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4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廊桥拾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2-23 20:59: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常忆五月,与君依依解笑语。山青水碧,人面何处去,人自多情,吟吟水边立。千万缕,溪水难寄,任是东流去。——无名氏《点绛唇》”

  也许每个人心底深处都有一个梦,而于我,廊桥就承载着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每次想起,几乎带了一种温馨的柔情、一种崇拜式的神往。也许廊桥本身就是很多人的一个梦,而于我更多的是因为这首《点绛唇》。

  记得那是很久很久以前,少女时代的我因缘巧合,看到了一篇写泰顺廊桥的文章,文章里提到这首无名氏写的《点绛唇》,不知怎么的,一下子打动年少的我了,并用笔将它摘录下来。如今文章的内容早已随风而逝,可是这首词却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究竟是谁,在那么一个深山里的廊桥上刻这么美丽的诗句,让人时时吟诵,念念不忘;又有怎么样美丽的故事曾在那里上演呢?这一直是一个渴望又难解的迷,深深烙印在我内心最亲切、最绮丽的一角。

  五月的一天,站在家乡的桥上,看到溪水东逝,一时触动感叹万分,我又一次临风吟诵起这首《点绛唇》。许是受我的感染吧,好友也喜欢上了它,并在度娘里查到了那首词,于是知道了那座叫“三条桥”的廊桥和它的传说故事。果然是有故事的一个地方。

  八月的最后一点余晖里,在好友的鼓励和陪伴下,我带着探索的眼光,终于踏上寻迷拾梦之路。。

  应该说是泰顺道路发展太快了,导航总是变得很笨,让我们不得不放弃听它的瞎指挥。也不知道问了多少人,也不知道走了多少弯路,只知道一路上停停走走,在我不停打退堂鼓又不好意思说的情况下,我们总算到了那个叫和洋溪乡的地方。而廊桥却在洋溪乡的最边远的一方。

  问了一下路上的几个少女,指着一条路说:“一直走下去,走下去……”语气中仿佛带着意味深长的韵味。那天,刚刚下过雨,山色清新,空气里到处有淡淡的香味。

  又开了一段路,车子走到了尽头,看到了一个立在脚边的小路牌,指示步行300米,换上布鞋,心想总算是到了,我的欢快只是持续了不到半分钟,就被眼前的山路吓坏了。

  忽然想起那首和无民氏的词“最是三条,环佩琅琅裙裾曳,石滑草长,不尽别时意。”也许是太久没人来过了,果然是石滑草长,像好友这样习惯走山路的人都一不小心滑倒了。而且乡下的路所谓的三百米,绝对不是我们可以想像的,你绝对要把它当做三千米,甚至更远更难走些,在我看来,简直就是遥遥无途。就是在这样的一路摇晃中走了近一个小时,这座建于宋“绍兴七年(1137年)九月十三日”的最古老的廊桥了总算出现在我的视线中了。

  许是经历了千年的等待,在我的眼中,三条桥是沉寂的,黑黑的木栏,破旧不堪的桥裙,像一位木化的少女,静静地跨座落两岸上,桥下,溪水湍湍,仿佛少女裙裾琅琅摇曳,真是“百千叹,寒梦易回,缺月冷界溪”。我冷静又激动的心一时无从说起,只静静地抚摸着这位岁月里的美人,和着清风,就着溪水的湍湍声,在泪光中,吟诵起那首写在风雨中的廊桥桥裙上《点绛唇》,“常忆五月,与君依依解笑语……”

  边上还有两首和无名氏的《点绛唇》,在风雨中也是渐渐模糊了,一如当时刻字的人,我把它们一一记录下来,与大家共赏:

  和无名氏《点绛唇》:

  陌上花繁,玉虹凌波倚平阑。枕泉湍湍,忆君相见欢。故地重游,莺啼叹尘缘。离歌尽,暮烟青山,曾照瓯水寒。

  和无名氏《点绛唇》:

  最是三条,环佩琅琅裙裾曳。石滑草长,不尽别时意。痴学尾生,决绝抱柱信。百千叹,寒梦易回,缺月冷界溪。

  据说“三条桥”由原先三条巨木跨河为桥而得名,后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为叠梁式木拱廊桥,长26.63米,宽4米,离水面高10米,明间五架柱梁,柱头有蝶形莲花瓣头拱座。该桥起源较早,据泰顺《分疆录》记载,道光年间修建时曾发现唐“贞观”旧瓦,是泰顺县文献记载历史最早的桥梁。它精巧秀丽,历史悠久,已被编入《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显示了泰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古代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

  而这座桥上发生的爱情故事及美丽的诗句,却只在民间沉默,或许它不愿在世人面前过于热闹和喧哗。就让我们这些真正爱它的人,经过道道的考验,沿着草长石滑的石阶,和着那首美丽《点绛唇》的曲调,一直走一直走,走到那个美丽的梦境里去吧……

来源:
中国警察网
   作者:
潘海青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