今日,我们可以认识到西方的模式无法横向地移植,西方中心论的“现代化”也有诸多的限制。而百年来的落后,却也不再容许中华民族故步自封。是回首,也是前瞻,原来从台北市短短的泰顺街走到浙江泰顺竟是要长长的一甲子。
百兴的研究工作与书写是非常特殊的。除了读书人那份热情的关怀之外,更有对现实环境的反思。他在悠游于泰顺的山水间,或在辛劳的田野工作里不断反问,泰顺这山城的深层意义以及它可能的启发。但对泰顺而言,现有的人文情怀是不够的,百兴积极地提出泰顺未来的愿景,蓝图以及行动的策略,希望唤起各界的注意与投入。
于是,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小小的泰顺,一个浙江省的地名,而是可连接台湾、连接世界,有天地之大、之美的时间与空间。也许,这正是历史发展的吊诡。正是因为泰顺这地方不是政治与经济的中心点,而是先民避难与开垦的边陲。但正是因为是边陲,反而有机会做一种反转,对整个现代发展做不同的逆向思考。百年来,中华民族为了救亡图存,解决贫困,一切都以发展为名,以建设与竞争力为优先,自觉或不自觉地掠夺这片土地。大自然给予我们生存的条件,但也提出严苛的挑战与反扑。中国这古老的文明要能继续发展,需要谦卑地懂得如何有智慧地与环境周旋。
长期以来,知识界的学术分工日益精细,跨界、跨领域的研究与教学有如凤毛麟角。百兴在书中提出历史地理建筑学的构想。正是作为一个建筑专业研究者的深沉反思。在未来,所有的建筑与规划应当有看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向度。唯有如此,人文与科技之间,生态与发展之间才有机会在矛盾中取得适度的和谐。泰顺如此,这世界又何尝不是!
多年之前在东海大学与百兴结了一段深厚的师生情谊,也正因这段缘份,今日从阅读《灵明泰顺》得到启发。溪山浩陈,在书中的确体会到那通透而又大气的人间美学与实践。此刻,满心欢喜又有期待,期待近期能与百兴一起结伴同行,去泰顺体验那大幅的人文山水。更期待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发展能朝向与自然结合的道路。读书人一本良知、言所当言。我们不能断定哪一条路必然正确,但尽力而为,一如点一盏灯,愿日后因这本书有更多点灯的人出现。毕竟,我们向往的还真是有朝一日,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高承恕, 2009秋于东海大学
东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摄影:季海波
版权作品 授权发布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